今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在兒童和成年人之間展開一場全能比賽,你覺得兒童會在哪些方面勝出?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1、專注力我們比不過兒童。兒童可以看螞蟻搬家看十幾分鐘甚至你叫他都不想走。大人就做不到。而兒童的專注力也是被我們大人破壞的。
2、兒童不懼挫折。摔一個跟頭,馬上起來繼續玩。大人如果摔了一個跟頭,就算身邊沒有認識的人,也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然后不好意思地走開。
3、兒童精力旺盛。如果我們跟他玩,他好像永遠不知道累。但往往我們玩了一會兒就累了,等到他們長大了,我們想陪他玩的時候,他卻沒時間了。
4、兒童非常有探索精神,遇見問題就問。而我們大人遇見問題往往不好意思去問,尤其是問比自己年齡小或職位低的人。
5、兒童什么事情都勇于嘗試。而大人往往是考慮后果、考慮對自己有沒有利、投入多少精力、回報是多少……,然后才決定是不是去做。
6、兒童看到對他和善的人就感覺非常親。而大人會考慮這個人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7、兒童心思單純,我們如何惹他生氣了,過一會兒他就忘記,過來跟你玩了。大人如果生氣,就會想辦法找回來,最后有可能兩敗俱傷。
8、兒童的創造力強,總是能把玩具或游戲玩出新的花樣。大人思維固化,創新能力不如兒童。
9、孩子擁有清澈的眼睛和世界上最純真的笑容。而我們,卻沒有了……
實際上如果注意觀察,孩子們還有很多優點,而我們小時候也和他們一樣。
那么是什么讓我們的這些優點被鉗制、被扼殺了呢?
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嗎?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的孩子保持這些優點呢?
童心,是比野心更難得的夢想加速器。
給大家分享一本書《無聲告白》,而它的英文直譯應該是《哪些我從來沒有告訴你的事情》。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一個混血家庭,一個看似非常幸福的家庭,但往往幸福的背后隱藏著悲劇。
主人公莉迪亞出生在一個五口之家。
父親詹姆斯是美籍華裔,小時偷渡到美國,雖然擁有美國國籍,但始終備受歧視。
母親瑪麗琳是一位美國當地人,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從小就告訴她,女人只要照顧好老公、孩子和房子就行了。但瑪麗琳卻非常仇視性別歧視,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與家庭捆綁,更想要得到社會地位。
哥哥內斯是這個家里最懂莉迪亞的人,他總是試圖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父母似乎只看到莉迪亞,所以他也不快樂。他即將去哈佛讀書,他想馬上立刻這個家,開始自己嶄新的人生。
妹妹漢娜,也是一個被家庭忽視的人。
而主人公莉迪亞是一個很乖巧、很懂事、也很陽光的女孩。但在故事的開頭,這個女孩子就自殺了,這個事情大家都感到非常意外,但它真實地發生了。
莉迪亞死了,她死于父母的夢想挾持。
父親的夢想
詹姆斯從小隨父母偷渡美國,備受種族歧視,他從小發奮讀書,最終考入哈佛,但卻融入不到美國人的生活,從小到大都沒有朋友。直到遇見妻子瑪麗琳,生下女兒莉迪亞之后,他的這種渴望才得到滿足。因為莉迪亞擁有漂亮的藍眼睛,是一個真正的美國人,所以他把他所有的渴望都壓在了莉迪亞身上。
母親的夢想
瑪麗琳從小叛逆,長大后也不愿意把精力全部放在家庭上,成為醫生是瑪麗琳的畢生心愿。可是長大后因為孩子還是走上了母親的老路,但成為醫生一直是她的夢想。在她母親去世的那一年,終于鼓起勇氣選擇了夢想離開了家,而那一年莉迪亞剛剛5歲。
但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為了孩子,她只好又一次停止學習,放棄了夢想,接受了現實。但在她的想法里,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一定讓女兒做到,一定要把女兒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個信念就像一根救命稻草,瑪麗琳牢牢地抓住了,她開始嚴格地關心莉迪亞的學業。
莉迪亞
在母親出走的那一年,莉迪亞非常害怕,她把母親出走歸因于自己犯了錯誤。在瑪麗琳出走的三個月里,莉迪亞一次又一次地發誓祈禱:如果媽媽回家,我一定會吃掉盤子里不愛吃的食物、一定會聽話、乖乖地睡覺、一定會答應媽媽所有的事情。
母親回來后,莉迪亞認為母親一定是聽到了她的祈禱,所以她決定一定會遵守承諾,答應媽媽做任何事情。
為了父親的期盼和母親的夢想,從此莉迪亞走上了一條無窮無盡的她不感興趣的學習之路。
無論父母提什么要求,莉迪亞都欣然接受。雖然她和父親一樣沒有朋友,但她每天都會在走廊打電話,假裝和朋友交流。
她對學習醫學深惡痛絕,但母親每次問她是否購買醫學書籍時,她總是面帶微笑地說:好的,可以。
