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什么?按照官方心理學的解釋就是:
一種自我評價,一種在認知上產生偏差的,認為自己是無能軟弱的情感。
自卑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優先想到的是自己比不過別人,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非常羨慕自信的人。
但是自卑和自信的人在能力上并沒有實質的區別,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同樣的事情一樣能做好,甚至更好。
兩者唯一的區別就是:心態!
如果調整好這種自卑心態,就會發現自己和別人一樣是優秀的。
從以下幾個方面能有效了解并減低自卑感。
1.?正確認知ABC理論
ABC理論又稱情緒ABC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
他認為一件事的激發事件A和情緒行為C并不是必然的因果聯系,中間想法B的變化能影響并導致不同的結果。
就好比如:你和你朋友一起考英語四級,兩個人都沒過。你朋友身心欲絕,重整斗志打算重新備考;而你無所謂,依舊吃喝玩耍,幻想下次幸運來臨,通過考試。
同樣的考四級不過事件A,產生不同的情緒行為C,就是有中間的想法B在起作用。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緒體驗。這是大眾固有的想法,往往忽略了每個人的情緒心態也異常重要,它會影響接一個人后來的想法和打算。
如果做一件事一開始就抱有自卑的情緒,哪怕同樣的事情和別人相比都會獲得一個較差的結果。
這就是心態的重要性,也是克服自卑心理的認知前提。
2.?避免同化
很多人之所以會條件反射似的產生自卑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周邊環境的打擊。
比如你想競爭學生會會長,首先帶給你打擊的不是對手,而是你身邊的人。
“你要競爭學生會會長啊?!你確定?我聽說對方是全系前幾名的超級學霸加社交小達人,感覺你爭不過人家啊!”
?
“你行嗎?”
?
“算啦,學生會競爭那么激勵,也不會過的。走,我們去唱K?!?/i>
這樣的聲音總會充斥你的大腦,即使你想說你也充分準備了,有相對應一搏的能力,也會在這種質疑的話語下逐漸消沉,產生不如別人的想法。
想要避免這種結果,就要避開這種情況。
人家說你爭不過人家,你可以說即使這樣我還是想試試,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人家說你行嗎,你就說我做了很多準備的,行不行都要嘗試;人家說出去玩,你果斷拒絕。
不要用別人的主觀想法來影響同化你的想法。
3.?補償與升華
這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的補償心理有相似意思,指在某處有所失,在另一處通過努力進行補償。
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有優點也有缺點。
如果只專注于優點,并刻意放大缺點,兩者不平衡,就很容易產出自卑不如人的心理。
一個人通過相應的補償,提高自己的進取心與工作積極性,從而使事業有成。他完成了一件事,有成就感,覺得自己所做有價值,自然不會產生消極低落的心理,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也會更有信心和動力。
一個人的自卑還可以通過升華來得到矯正。在不自信的一件事件上,通過加倍的努力獲得比預先更好的結果,徹底從心底擺脫面對時無能為力的恐懼感。
升華的作用一方面轉移目標,實現了原有的情感,達到了內心平衡,同時又創造了積極的價值。
學會換個方向,從不同方位著手,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4.?適度“反面”鼓勵自己
?
“反面鼓勵自己”,這句怎么理解呢?
一件事將要發生的時候,自卑情緒會到達一個最高峰,這個時候人最容易產生退卻心理。
這時候就要反面鼓勵下自己了:我做過充分準備了,能力就這樣了,失敗就失敗,丟臉就丟臉。
想想我們小時候,很多第一次要做的事情,往往都伴隨著強烈的退縮情感,最后都是眼睛一閉牙口一緊,用一種破罐子摔碎的心理,去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
然后就會發現:事情沒想象中那么困難,自己也沒想象中那么差勁。
預想最壞的結果,讓自己勇往直前。
最后想說,自卑并不是一個客觀的負面情緒,它是人人身上都有的一個正常的情緒特征。雖然自卑大部分時間都是帶來消極心理,但也讓我們正確認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并通過努力克服去完成一件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