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01/100講:美好的一天從如何起床開始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晨之際在于起。”
早起利用晨間去計劃這一天,名人和成功人士都有的習慣那就是早起。
曾國藩說過,早起是治家之本。
美國富蘭克林,他每天過晚十早五的生活。
迪斯尼的老總周末也會在4:30起床,沒有周末和工作日之分。
有一個日本人寫了一本書---每天4點鐘起床,有另外一位日本人,寫了《晨間日記的奇跡》。
早起是保持習慣的很好的方法。
用什么來叫醒自己呢?不是鬧鐘,鬧鐘對我們的健康有非常大的殺傷力。
其實最好的時間是日出,第一種,你可以弄窗簾,有自動窗簾是最好的。如果沒有那就不用關窗簾,讓陽光叫醒自己。這有一個過程地訓練自己的生物鐘。
醒后來可以用精油、用香味來喚醒自己,當然我還有其它的一些方法,比如說:用音樂,設一個緩慢的音樂鬧鐘,不是刺耳的,用音樂把自己叫醒;用香味把自己叫醒,當然是最好了。也可以到衛生間,去做淋浴,你可以用熱水從腳,然后慢慢到腿,到上身,到頭頂。
光線,香味、洗澡,顏色,你就徹底把自己喚醒,就開始自己的一天。
時間管理02/100講:成功人士都有寫日記的習慣
2000多年前一位羅馬的哲學家所說:人們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忙忙碌碌,在以為打造了良好的生活品質的同時,卻失去了生活。
時間管理03/100講:人生不在于做多少事情
人生不在于做多少事情,而在于把一件事做精做好,做到極致。
時間管理04/100講:大腦是CPU,不是硬盤,管理時間不靠感覺,靠系統
大腦每時每刻都有無窮的念頭,當感覺事情很多,沒法完成,此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因此,我們管理自己不能靠大腦,必須靠系統。
需要一個可靠的系統,隨時可以記錄,大腦就會很放松,工具越可靠,大腦就會越信任,大腦就可以騰出精力,騰出時間,去做思考。
解決方式:給自己一個專注25分鐘時間,把自己關注的所有事情統統都列下來。
時間管理05/100講:管理時間的核心是事件的分類
把大腦里所有的事情記錄下來之后,我們要做什么?
要學會聚焦,學會挑出要事,我們要學會對事情的分類!
管理的對象是自己,通過管理自己人生的目標,管理自己的習慣,甚至管理每天的行為跟目標的關系才是很重要的!核心——管理事件!
事件的分類:
一、跟時間有密切關系,特定時間你要做的事情
這種事件用日程來代替,也就是到指定時間必須要做的。例如,每周的周例會。或者參加指定時間的賽事,這種事情是不能修改的。這種可以使用蘋果日歷、安卓日歷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可以進行多終端同步的。另一個重點就是 記錄需要做徹底,否則很多人只做了一些工作上的事,缺少生活上和目標上安排的重要的事,然后就疏漏了。然后還有就是很多時候由于自己的掌控能力不足,導致及時自己安排了也沒有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夠理想。但是其重中之中還是要收集,其次是分類。收集安排了后還有要注意的事項是不能排程過多,過多的排程很容易由于事件的變化,導致無法完成后面的日程,比如爽約他人,這樣就不太好了。所以一定要少而精。
二、做的承諾,對時間有要求,放在清單,標注截止日期
對某些事情的承諾,比如朋友委托的事宜,老板交代的事情,家人拜托的事情,這類事宜可以放在清單當中,給它標注截止日期。
三、小事,但是要做的,可以沒有截止日期的
這類事情對時間要求不高,彈性較大,在未來的某一天完成就可以的,比如需要打個電話投訴物業,比如朋友推薦的護膚品現在家里還有未來要購買的,或者車子需要保養了,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去保養得。越緊迫的事情越快做越好,大腦就會放松,越遠的事情也許不太重要的事情用清單來管理,可以不標注時間。
總結:對事件的分類有三種,一是日程,而是有截止日的清單時間,三是沒有截止日的清單事件。
收集每天都要做,但是越收集事情會越多,事情多了那怎么辦呢?我們需要把清單進行拆分,拆分了后什么時間做?這里需要大家去思考一下:情境管理;
情境管理是在什么場合做哪種比較合適的事情,例如做公交車是一種情境、辦公室是一種情境,在家里也是一種情境。
時間管理06/100講:什么樣的計劃才能趕上變化?——情境管理
重要的理念:管理時間也好,管理事件也罷,其實就是把事件進行分類,事件分類了以后,我們就要根據情境排程。
情境就是你有多少時間,你在什么樣的一個空間,你當時的體能精力怎么樣。
例如:
上下班通勤的時候,這個時間很多,空間比較擁擠,精力也許不高,這個時候能干什么呢?只能做不是很重要的,相對比較簡單的事情。比如可以打開 To Do 軟件,查看清單,對清單整理和分類,或者是需要發送個文件用手機就可以完成的,那么就可以去完成它。
所以情景管理,就是根據當前的情境在清單當中選擇合適的內容去做。
行程清單管理的系統,按照事件的分類——第一個是日程;第二個是由截止日期的清單;第三個是沒有截止日期的;然后按照情境去挑選相應的事情去做,這就構成了一個系統。
日歷:事情少,特定時間要完成,必須嚴謹,這是一類我們要非常嚴謹。
截止日期的清單:要求相對較低,必須注意截止時間。
