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的第三種力量:犯錯、人生導師、懂得取舍、伙伴作用、獨立實踐。
一、犯錯:一個犯錯后知錯并具有自我糾錯能力的學生,會更具有獨立性和自律性。只有當孩子學會了自我醒悟,他的內心才具有變化的動力,到那時變化才真正有可能實現。犯錯是孩子長大的一份權利,我們不該剝奪它。
二、人生導師:看到他人的優秀,成就更高量級的自己--人生導師。但這個人生導師不是老師,而是一個優秀的人,是一位可以聊天、談心的亦師亦友的人生輔導員(mentor),不會像家長或老師那樣進行說教的人,是能夠慢慢引導孩子走向正確之路的人,是能教會孩子做一個對家庭負有責任感的人,當孩子理解了他對別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時,他自然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生出責任感和約束力。這個人是孩子的榜樣,同時也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本身就可以是他人的榜樣的人。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是他們向善、追求優秀的原動力,看見他人的優秀,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三、懂得取舍:用“迂回戰術”讓孩子懂得取舍,而不是用作為父母的強勢去干涉孩子的決定。有智慧的父母就是有能力把自己得決定演化成孩子自己的決定。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做一個能為孩子鼓掌叫好的粉絲,而不要做為孩子沖鋒陷陣的媽媽,媽媽越“弱”,孩子越強。
四、伙伴作用:孩子無論有什么興趣,都需要伙伴,需要集體,需要聆聽和被聆聽。想辦法為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是堅守興趣的重要因素。讓孩子堅守自己的興趣比發現興趣更難。能堅持下來的興趣都是因為孩子熱愛,我們最需要保護的恰恰就是這份熱愛,從熱愛出發,護航孩子將興趣轉換到特長。
五、獨立實踐:生活里的許多小事都可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某個轉折點,所以讓孩子體驗的角色越多,他的情感就會越豐富,閱歷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厚實,最后這一切都會混合發酵,釀出一缸完全出乎意料的好酒。
(寫在后面):今天是一個異常疲憊的一天,忙碌了一整天,21點才吃上晚飯,然后忙著做點其他尚未做完的事,結果都已經22點過了,已經到了需要帶孩子洗漱睡覺的時間,可是想著還沒完成今天應該看的書,閱讀必須依賴看的書完成,于是咬牙堅持。可是兩個孩子見我不洗漱睡覺,反而在我身邊打鬧,不管我怎么要求他們上樓洗漱都沒用。
于是當弟弟不小心打到哥哥,哥哥哭起來的時候我終于忍不住發火了,我大聲吼到:我已經說過好幾遍讓你帶著弟弟上樓洗漱睡覺你就是不聽,我也告訴你不要躺在沙發上,否則弟弟還是會不小心打到你。你為什么就那么不聽話呢?因為是大吼著說的,哥哥邊哭邊要求我好好說,我更冒火,每一次都是我講了好幾遍都不聽,結果我發火了還要求我好好說,真的很讓人奔潰啊。
教育孩子真的太難了,想教育好孩子就更難。我知道,光看書是沒多大用處的,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包括理論用錯了。
我常常在想,我什么時候才能做一個心平氣和的媽媽、不發脾氣的媽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