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有朋友在朋友圈里發狀態。感慨說,孩子三歲了,感覺自己越來越hold不住。
而在我眼中,她帶孩子的狀態完全不是她說的樣子。朋友是做培訓行業,企業講師,很積極正能量,對孩子也敢放得開,孩子也很活潑,好奇心強,樂于探索,情緒也比較好。
我在想,她這內心這么積極強大的人都hold不住了,看來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起碼比成人教育培訓難。
現在才知道,孩子小時候的那些不愛吃飯,吃喝拉撒真的都是小意思。慢慢長大,如何教育孩子,才是真正頭疼的問題。
我想,之所以頭疼,恐怕是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理解孩子。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樣自由表達,他們面對世界上比成人更多的未知,有更多的好奇,有更直接,單純的想法。
我們和孩子,似乎有一層透明的膜,很難彼此理解。
自己也看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的書籍,拗口的概念,枯燥的理論,看了半天仍是云里霧里,能從一本書中得到兩三點啟示,就已經是很大的收獲了。
每每在養孩子的路上不知所措的時候,就再次想起了《窗邊的小豆豆》,相信大家很多人都看過吧?
這本書是日本作家黑柳徹子著寫。
黑柳徹子,世界上最有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擁有數十億觀眾,被美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贊譽為日本最偉大女性。
該書主要以作者童年在巴學園里的學習體驗和對校長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為內容而成的回憶錄。雖是回憶錄,但作者把自己當時的情感、體驗、行為通過“小豆豆”的眼睛來重現。
小豆豆因為太淘氣,在上一年級后不久,被傳統的學校退學。后來來到了小林宗作校長的“巴學園”,開始了一段開心,美好的學習時光。
書中寫人記事,獨立成篇,一篇文章寫一件事情,活潑自然,童心稚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內心,明白了教育的規律。
一、接納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孩子的行為背后,也有自己的理由和動機,我們其實無權干涉太多,能做的只有“傾聽,理解,接納”,僅此而已。
第一遍讀完這本書,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放回原處》那篇文章。
小豆豆因為上廁所的時候總喜歡往下看一看,因為這個毛病,小豆豆已經把好幾頂帽子掉進廁所里面。
有一天,在巴學園上課前,她又往下看了一眼,結果,把自己心愛的錢包掉進了廁所里。
她立即跑到庫房里,扛著舀子出來,找到廁所的掏糞口,開始找自己的錢包。找了半天也沒找到,而舀出來的東西已經堆成了小山。這時,校長先生看到正在忙活的小豆豆就問她在干什么?小豆豆如實告知后,小林校長就和平時散步一樣走開了。
過了一會兒,校長先生又過來問她找到了沒有?!皼]有”小豆豆回答。這時候,校長先生像好朋友似的湊近小豆豆的臉說:“弄完以后,要把這些放回去,啊?!闭f完,就又像剛才一樣走開了。
結果,廁所幾乎已經被掏空了,小豆豆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錢包。最后,她按照校長先生約好的那樣,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便池中,把舀子送回了工具房。
作者在文中這樣的一段話,對我們做家長的真是值得思考。
這時,小豆豆覺得‘即便錢包沒有了,也挺滿意的。
實際上,在小豆豆的滿足之中,還有一點是因為“校長先生對我做的事沒有生氣,很信任我,把我當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來尊重”。
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要看到孩子與我們成人認知方式的不同,然后順勢而為。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偏離自己養育目標的行為,可能是很多家長難以攻克的課題。對我而言,也是如此。
二、接納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事實,不要再說“別人家孩子”。
小豆豆在巴學園的教室是真正的電車,而上課也讓她覺得很特別。
巴學園里上課不像別的學校那樣一節課下來另一節課那樣的順序,而是按照每個學生自己的喜好決定開始上哪門課。老師會把當天要上的所有課,還有每節課要學習的問題點都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自己決定先從哪門課開始學。
“喜歡作文的小學生在寫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歡物理的學生點起了酒精燈,把燒瓶燒得“咕嘟咕嘟”冒泡。每個教室里都可以看到這樣的風景。這樣上課的話,老師們就逐漸掌握了每個學生的興趣所在,清楚地了解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可以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作者在文章中說,學生能從自己喜歡的科目開始一天的學習,會覺得非常開心。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因為在放學之前做完就可以,也都能完成。
不由得想想,現在的傳統教育,正是把各種性格不同,愛好不同的孩子塞進教室里,學著同樣的課本,要孩子每門功課都高分。高考的制度,不允許孩子偏科。哪門功課學不懂,不吝惜花時間,下功夫,想著辦法提高。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根本不懂自己的優勢在哪里,自己擅長什么,踏入社會一片迷茫。
試想,如果我們當初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發展自己的優勢上,是不是更容易脫穎而出呢?我們用模式化的教育把各種性格,聰明活潑的孩子塞進了千篇一律的模具里。家長沒有解放孩子,還在使勁往模具上施壓,好讓其刻上的印記更清晰。
我們都是模具上刻出來的孩子,不曾有過自己的思想,不曾有過自己的看法,又談何出類拔萃?近十幾年的教育后,我也不過是,在人才市場中,被擠來擠去的一員。
三、
接納孩子的成長是他個人的體驗,是我們無法用嘴巴告知的成長。
書中《不能跳》的文章里講,小豆豆很喜歡蹦蹦跳跳,看到有趣的東西,就直接跳上去。一次跳進了蓋著報紙的廁所池,一次想跳進沙堆里。跳進去后才發現下面是一堆灰泥,幸虧媽媽及時趕到,才把她解救出來。因為這樣,她吃了不少苦頭。
“以后我再也不跳報紙和沙子堆成的山了”,小豆豆對媽媽說。
孩子正是在這種種不同體驗中,去學會認知和成長,如果我們不給他調皮和體驗的機會,而是直接告知,恐怕他們無法真正長大,還會影響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安全感。
說到這里,不由得想起上次和朋友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兒的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是個男孩兒,現在四歲。孩子三歲前在農村的外婆家長大,基本是院子放養大的孩子,性格外向,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山上玩兒的時候,其他兩個孩子在小水渠旁邊玩兒,這位小寶貝卻想找到更大的東西放水里玩兒。
于是,他自己爬到山坡上,抱著一個大樹根準備下來。
旁邊的孩子爸爸看到,趕緊大聲警告:“放下,趕緊下來?!?/p>
這時,這位小寶貝不慌不忙地把樹根放在山坡上,自己半蹲下來,用腳蹬了一下樹根,讓樹根順著山坡滑下來,自己再跟著下來。
這個小寶貝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沒有讓自己受傷。這是孩子自己想到的辦法,是孩子在“調皮、搗蛋”中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規律。
如果我們不敢放手,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即使,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也要讓自己認識到。
如孫瑞雪老師書中所說,“接納一個真實的存在,就是愛”。我想,《窗邊的小豆豆》給我們家長的啟示或許也正是這句話。
讓我們都學會接納,學會“愛”,然后開始成長,成長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