沒有截止日期的清單:事情多,要求較低,做了有好處。這類事情按情境來分,根據情境去做。
總結三類:一二類由重要&少,以及第三類由相對不重要&多,這樣的標準來把它分成這3類。
注意事項:日程不能安排過多嚴謹的,固定的日程事件,會讓我們覺得很焦慮,內心焦急。如果排的少就會從容,然后根據不同情境去匹配做不同的事情,可以顯得游刃有余。
總結:“保持嚴謹,但不失靈活性。”
嚴謹指的是:日程表和清單上的事物,我們在特定時間一定要完成的;
靈活指的是:按照情境去生成的各種各樣的清單,當我們在不同的情境,根據清單去完成不同的事情。
這樣我們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日程,特定時間的也放在日程,這樣就做到要事優先,但是它是少而精的。
80%的事情,我們放在按情境分解的,20%做重要和緊急的事情。
我們不能靠大腦管理和記憶事件,因為大腦無法去記憶,也無法管理分類。
所以我們只有把它們全部記錄下來,才能對事情進行分類,才能按照我講的那3類進行分解,然后我們才能夠首先保證日程表上的事情被完成,其次才能去完成那些按情境去分解的,這樣就叫相得益彰,難易相成。
靠外在的系統,外在的移動手機、電腦,甚至紙筆也可以,紙筆也不貴,適合當今社會越來越忙碌的你的需要。
時間管理07/100講:世界時間管理大師的異曲同工
所有的理念都是相通的,最終都會融匯成一個,這叫大道至簡。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 提及到的做第二象限的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馬克吐溫講過:每天早上起來我們要活吃一只大青蛙。
博恩崔西把馬克吐溫的這個理念解釋成為每天吃三個青蛙,也就是說重要的事情要做三件。
人不在于做多少事,在于把重要的事首先做,用心做,做到極致。
大衛艾倫說要把事務進行收集,全部都要裝在收件箱里面,也就是說要把它寫下來,現在有了移動設備,我們可以把它裝在移動APP的收件箱中,只有把一些事務收集下來才能夠對事務進行分類。
分類后做什么,刪除掉不做的,擱置將來做的事情,把剩下的分成日歷、清單。如果清單多的話,我們可以細分為有截止日的和沒有截止日的。然后按照情境來分的清單。總來來說就分為兩種,一個是日歷,一個是清單。日歷上面是特定時間要完成的,沒有重要與不重要的概念。也許你約定了給某個人打電話或者回電,他不夠重要,但是你約定了時間,你還是必須要做,必須要做的,就寫在日歷上面。必須指的是特定的時間要做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固定時間的行動。除此之外的事情,不需要特定時間,我們可以根據情境來完成。所以這樣的計劃才能趕得上變化,但是我們在情境清單里面還是要選擇相對重要的事情。這個需要尊奉一個理念,叫做要事優先。因為我們用軟件把事情都寫下來了,而且裝在收件箱中,且進一步進行了分類,所以我們可以標注重要的事情,對輕重緩急進行標明,重要的事情我們就可以稱做青蛙。青蛙不能吃太多,一天三只足矣。
三其實是一個概述,當你做完三件重要的事情,你其實可以標新的三件事,所以其實三只是一個概述,不一定是具體的三件事。當我們有能力找到三件要事,也能夠做要事,就能夠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斷的出成果。即使你做不到早上一起來就吃三只活青蛙,你也能做到要事優先。比如說在具體的某一天,你可以做日程表上的事情,到點了就要做。比如早上十點鐘,你要給某人打電話,下午2點鐘,你約定了要外出見一個人。那你在特定的時間去完成,除此之外你就打個清單管理軟件,你的清單上肯定是記錄了很多的事,你就想下一自己所在的情境,比如說在辦公室,這里可以很好的辦公,也沒有什么打擾。你就可以在當下的情境下吃掉這個情境上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這個情境上面吃掉最重要的一只青蛙。
也許你在這個事情當中有緊急的事情發生,你有2個小方案進行:
第一,當然是臨時處理一下,那你回過頭來還是要去處理這個重要的事情。
第二,你這個事情不足以讓你停下手上的工作,那么你就可以把它記錄下來,先繼續做原來安排的事情,回過頭來在處理。
總結一下:其實這個就是青蛙的理論,當我們運用了GTD的思想,能夠把所有的事情記錄下來,我們就能夠分類。當我們把所有的事情記錄下來,我們就能夠分清哪些是重要的事情,然后我們就可以根據我們情境然后優先去完成。
當然你知道了GTD的方法,你可能還是做不到,你會說我有拖延癥,我做事不夠專注。這個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會在后續再告訴大家。今天的核心是吃青蛙的理論,這必須建立在收集和對事件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我把它分為三個流程:1、收集 2、排程 3、行動。
時間管理08/100講: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核心關鍵
日本的古諺語講:沒有愿景,一切都是空談;沒有行動,一切都是噩夢。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管理行動和目標。從眼下的事情開始,獲得掌控,然后在去逐步升級。
自下而上
1、跑道(當下)我要做什么?
