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不怕晚讀
瑞敏老師上午說今天的書名好霸氣,是呢!這本書名是《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
本書從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概念、特征和發生機制入手,詳細分析了創傷后成長的核心理論,以及如何通過六個步驟進行創傷后自我療愈。幫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療愈心理創傷的心靈鑰匙,從而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文章從創傷應激障礙的本質、應對的方法兩個維度出發,結合大量的案例,讓你保持理性面對挫折,修復心靈的創傷,提高你的抗壓能力,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抗壓能力是很多用人單位很注重的能力。如何提高,讀了今天的書相信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先來了解下什么是
什么是創傷后應激障礙
1、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概念
所謂的創傷后應激障礙就是指個體因為經歷了對生命具有威脅的事件或嚴重創傷,導致長時間的障礙性精神反應。
2、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特征
知道了什么是創傷后應激障礙,我們一起看看創傷后應激障礙有哪些具體的特征?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第一條特征是:侵入性再度體驗創傷事件。通俗地說,就是有些時候,人們會在不自愿的情況下回憶起曾經發生的痛苦事情,被迫再次體驗創傷。
也就是說,一些苦難的記憶和感覺會不由自主地強行侵入大腦的意識里,引發激烈的情緒反應。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第三個特征是:人會產生負面認知和負面情緒。
這說的是創傷當事人很難感受到快樂和愛的存在,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會感到莫名的孤獨和隔閡。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第四個特征是:因創傷而引發消極反應。
這其實是第三個特征的延續和深化,在這個階段創傷引起的不僅僅是負面情緒,而是更可怕的消極反應。
以上情形在電視劇里是經常發生的段子。……故事從某次傷害或事故開始……
我們已經知道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四種典型癥狀,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機制。
要想弄清楚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機制,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大腦的機體結構。目前有關大腦層級的公認理論,是美國腦科學專家保羅·麥克林提出的“三合一腦”理論,也就是根據演化階段,把人的大腦分為爬行腦、皮質腦和哺乳腦。
這三個大腦系統中,最古老的是爬行腦,它控制著人體的中樞器官,比如心跳、呼吸、體溫和身體平衡。皮質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腦皮層,是大腦的最外層。皮質腦控制著我們大腦的高級功能,比如推理、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我們用大腦皮層組織思維、設立目標、制定計劃并解決復雜的問題。
在爬行腦和皮質腦的中間是邊緣腦,它包括杏仁核、海馬體等組織,杏仁核組織,是大腦接受情緒信號并做出反應的器官,是大腦的“報警器”,接收所有刺激信號并做出分析。而海馬體,則是重要的信息處理和記憶儲存器官,是人類記憶的一個“存儲器”。
人類的邊緣腦負責控制自主神經系統,可以說邊緣腦是創傷的控制中心,負責調解恐懼感和存儲相關記憶,換句話說人類控制創傷反應的核心機制,與接收情緒的杏仁核、負責儲存記憶的海馬體有著密切關系。
當創傷事件發生時,杏仁核如火災報警器一樣,最先接收到危機的信號。危機信號會觸發杏仁核的一種快速反應機制,這種機制會阻斷海馬體的神經傳輸通路,海馬體的活動就會受到抑制。
此時,有關創傷的影像、聲音、氣味和感覺等記憶始終處于活躍狀態,讓人產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激烈的反應。但是,如果這些反應在危機過后仍不消退,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困擾,就會出現我們前面提到的創傷后應激障礙。
簡單來說,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產生機制就是一種信息處理障礙。創傷當事人腦中管理復雜記憶存儲的海馬體,因為巨大壓力而受到抑制,“死機”了,無法處理那些創傷的記憶。所以創傷記憶就始終保持著活躍狀態,對創傷當事人造成持久的影響。
二、從創傷后應激障礙到創傷后成長
創傷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如果創傷已經造成,而且不可逆轉,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一個更積極的辦法,避免自己陷入痛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
創傷形成的時候,人們常常會感覺到自己的內心被擊得粉碎,大多數人都會在災難后渴求生活恢復到原來的模樣,這可以理解,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面對苦難、選擇接受現實,并積極做出改變
積極應對和改變才是明智之舉
