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安談《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自我修行。
學是明白知識,習是要不斷的應用,不斷的嘗試、踐行。
不斷練習、嘗試就是內化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有長有短,短期內看不到結果。我們不可能看了一本書、學了一個知識點,就立刻改變自己的生活。
以前總是妄想看完一本專業(yè)書,就可以變成業(yè)內精英。但是看完后發(fā)現并沒有改變,就覺的很焦慮。其實這種心態(tài),就源于想要走捷徑。
孔子說:不要那么著急追求結果,不要想著一步到位,“學而時習之”的過程,原本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是的,學習的過程是愉快的,不要想著一步登天。把知識點用明白了,最重要??
我們現在的問題在于:學習了很多知識,所有的知識堆積在一起,很混亂,理不明白。
所以以后的日子:不如先理清楚,自己手頭學習中的知識。把需要踐行的,分門別類,開始行動,不把它停留在筆記本和內存里。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說的是與朋友共修。
孔子傳達的是如何面對合作和變化,如何看待他人的力量給自己所帶來的改變。
《人性的弱點》中說:“一個人從別人那里獲得吸收的能量越大、質量越好、種類愈多,則個人力量越大。”
我們需要各類精神食糧,而各種精神食糧,只有我們通過跟不同的人接觸才能得來。
我以前總覺得社交浪費時間,不如一個人學點知識來的實在。現在看來,不管學問的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
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學習的地方,不管是性格上、處事方法上、社交能力上情緒處理上。生活中處處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就看自己是否有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在我們與他人的交友過程中,與他人培養(yǎng)開放的心態(tài),這是一種不斷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有人愿意奔你而來,那么我們不管與之相處的時間長短、觀點是否相似、性格是否相投,讓自己愉快就好。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修行的境界、結果。
才發(fā)現,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fā)生。我們最大的障礙可能就是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們又想活的開心,又想收到來自各地的關注和贊美,這怎么可能,還是孔子看的看。
你自己的處事方法,別人不了解事正常的,畢竟你的腦袋沒長在別人身上。沒必要解釋,既然做了,自己開心就好了。
你的這一生,是活給自己的,別人的看法著實不重要。
這是一種超然的處事態(tài)度。擺脫了別人看法和想法對自己的加持,完全不受他人影響,用自己的境界去處事。
樊登說:孔子的核心,就在“樂”。
應該是學習的樂趣;交友的歡樂;淡然處事的快樂。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曾說,孔子之樂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勁,不必說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戰(zhàn)。。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