2、一萬米-項目(1年內)我要完成什么?
3、二萬米-職責我 我要維持什么?
4、三萬米-目標(1-2年)我要完成什么?
5、四萬米-愿景(2-3年)長遠的成功是什么?
6、五萬米-宗旨 追求這個目標的原因是什么?
時間管理09/100講:清空大腦與應用4D原則擺脫緊急事務
什么是自下而上?例如:機場管制首先會關心最緊急和重要的事情,那么就是跑道上的飛機以及天上即將要下降的飛機。一個即將下降,一個即將起飛,這個事要首先管控,如果不管控就會出亂子。同樣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近期的緊急的事件。什么是近期呢?近在眼前就是近期,遠期就是原道今天一天,再遠就是遠到未來。一個塔臺指揮官,除了能夠看到跑道和天空的飛機,說明這部分已經掌控了,已經能夠處理了,這是第一層。然后就需要管控未來幾十分鐘將要降落的飛機情況,這是第二層。接著他就要考慮更遠的,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之后的事情,他的管控的面就會更大,他需要知道未來機場上的天氣,以及未來更多的飛機情況。假設你自己是塔臺的指揮官,你要看到北京的飛機沒有飛過來,以及各個城市,甚至世界各地的飛機飛過來,你會怎么處理,處理不當就會引發慌亂。
人生亦如此,首先必須掌控當天對你來說是緊急并重要的事務,當把這些消滅掉,然后才有機會去做重要不緊急的事。
緊急不重要的事我們可以丟棄不做或者通過委托,所以這個大的架構我們要先建立。不能說我們只關注重要不緊急,我們把重要緊急的丟掉,這不可能,你也做不到,所以我們的焦點是要想辦法如何去解決掉重要緊急的事務。
如何做眼下重要緊急的事務以及緊急不重要也就是緊急的事務,如何快速把它們消滅掉?
4D原則:Do(做)、defer(推遲)、Delegate(委托)、Delay(刪除)眼下對你來說哪些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你就要去執行,相對不重要不緊急的你就推遲,那個重要性不夠的,你可以委托,那真的是不重要的,你就刪除掉。
做4D的前提:把大腦里的所有事物用一張紙寫下來或者使用清單類app寫下來。如果你不能把它們寫下來,留在你的大腦里,可能有很多是更遠期的事情,有的可能是你過去的事情,有的可能是你的點子,當你不能把它們寫下來,你就無法專注去處理眼下的這些緊急或者重要的事。你也就沒辦法把這些處理完去處理未來重要不緊急的事務。
總結是兩個關鍵:
收集大腦里所有內容
分類之后就可以做到4D:執行、推遲、委托、刪除
時間管理10/100講: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番茄工作法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在被人問到:“成功的關鍵是什么?”時。他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同時提筆在紙上寫下了五個字母:“F、O、C、U、S......focus(專注)。”
一生需要專注于一個目標,同一時間需要專注于一件事情。這是成功的關鍵。
當我們在做自己日程表和清單上的事情時,我們要遵循:“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原則。
番茄工作法的發明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2年創立了這種微觀的時間管理方法。
在最開始實踐的時候,選一個你自己喜歡的分鐘數,然后慢慢訓練自己,剛開始時你可以設計短一點,比如:15分鐘。
慢慢地,你可以調到25分鐘、45分鐘......
