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很多觀點其實與《正面管教》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是相通的。正確的理論和方法被應用在各個領域。
R:書中原文。
對于大多說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如果別人不高興,我們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有責任做點什么。此時,我們特別容易把親人看作是負擔。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在這個階段,我們發現,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很大。想到日子過得這么憋屈,我們可能會很惱怒。此時,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們可能就會無動于衷:“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和我有什么關系?!”雖然不再愿意為他人負責,但我們還心存疑慮。因此,我們的態度也就顯得生硬。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我們樂于助人。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慚愧。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此時,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富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我們還發現,人與人相互依存,損人無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溝通正是想幫助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他人,
I:用自己的話來描述。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在處理與別人關系時,大部分人會經歷三個階段:1)委屈自己,成全他人——在這個階段,我們認為自己需要對他人負責,為了讓他人高興,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2)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不在意別人的感受與需求——這個階段,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可能讓所有人快樂,而且讓別人快樂而自己不快樂,得不償失,那我還是只負責讓自己快樂,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需要解決的事情;3)互相理解,即接納自己的感受,也接納別人的感受——在這個階段,我們即了解的自己的需求,有能力讓自己開心,也有能力去了解別人的需求,有方法去幫助他人完成他的需求,雙方都能到達自己滿意的狀態,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A1:過去的相關經驗
這段話描述的個人成長階段太切合我的實際情況了。我以前就是處于第一階段,一味地迎合別人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感受,自己有需求也不敢說出口,導致了生活的狀態常常與自己期望的狀態不符,而且發現很多時候你壓抑自己迎合別人并不能帶來好的結果,別人也并不一定能理解你的做法,反而帶來了“懦弱”的評價。目前我處于第二階段,開始關注于自己的感受,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考慮最多的是,我的感受和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而忽略了別人的需求。這就導致了雖然我自己的自我需求得到滿足,但是很多時候會跟周圍的人產生沖突,產生不良的后果。當我在沖突中傷痕累累的時候,我想達到第三階段,但這并不是能夠自然過渡的階段,我需要一些幫助,因此我目前在學習的《正面管教》課程和《非暴力溝通》都是我向外界尋求的幫助,我需要一些指導來帶領我進入第三階段。
A2:以后要怎么應用。
在往第三階段轉變的過程中,我還需要了解更多的溝通知識,能真正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內心,在日常的生活中,盡量踐行非暴力溝通,不需要一下子就學會非暴力溝通的語言,只要能一步一步開始實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