所以,作者認為,創傷后應激障礙是人類探尋生命意義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需要借助回憶和思考去理解那些創傷事件,發現生活的真相,成就新的人生。此時,創傷后應激障礙反倒變成了一種自我轉變的動力,這種自我轉變就是我們所說的創傷后成長。
比如大家熟知的司馬遷的悲壯一生,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所以,面對災難、面對創傷、面對巨大精神壓力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面對并作出積極的轉變
到這里,你可能會說:“我也想積極地面對逆境,我也想努力做出改變,但哪有那么簡單?你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嗎?”其實,你覺得難是因為你還不懂創傷后自我療愈的步驟,懂了,按照步驟來,自然能做到。
三、創傷后自我療愈的六個步驟
作者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出了“THRIVE模型”,這個模型是由六個步驟組成的,也就是taking stock自我評估、harvesting hope孕育希望、re-authoring講述新故事、identifying change發現變化、valuing評估變化、expressing change in action以實際行動表明成長。
“THRIVE”是六個步驟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這個單詞本身也有“成長”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來一一了解。
1、自我評估
這一點說的是要直面痛苦,避免逃避。作者認為,暫時不去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情,短時間看確實可以減少痛苦。
但是回避時間太長,次數太多,就會讓人陷入惡性循環,更加難以面對自己的創傷,無法與創傷抗衡。
與其回避不然坦然面對
因為面對自己的創傷如果不敢面對,而是一味地選擇逃避,是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創傷的。
2、孕育希望
孕育希望是說要在自己身上發現希望,要想促進創傷后成長,必須要培植自己的希望,希望能夠引發改變的火花。
心懷希望才會產生戰勝一切的勇氣
在自己身上尋找希望,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上尋找希望,那為之努力準沒錯
3、講述新的故事
講述新故事的意思是說,要對自己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要放開眼界,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待自己所遭受的創傷。把自己從受害者變為幸存者,最后變成經歷創傷洗禮后更加堅強的成長者。
語言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我們把自己描述成一個受害者,就代表了被動、失敗和無助。把自己描述為幸存者,則說明開始突破逆境,重新經營自己的生活了。而把自己描述為成長者的時候,你就能給自己帶來積極、掌控和希望。這說明你不僅已經突破了逆境,而且看到了創傷的本質,從中挖掘出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上面這一段特別多讀,你的自我描述,會體現出你會成為哪種人
所以做個積極向上的人是最重要的事
對自己的描述方式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當我們開始思考自己與創傷的關系時,我們就是在改寫起點。
4、發現變化
所謂發現變化,是指要密切關注自己身上逐漸顯露出來的變化,一旦發生積極的變化,就詳細地記錄下來。
養成寫“成功日記”的習慣,記下那些讓你感覺良好的時刻,記下對你來說最有效的應對策略。
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會放大你的能量。當你再次感到焦慮的時候,你就可以把“成功日記”拿出來讀,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沒有那么糟糕,竟然也做過這么多成功的事情。這種正向的感覺會給你強大的鼓舞,有助于你克服創傷的焦慮感。
非常不錯又可行的方法
5、評估變化
這一步是第四步發現變化的后續,在發現自己身上的小改變后,要繼續培養、放大這種積極的改變,在培養積極變化的同時,進行評估和思考,究竟什么東西才能給你的人生帶來意義。
這里應該就是復盤
6、以實際行動表明成長
做完前五個步驟之后,還沒有結束。我們都知道,如果不把腦中的想法付諸實踐,一切改變都是空談。所以,最后一步,就是要用實際行動表明成長。在自我療愈的每一個步驟里,都有相關的具體的方法。假如你是一位創傷當事人,希望你可以每天騰出一點時間來,認真的把那些方法落實,相信你會有所收獲。
感覺沒有拖延癥自然就會不斷進步成長啊
總結
在《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創傷后成長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首先為我們解釋了什么是創傷后應激障礙,以及它的四種特征和發生機制。接著又指出創傷后應激障礙可以變成一種自我轉變的動力,這種自我轉變就是創傷后成長。最后,作者教給我們六個步驟來實現創傷后自我療愈。
正如哲學家尼采在《偶像的黃昏》中所說:“所有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大。”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逆境和創傷,既然逆境和創傷不能避免,那么我們就需要知道該如何應對它們。在不得不面對苦痛的時候,以強韌的心理,科學的方法,勇敢面對殘酷的創傷,才能借助創傷的力量讓自己的心靈踏上成長的旅程。
總之,我們需要有一個化悲憤為力量的行動,那創傷就是成長的助力。
好了,伙伴們,今天讀了一本很精彩的書,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