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一件關于讀書的事。
我很喜歡梁小民老師在《上海書評》上寫的書評。
梁老師是北大的經濟學教授,近幾年退休后,重返自己鐘愛的書房,每月平均讀30本書,然后挑選一些自認不錯的書分享出來。
前不久書評的讀者留言里,有讀者留言是這樣的:“我看這個梁教授就不要再出來誤導忽悠青年讀者了。你的書單里不乏學術大師的皇皇巨著。莫說日讀一書,就是月讀一書都不容易。你哪里是在讀書,分明是在翻書。”這條留言被頂到第一位。
我覺得挺可笑的。
這條評論可笑的理由有兩點:
1.這位讀者一上來就指責梁老師忽悠誤導青年,還有些氣憤,由著自己性子發表議論,這屬于情緒失控和失禮。
2.這位讀者不了解梁老師的學者背景和閱讀習慣,僅僅自己無法做到,就推斷別人也無法做到,這屬于認知偏見。
別說梁老師現在退休,有充足的時間閱讀,即使很多忙碌的企業家,都是一流閱讀高手,比如海爾的張瑞敏,張先生每年的閱讀量大約三百本;新東方的俞敏洪老師,每年閱讀一百多本。這類高手不僅閱讀,還寫讀書筆記。
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被人稱為“長了兩條腿的大書櫥”,他每天有6個小時左右花在讀書上。對這類人來說,閱讀跟睡覺吃飯一樣不可或缺。
有必要提一下掘地蜂的故事。
科學家發現,掘地蜂看起來智能很高。
它每次從外面覓食回來,會先把食物放在洞口,自己先到洞里查看,確保洞里安全后,再把食物搬回洞里。
科學家故意把食物放在離剛才稍遠的地方,掘地蜂看到食物后,搬近洞口,放下食物,第二次入洞查看。這時,科學家再次把食物拿到稍遠處,就這樣反復四十多次,掘地蜂也先后重復入洞檢查了四十多次,就是不把食物直接放回洞里。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為背后,其實是基于基因刻板的、自發的行為。
那么,我們憑什么相信自己不是掘地蜂?
科學給出的結論令人沮喪:我們人人都是掘地蜂。研究表明,人類95%的行為是基因決定的自發式反應,而另外5%的所謂理性行為,也往往是既定思維決定的自發式反應。
這也說明,為何人人都有認知局限和偏見。而打破這種限制的好辦法之一恰恰是閱讀。
遺憾的是,本文無法告訴你如何達到一流水準的閱讀水平,筆者還達不到年讀上百本好書,更別提年讀三百本了。但值得我們知道的是,有這樣的高手存在,通過持續閱讀,是可以達到這個水準的。
倒是能提三個閱讀建議,以拋磚引玉:
第一個建議:放下成見,敞開心胸,從自己感興趣的書開始,養成閱讀習慣。從每天閱讀5分鐘開始,可以是文學經典,也可以是專業書,逐漸擴展到更多領域的經典作品。現在及未來,專業和行業正在不斷細分和融合,在專業領域精深的基礎上,廣博的涉獵會促使專業更精深,進而讓自己更值錢;相應的,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忽視甚至排斥其他領域的見解,這是畫地為牢。
第二個建議:不偏食。書大致分為兩類——有用之書,無用之書。前者學了就能用,比如專業教材,學完有助于掌握具體的技能,能有口飯吃;后者學了無法立即使用,卻能在平時滋養心靈、開闊視野、獲得幸福感,比如一些詩歌和經典小說,前輩們常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好比葷菜和蔬菜,對于健康,均衡搭配更合理。
第三個建議:寫讀書筆記,哪怕只言片語,也要寫下來。這個過程具備了儀式感,是在告訴自己的潛意識,這些內容對你很重要,潛意識會幫忙把寫下來的重點安放在腦子里,以備日后調用。
另外,有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是關于閱讀目的和方法的經典作品,很值得看。
你也許有疑問,平時工作已十分辛苦,不僅要抽空讀書,還要大量閱讀,生活豈不太疲憊、太乏味?等你聽完泰勒·科文的閱讀境界,就不會這么想了。
泰勒·科文很可能是目前世界上閱讀量最大和閱讀速度最快的人,他是一位經濟學家。親眼目睹他讀書的人,會產生一種特別敬畏的情緒,普通人看一個標題的時間,他可以看完一整頁,而且他知道讀過的每本書的關鍵之處。
科文的秘密是什么?他說:關鍵在于你已經讀過很多很多書,這樣當你遇到一本新書時,相當程度上,你能預知作者接下來說什么,因此,可以快速翻過熟悉處,直達新見解。
以我本人為例,剛開始一個月讀一本,現在一個月讀三本,多少能體會到科文的意思,你肯定也可以。
達到科文的和梁小民老師的水準后,你能感知到某個領域內清晰的發展脈絡,有哪些頂級牛人,這些牛人的主要主張有哪些,領域內還有哪些空白,甚至你可以清晰感知到當今世界這個領域是在前進還是倒退。
此時,你會獲得一種“上帝視角”,開始平視甚至俯視這個世界,平常的寵辱煩惱不再構成傷害。不知不覺中,感知變敏銳,自控在增強,眼界更開闊,格局在變大,進一步催生出設身處地的共情能力和包容的同理心。這時,人際關系更加融洽,各類資源逐漸舒展,都成為你不斷成長的充足助力。你從一個索取者,變成給予者,而利他恰恰是最大的利己。你開始懂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并非絕對好壞,終于擺脫了黑白思維的暴政,領略到黑白之間廣袤的灰度空間,灰度思維進一步促使你成為一個果斷決策者。你不再刻意,也無需偽裝,觸摸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你成了一個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人。至此,你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難道你不想搭乘這列閱讀的高鐵,領略短暫一生沿途的美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