時間管理11/100講:專注的力量---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非常簡單,簡單的背后孕育著非常深刻的道理,中國古老的哲學告訴我們,時間的本質就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指的就是專注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把注意力百分百的注意力放在當下,我們就能夠用心的把事情做好。
做番茄工作法之前首先要做好收集,這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特點,我們的大腦特點,大腦容易被過去的事件、未來的事件、以及未完成的事件所干擾。
番茄工作法本質上就是讓我們25分鐘只做一件事,如果有新的事情那么就把他收集下來,我們可以推遲在做。繼續做眼下的事情,這就是專注的力量。番茄工作法讓我們專注25分鐘,然后5分鐘休息。番茄工作法能夠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現代的人忙的原因做事效率慢的原因就是事情太多,做事不夠專注,沒有做到工作與休息的時間有序的交替。
番茄工作法的作者把時間分成3類。
第一類:工作的時間,需要非常嚴謹和專注。
第二類:休息的時間,可以很慵懶、放松,讓我們恢復精力。
第三類:戰略的思維和全局觀的時間,這個時間里在自己關注的所有事務當中,去選擇我們當下或者今天去做什么,而這里面需要遵循的就是要事優先(至少30分鐘,可以早起寫今日青蛙和反思昨日)
番茄工作法就是每天把專注和做要事結合在一起,每日來吃青蛙,這就是在工作時間的范疇內我們要保持嚴謹的態度,開啟一個番茄鐘(條件反射),像一個開啟了發條的鬧鐘一樣。
番茄工作法使用需要注意一天不能有太多的時間都是這樣,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花太多的時間吃番茄,初學者一天五六個番茄。效率更高的可以一天吃10個番茄,效率時間之外的時間我們可以很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更多是用來休息,看看電影、小跑五公里。休息時間就不要用番茄工作法的理念了,番茄工作法是用來專注的做腦力活動的工作法,不必要在休閑看電影的時候使用番茄工作法。但是你在工作的時候,例如寫作、做報告、學習課程、做PPT這時你可以用上番茄工作法的理念,一次制作一件事,專注去做。
專注力是我們的核心資源,應該用在刀刃上,所以對所有的事件有一個全局觀非常重要,建議你利用%1的時間去做計劃、做反思。如果你能夠早起,晨間時光是你做計劃和反思最好的時光。
番茄工作法能處理的是短期的,最好是一天以內能處理的事情你把它收集起來,然后去看一看哪些更重要,哪些是腦力勞動,然后把它安排吃番茄的時間,然后利用自下而上的關鍵的原則,先處理眼下緊急的事情。首先要保證重要的青蛙事情,把不重要的請示委托出去,或者推遲去做,那么你的重要緊急事件很快就會被消滅。
回顧:時間管理大師 彼得·德魯克教我們做重要的事情,《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斯蒂芬科維教我們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GTD方法論的創始人大衛艾倫教我們通過收集大腦中的所有的事務,把事務分成輕重緩急來執行,結合番茄工作法專注做腦力活動。
時間管理12/100講:日理萬機的流程
時間是每一個人最稀缺的資源,人人都需要時間管理;總結提升效能三部曲:收集、排程、執行。
這三部曲也稱作:土豆、青蛙、番茄鐘。
青蛙:指的是通過GTD的思想,通過對所有關注的事務進行收集,分輕重緩急之后進行挑選。
土豆:這個收集的過程,我們稱作土豆(to do list ),把大腦的事務寫下來分解的過程我們就叫做切土豆,從一團大土豆到土豆片,然后到土豆絲的過程。
青蛙:從土豆的清單當中(tu do list)挑出青蛙之后,用番茄工作法的技術專注干掉土豆。
歸納:兩素一葷(土豆、青蛙、番茄)燉起來之后,這個效率會非常高。
GTD的理念有五個流程五個步驟,對初學者來說非常復雜,很多人看書看不是很明白。土豆、青蛙、番茄鐘是簡化后的版本。由簡單入門,然后循序漸進,最后達到掌握。
收集、排程、執行稱作行動三角形,如果你能熟練的掌握這三個流程,就能逐步掌控時間,達到日理萬機的境界。
第一步,為什么收集?當我們的事情做不完的時候,我們就會焦慮,就記不住重點,就不能活在當下做事,所以我們要清空大腦,把腦子里所有關注的事情記錄下來。
第二步,為什么排程?我們按照輕重緩急把他們分類,特定時間和日期的時間我們就把它寫在日歷當中,有截止日的事件列出清單來管理,沒有截止日的也要放在清單當中,不過要按照情境來分類。只有分好類了,和排程日歷了,我們就可以擁有更多的行動力去執行。
第三步,為什么執行?如果不執行,我們前面做的事情都白做了,只是徒勞浪費時間,但是如果執行了,我們的完成事件的數量肯定會比沒有做收集機和排程后要完成的多。那么如何執行了,首先無條件的完成日歷上的事務,日歷上的事務必須嚴謹,然后根據自己所處在的情境,例如在家、外出、辦公室等等。參考相對應的情境清單,按照要事緊急優先的原則匹配自己的精力,應用4D原則(執行、委托、推遲和刪除)來對清單上的事情進行分類處理,做到既嚴謹又不失靈活性。
