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約,簡約。內心沒有仁德之人,不能長久地處于節儉的生活之中,安貧樂道。仁愛、少私寡欲之人,才能安于簡樸,樂以忘憂。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羨慕那些在山里居住的人,羨慕農村生活,可是假使真要我們去過那樣的日子,未必能受得了,因為我們往往看到的只是它美好的那一面,殊不知,住在山里,交通不便,飲食簡單,不似城市里豐富,冬日多濕冷,夏日多蚊蟲。
所以只有內心清靜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會愿意生活到這樣的環境中來。比如說顏回,一旦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莊子也是一樣,饑寒交迫,亦不誤逍遙。
不可以長處樂。我們去觀察,生活當中很多不修行的人,是不是痛苦與煩惱的日子居多?因為內在的仁愛不足夠,假使內在仁德寬厚,看到什么都會是美好和喜悅的,也能長久地處于這樣的狀態與境界之中。
那么,喜與樂有什么分別呢?得到事物會產生樂,源于外,而喜是來自內在的,比如路上碰到一個問路的人,我們指給他路該怎么走,他得到了我們的幫助,生樂,而我們得到的是喜,是由內生發流淌出來的。樂是短暫的,只在內在的喜才會讓我們長久地處于祥和安寧的狀態。所以重修身之人,都是讓自己內在更加仁德,這樣一來,外在自然會表現得彬彬有禮,一派君子風范。
其實自古以來的圣賢之士,真正覺悟之人,都是安貧樂道的。他們知道什么該要,什么不該要。世間所有的快樂都不值一提。但是這種領悟與感受,只能靠自己去體會,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到了那個境界,自然會明白。
這一篇后面還有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明了了道,即使晚上就去赴死,也了無遺憾了。這種體會要怎么講呢?講不出來的,到了那個境界,自然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