因為她害怕母親再次離開,害怕看到父親寂寞痛苦的眼神,她不敢反抗。家中只有哥哥內斯才能給予她一些溫暖。
哥哥內斯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父親溺愛妹妹莉迪亞,卻總是用失望的眼神看著他,母親對他也視而不見。但內斯和莉迪亞感受卻是一致的,他們彼此心照不宣地努力維護著這個家的和諧和穩定。
莉迪亞也將內斯視為唯一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她害怕內斯離開她,她想阻止內斯離開。
內斯終于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在莉迪亞生日的第二天他走了,臨走前答應莉迪亞會給他打電話。但哈佛的生活,讓內斯感受到從來沒有的快樂和自由,他忘記了自己的承諾。
莉迪亞在家中等待內斯的電話,母親瑪麗琳依舊用她的方式督促女兒學習,哈佛的訪問計劃依舊在持續推進,這一切都令莉迪亞感到心煩意亂。
內斯的電話依然沒有來,莉迪亞只好自己打過去,但電話里內斯空洞和冷漠的聲音,讓她覺得陌生。不等莉迪亞說完話,內斯就掛斷了電話。
莉迪亞拿著話筒呆立了很久,臉上的淚水已經干涸了,哥哥掛斷電話時最后的那句話時時回蕩在耳邊:我沒時間聽你說話。怒火在蔓延,哥哥變了,內斯傷害了她。
莉迪亞選擇了投湖自盡,她想逃離出去,她想一切從頭再來,但卻再也沒有機會重來了。
母親瑪麗琳在整理莉迪亞的遺物時,在莉迪亞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烹飪書,她終于明白,原來莉迪亞并不像她一樣熱愛醫學。
父親詹姆斯和母親在接受了莉迪亞去世的事實后,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們決定珍惜眼前人,對小女兒漢娜補償這些年缺失的愛。
內斯也逐漸從莉迪亞去世的愧疚中走了出來,下定決心永遠保護好妹妹漢娜,不讓她步上莉迪亞的后塵。
他們在經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之后,才懂得自私的愛是殺人的刀。自私的愛與期待會將人逼上絕路!
我們也曾經擁有美好的童年,也曾擁有天真的笑臉。
但隨著我們步入學校,為了周圍親人對自己的期待,我們開始比成績;
長大了,為了找到一個好的工作,為了對好工作的期待和標準,我們開始比學歷;
畢業了,為了名、為了利、為了生活壓力,我們開始比工資比地位;
我們也渴望詩和遠方,我們也希望有一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也有熱愛。但這些熱愛在都市的繁華和生活的緊逼中不值一提,因為我們一生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我們終其一生,不就是一個慢慢擺脫他人期待的過程嗎?
莉迪亞出來沒有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內斯和漢娜也從來沒有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就連詹姆斯和瑪麗琳也從來沒有勇敢地與命運做出反抗。
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很多無法言之于口的話,我們有著對被認同被愛的渴望,卻軟弱恐懼,盡管憤怒異常,卻仍然不要說出口,甘愿忍受誤解和歧視。
莉迪亞愛著自己的父母,因為愛聽從父母對自己人生的安排,但卻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些所謂的人生規劃。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這條路并不是他人可以提前預知并規劃的,是父母自私的愛,導致莉迪亞走向絕路。
以愛為名的期待是一種綁架。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似乎也很少被問及真正想要什么。我們的好奇和激情在成長中被慢慢鉗制扼殺。當我們長大后,也逐漸變得麻木,于是我們又把自己的期待寄托給下一代,以愛為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我們的孩子,就這樣不斷地循環,我們都成為了受害者。
那么是什么讓我們的這些優點被鉗制、被扼殺了呢?
是父母的期待和自私的愛。
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嗎?
是因為社會對功名成就的推崇,是因為我們只能看到與自己有關的事情,但卻無法看清自己,導致遠離自己最初的目標。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的孩子保持這些優點呢?
活成真正的自我,不要用自己的期待去綁架孩子,也不被他人的期待而綁架。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所以,不要試圖控制他人,也不要試圖依賴他人,我們就是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