以上三部就是就是日理萬機的流程,越忙越要如此應用,學習最先進的時間管理理念和應用技術,只有專注于當下、專注于手里的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沒有好的工具,你也沒法很好的進行這三個流程,紙筆可以很方便的記錄但是不便于事件的管理,如果要進行管理也相對比較浪費時間,所以推薦使用手機app,在目前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可以利用更好的工具來提升前2個步驟的效率,最好是使用多平臺的產品,因為這樣的話,無論是出行在路上、在家里電腦上、公司電腦上都可以云端同步使用,這么多么美哉啊。
時間管理13/100講:“工具”對于時間管理不可或缺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時間,我們也要運用相應的工具,有了趁手的工具才能讓我們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工具其實在重新定義時間和成本,工具的運用能為我們提高效率,而管理效率本身也必須用到工具。
如何來選擇工具呢?從短期管理的需求以及方便的需求,從這兩個維度來對工具進行選擇。管理時間的核心是管理事件。我們的大腦不能去做記憶的事情,大腦應該用來思考,因為它是CPU,而不是硬盤。
需要可靠的外在工具系統來管理我們大腦里的大量事件,以及運用4D原則來對事件進行處理。
挑選工具以“方便性”和“管理事件的時效性”為標準。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紙筆容易得,也容易丟,如果你管理得當也是可以的。紙幣可以方便的收集,但是管理事務卻不太方便。
大腦管理事件說明你還活在原始社會,用紙筆管理,你最多也就活在農業社會,但是我們現在是21世紀,已經是IT信息時代了,建議學會使用最好能夠同步云端的管理軟件,在手機、iPad、電腦上都能使用。
手機:最方便,因為現代人幾乎手機不離身;
iPad:也很好,因為屏幕會大一點,輸入起來效率更高;
電腦:便利性相對較差,如果是筆記本便攜性也相對好一點,但是還是不適于任何場合,優點是操作方便,效率高。
使用手機注意:因為手機是我們的溝通工具和社交工具,所以它里面會裝著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程序和APP,這樣就會對你形成一個干擾,很可能會讓你的注意力跑偏,不能專注。這也就是使用手機的一個弊端,當然了,沒有最好的工具,只有相對好的,或者說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現代人最鐘愛的還是方便,所以推薦大家使用手機為主來管理自己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然后還建議大家不要養成用紙筆臨時記錄緊急事件的習慣,因為那樣不利于你做好時間管理,兩種方式的切換也會耗費精力和時間。
時間時間管理最好的工具:“Omnifocus”,這是一款最優秀的時間管理軟件,但是它不是全平臺,僅在蘋果的平臺上使用,且使用需要購買,還每個版本都收錢,目前有iphone版、ipad版本和iMac版本,最后一點是更新版本也要收費。但是,最好的也是最貴的。
如果不使用最好的軟件,也可以使用一些免費的,例如微軟的To-Do,奇妙清單,滴答清單,或者手機里面備忘錄也可以進行事件收集,但是不能完全的執行GTD的思想,功能不夠完善。
時間管理14/100講:優秀是一種習慣
習慣,就是由我們潛意識來控制的行為,人的行為有70%-80%受到習慣的控制,其中有好的習慣,但更多是不好的習慣。
成功人士或者優秀人士與不成功不優秀的普通人的區別就在于:他們擁有優秀的習慣。
習慣和時間管理到底有什么關系?人能用潛意識來管控的事務就不需要再費大腦去思考,也更不需要用工具來管理。而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管理的事務,它能自動化運行,那我們就不會焦慮,我們的效率就會很高,我們就能獲得時間的自由,甚至人生的自由。例如:每天不用思考就自動會去做的刷牙、呼吸、心臟的跳動......這些行為都是受潛意識的控制,我們不用去思考它要不要做。再例如:我們學習開車,在我們還不會開車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記憶那些交通規則,上路了我們更會非常緊張地快速運轉大腦去判斷各種路況。但是慢慢地,當我們熟悉駕駛了之后,開車時我們的操控更多就是來自于條件反射了,駕駛變得容易被管理,開車的風格也就變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我們就可以讓大腦分配更少的經理去執行開車的操作了。
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優秀的時間管理者背后,他們擁有的就是無數的好習慣。“要把大腦里的事寫下來”,要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經常運用工具,例如日歷、Omnifocus等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要養成靈活使用工具的習慣。
如何管理自己的習慣呢?首先要知道工作和生活時間的配比,一天24小時中,大量的事情是重復的。很多習慣在控制著我們生活中的行為,如果你的習慣是高效的,如果你的生活是有序的,那你一定是被好習慣控制著;
例如:早睡早起,早上起床之后你會有自己的晨間儀式,可以洗個冷水澡,喝杯蜂蜜水,然后到陽臺懶洋洋的曬個清晨的太陽......
