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旅程始于選題策劃、方案設計、歷經實施實驗、數據分析、伴隨論文撰寫、投遞、達到頂峰——論文發表。論文的發表,不僅代表學術研究被認可,實現“小我”,更能將研究結果與世界科學家們共享,推動科技的進步,完成“大我”。
然而,在論文見刊之前,還可能出現拒稿的情況。近期,Springer Nature最新白皮書《Research, Publication and Beyond: The Support Researchers Are Asking For》分析了《Scientific Reports》從2020年1月至6月共8553篇稿件的被拒原因,每篇稿件可能有多個被拒原因,有些原因可能看起來簡單,但卻有著很高的拒稿率。本期,我們先一起來盤點下這些原因,隨后會在下期(8月17日)的文章中給出對應的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皮書將審稿階段分為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簡稱QC)、送交同行評審前(Pre-Review,簡稱PR)、編輯審稿(Editorial Review, 簡稱ER)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多個拒稿的原因。其中,QC階段常見問題是不在期刊范圍(占比近30%),PR和ER階段的主要問題是科學上不合理(占比分別為68%、78%)。
01 不在期刊范圍內
QC占比30%,PR占比約2%,ER占比約1%
我們經常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論文也是如此,每一篇論文都有自己最適合的期刊。如果沒有事先了解投遞期刊的研究方向,只是盲目的投遞,就有可能以不屬于期刊范圍(outside the scope)為由直接拒稿。
02 科學上不合理
PR占比約68%,ER占比約78%
科研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并為人們探究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學指南。論文的科學合理可以從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個方面來綜合審視。其中,論點要有合理依據,論據要有數據支撐,論證要嚴謹周密。否則,論文就有可能因為“科學上不合理”而被拒稿。例如實驗沒有設置重復樣本,后期也沒有數據驗證,那么論據就不充分,結果自然就屬于“科學上不合理”。
03 語言、表述和結構混亂
PR占比19%,ER占比12%
由于中文和英文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在論文寫作中,可能由于使用不恰當的詞語或者表述,讓審稿專家不能完全理解論文中展現的科研成果,也不能全面評論研究的價值,就有可能面臨拒稿的風險。
此外,若論文結構混亂,缺乏邏輯性,沒有層次性。如論文全篇沒有小標題,也沒有序碼,不僅閱讀起來吃力,而且可能埋沒重點,也不易受到審稿專家的青睞。
04 論文重復
QC 占比19%,PR占比3%,ER占比近1%
論文發表的前提具有獨創性,若在表述中借鑒其他文章的內容較多,就容易出現存在重復率偏高的情況,當文章重復率超出期刊規定范圍(這個比例一般不超過15%),則容易遭遇拒稿。
05 完整性問題
QC占比9%,PR占比1%
每個期刊都有自己的要求模板,審稿專家期待看到的是一篇完整的論文結構,包括但不限于聚焦的標題、簡潔的摘要、概括的關鍵詞、詳盡的實驗方法、真實的研究結果、合理的結果討論、最終的結論、以及最新的參考文獻等。如果缺少一項或者多項,或者某一項內容展示不全面,那么論文就存在完整性問題。
06 作者無響應/更新不滿意
QC占比16%
從論文的投遞到最終的發表,審稿專家和作者會進行多次郵件或者電話溝通,以溝通論文調整事宜。但若長時間不能聯系到作者,或者作者未在規定日期內回復,又或者作者回復的內容不能達到審稿專家的要求,也可能遭受拒稿。
07 缺少前沿性
PR占比6%,ER占比5%
明確闡述論文研究工作的創新性和研究意義,對論文的接收而言至關重要。每一份期刊希望收錄的論文有助于解決重大課題和研究難題,為某個理論和知識體系的推進給出新的見解。因此,如果論文研究工作缺少前沿性,可能會被直接拒稿。
論文在審稿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有多種被拒的原因,本期我們將常見的拒稿原因進行了簡單的盤點,在下一期(8月17日)的文章中,我們會針對這些原因提供一些可行的應對策略,以期幫助大家在科研前期做好規避,提高論文的接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