比如我周末的安排:早上起來之后,要洗冷水澡、寫晨間日記、閱讀、跑步、冥想,然后切土豆,利用番茄鐘吃青蛙。碎片時間就把手機里的電話清單打開,精力好的時候就給對方打電話,碎片時間有時候也做冥想,或者做一些只要幾分鐘的力量訓練。
大量的行動會潛移默化地已經變成習慣,習慣了的行為也就不需要再用大腦去管理了,只要處于適合的情境下,身體就會自動地去做符合這個情境的行動。如果你每天還要想著:今天晚上我要幾點鐘睡覺?今天我要哪個時間段去運動?......這些其實在無形中就給自己增加了很多事件。
工作領域會有很多事件等待我們去分派處理,但是在生活領域,如果大家能養成很多很好的習慣,讓生活自動化運轉,你就能節約很多腦力和時間,把精力花在工作要事上,花在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上,花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花在更多有意義的事物上......這樣你的人生就會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養成好習慣真的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工作的時間。
下集話題:生活里的秘密,看看每天究竟有多少時間被我們浪費掉了,我們應該如何來管理自己的生活,如何讓生活更有效能?
時間管理15/100講:時間管理的基礎是精力管理
習慣就是由我們潛意識在控制的各種行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
習慣它會怎樣來影響我們做事的效率?時間管理的基礎是精力管理。什么是精力呢?它包括了體能、情緒、精神、情感......
以體能為例:西藏的朋友一定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眼睛上天堂,身體下地獄。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西藏真的是太美了!所見之處都是美景。但是大多數人到了西藏會有高原反應,會缺氧,會頭痛,那種感覺就像得了一場重感冒,或是和別人大吵了一架,或是頭一天晚上喝多了酒然后又睡眠不足的感覺。當我們在這些狀況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有氣無力,根本無法高效地工作。即使你原本這時候是安排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處在這樣狀態的你還有干勁去做嗎?你還能保證自己能做好嗎?
其實能量就像是一個蓄電池,如果你只是放電,時間久了就會耗光電量。就像很多人很拼命地工作,每天工作14個小時,又不注意休息,那么其結果只有一個,就是:過勞死!所以就算你再有錢,能請得起很好的醫生又有什么用呢?你在長時間的折磨自己中已經耗光了自己的體能和精力。
中國古人的智慧,就是要:動靜有序,要遵循自然節律,也就是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睡眠和休息很重要!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起來!
我們說要早睡早起,那么幾點起床算早起呢?無論哪個季節,無論你在哪個城市,每天當天空第一縷太陽光照進房間的時候,你的交感神經感受到時,你就應該起床了。
人的身體是比任何機器都智能的存在,它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每天氣溫升高我們的體溫就會隨之升高,氣溫降低體溫也會隨之降低。當體溫降低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精神萎靡,當體溫升高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精神抖擻。
因此,我們就應該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要做到工作-休息的動靜平衡。也再次印證了番茄工作法的理念,就是工作25分鐘之后要休息5分鐘,或者在連續工作4個番茄鐘之后要有一個大休息,保持這樣的節奏,就算工作一天你也不會覺得太累。
管理精力也就是要管理節奏、管理節律。
一天當中我們一般睡眠8小時,三頓飯大約花2個小時,還要加上運動時間。重要的三大基礎習慣:吃飯、睡覺和運動幾乎就要占我們一天24小時的一半。這樣的話,你每天的精力就會得到很大的補充和保養。就好像電池耗盡了,當天又進行充電了似的。
現代社會很多人是過7-11的生活,就是早上7:00起床,下午下班之后各種社交應酬,晚上11:00才回家。這樣子吃得不健康,晚上的睡眠質量也不高,第二天又在頭痛欲裂中被鬧鐘叫醒,沒時間吃早餐,匆匆忙忙往公司趕,可能又遲到了,被老板一通批評,到了早上10:00左右因為沒吃早餐你身體里的葡萄糖又不夠用了,肚子餓了也沒精力干工作了,于是你又出現了去西藏才有的“高原反應”了......
精力不夠會導致:沒耐心、情緒差、無深度人際關系、缺乏激情......
精力不夠的惡性循環每天上演,它會一日復一日地消耗掉我們寶貴的生命,讓我們變得碌碌無為,生活也變得毫無樂趣可言。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培養自己有好的習慣,這樣我們才能有健康的身體,有高昂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中,去爭取我們想要的生活,去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
時間管理16/100講:如何過一天就是如何過一生
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無論是成功者還是普通人,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這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了。大家每天擁有的時間都是一致的。同樣的24小時,也正是因為使用它的人用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得到了不同的結果,也就造成了每個人很不相同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習慣,我們70%的行為都受習慣的控制,所以我們的人生其實就是在重復中度過的。
一天24小時中我們能工作的時間其實不多。三大習慣中,吃飯、睡覺和運動大約就要占我們一天時間中的13-15個小時,用好這13-15個小時,那么你能更健康,更有精力去做剩下這8個小時當中的“要事”,這樣你的效率就會很高,然后你才會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多數人都在過著混亂、沒效率的生活,他們的習慣很不好,也沒有決心改變,他們根本不敢提“夢想”兩個字。
兩種人生狀態:線下的人生和線上的人生。
7-11的生活狀態就是線下的人生,也就是早上7:00很多個鬧鐘此起彼伏地開始叫喚,然后在煩躁和頭痛中醒來。而他早上起不來的原因是:頭天下午下班后去外面社交或應酬到11:00才回家,回到家之后躺在床上睡不著就刷微信看看雞湯文,留言吐槽一下......凌晨之后才入睡,自然早上就沒辦法早起了。不早起就沒時間做“晨間檢視”,也沒時間對今天這一天要干的事做計劃安排,甚至也沒時間吃一個很好的早餐。早餐沒吃好中午就餓得快,11:00不到就低血糖地開始腦子犯糊涂,沒辦法工作了。然后工作時間就先做不重要的事,打開淘寶購個物,和同事聊聊八卦......重要的事留到下午來做,下午的精力更不好,青蛙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丑,心情也變得不愉快......于是工作沒有效率,工作時間就會被拉長,很多人就不得不加班,本來下午5:00就能下班的,但因為手里的工作沒做完,就不得不熬到20:00,20:00從公司出來后再和同事朋友吃個宵夜,酒吧玩一會兒,基本上這一天就結束了。這就是很多人7-11的生活狀態。
總結:線下的人生就是晚睡晚起,每天沒有運動,做事不專注,加班......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沒有勇氣結束這一天,因為感覺白天沒干什么有意義的事,于是繼續晚睡,繼續發誓要改變自己,然后又日復一日地過著同樣的生活,于是就開始討厭自己,或是變得麻木。
與之相對的線上人生:當早上第一束陽光照進房間的時候我們就起床了;然后進入自己的晨間儀式:洗個冷水澡、冥想10分鐘、寫寫晨間日記、閱讀幾頁書、跑步30分鐘,列出今天自己的事務清單,安排番茄鐘吃青蛙......早上做的計劃都是在使時間的密度加大,從而讓工作的時間減少,最后是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你的能量就會越來越高,成果就會越來越多,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精彩,越來越多的人會向你靠近。這樣的你就能聚焦目標,去做對人生積極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線上的人生。
線上和線下的人生區別在哪里呢?其實只不過是把睡覺的時間提前了兩個小時,把起床的時間提前了兩個小時;注意吃好早餐,吃飽午餐,少吃晚餐;先做重要的事再做不重要的事;在生活中加入運動的時間;最后就是精力充沛地去吃青蛙。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拉大了。
總結:總結一下,今天我們談的主題是:一日看人生。
線上、線下的人生不一樣,但只需一日,就能看出你的人生狀態了。
最后想告訴大家:科比每天早上4:00起床;富蘭克林過晚十早五的生活,每天早上問自己“我要做些什么?”? 每天晚上問自己“今天我做了些什么?”迪斯尼老總每天4:30起床,喬布斯、庫克都是早起一族;曾國藩每天也早起,他甚至說:“早起是治家之本,晚起是敗家之兇德。”所以,一日之計在于晨,如果你能早起、能早上做計劃、早上吃青蛙,你的人生就會變得不一樣。當然你不見得每天都如此,在度假期間可以不那么嚴格,但是在工作期間,我們就要保持嚴謹。如果你能養成過線上人生的生活習慣,那么你的人生將會從此開啟新的篇章,試試看吧!
時間管理17/100講:道理都懂,關鍵怎么做到?
好習慣:早起、運動、冥想、每天吃青蛙,專注、用日歷、用清單,先做重要的事,再做簡單的事,每天做檢視,寫日記,檢討過去,精進自己的行為......好習慣,好習慣能夠讓做事更高效,生活也變得有質量。
各式各樣的習慣有很多,有些習慣非常好,對我們的人生非常有助益,我們的改變就變得十分迫切了。這里我要告訴大家一句話:慢慢來,慢就是快!養成好習慣的秘訣就是:一次只能養成一個習慣!
比如你要養成早起的習慣,那么在這段時間里你就只關注早起,做出一切努力,只為了早起,這時你就不能又要早起,又要運動,又要閱讀,還要吃青蛙,還要吃番茄......第一次就想要做到這樣是不可能的。
建議大家:先從“1個”開始!如何你真的很想養成一個好習慣,那么告訴你秘訣之二:習慣要每天做才能養成!
比如說:你試試看,你定上一個鬧鐘,設定上---早上5:00起床。第二天時間一到你就起來,中午一定會困,那你就瞇一會兒,晚上自然你就能早睡了。早起必然能導致早睡。
只要你能堅持3天,有一句古話說:“學好三年,學壞三天。”所以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3天,但是后面一定要堅持下去,要去鞏固它,但你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打破它,沒關系,馬上糾正就好,但一定是要“刻意”地去養成你的習慣。
總結一句話:習慣的養成是一次只做一個,每天堅持做,從你認為最好的、最重要的那個開始。建議大家就從早起開始!
養成了早起的習慣,寫接下來你就可以開始寫晨間日記,并且開始對自己做檢視,1分鐘的檢視總結反思等于10分鐘的行動!再接著你就可以開始運動了;再然后你就開始吃青蛙、吃番茄;
循序漸進地慢慢來,既要志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一件事當你能夠每天做,做到第7天你就會產生自信,當堅持做到一個月你就會愛上自己,崇拜自己。先從一個習慣開始,養成習慣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人長有人短,你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再開啟下一個。積年累月你就會成為高手。如果你好高騖遠,想要一口吃成個大胖子,那么你將什么都做不成。
所以請大家先從一個重要的小事開始,開始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小”你就覺得不難,堅持下來就容易;“重要的小事”,你會覺得有意義,你就能很專注。
時間管理18/100講:每天和身體談一次戀愛
話題:運動的價值。觀點:每天和身體談一次戀愛!
談過戀愛的朋友,大家都還記得戀愛時那種心跳的感覺嗎?戀愛中的男女在一起時,心跳會加速,心情會很愉悅!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戀愛時我們的身體會自動分泌出一些物質,例如:荷爾蒙、多巴胺、內啡肽等等。這些物質能使我們的心情愉悅,保持積極的情緒。在開心的時候,我們做事的效率會非常高,精力會更旺盛,有一句老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當今的社會大家太忙碌了,今天大家要想擺脫拖延癥,要想獲得高效率,首先你就必須要讓自己擁有很好的體能,讓自己的能量提升。
講拖延癥的課程,講提升人體能量和控制力的課程都會談到運動和冥想。
運動的重要性: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讓我們有好氣色,它還能使身體分泌出在戀愛狀態才會分泌的多巴胺、內啡肽等能使我們心情愉悅的物質。這就叫做每天和身體談一次戀愛。
需要每天去運動,無論是什么運動,只要是能促進你心肺功能的都行。但要注意:這種運動需要你的身體發熱了一段時間后才能分泌出那些令人心情愉悅的物質,所以你每天至少要持續運動30分鐘才行。
很多人為了一個夢想,為了一個目標,為了養成一個習慣去堅持,那么我們要告訴你:“堅持,是堅持不了的。”因為堅持的背后是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但是在用意志力控制,而意志力是很稀缺的資源。
再告訴大家一個秘訣:要想做到一件事,那就讓自己愛上它吧!只有愛能持續。所以這就叫做 愛非堅持 。
有一種跑步法叫“LSD”,翻譯成中文就是:慢以致遠。長距離的慢跑,不求時間,不求速度,只求慢下來,只求能跑得久,當你能跑得久,你的身體就會發熱,身體發熱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分泌出多巴胺、內啡肽等讓人心情愉悅的物質,分泌出這些物質之后你就開心了,就和身體談上戀愛了,于是你就能愛上跑步、愛上運動,就能把運動變成習慣,你的生活就能進入良性循環。也不是非得就要跑步,你可以選擇游泳、跳繩......都可以!
先大家要端正一個心態:我不是為了某種成績,我只是要養成運動的習慣。而當你愛上運動,你就能持續地去做,當你持續做的時候你的狀態就會越來越好,以跑步來講,就是你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在剛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很難,但當你持續做下去的時候你會越來越覺得簡單。正如這句話:“當你站在起點的時候,你覺得終點很遙遠;但當你已經站到終點,你會覺得一切不過如此。”
如果你能把運動塞進你每天的24小時里,那你的人生一定會更精彩!你的身體會更健康,你的心情會保持愉悅,你做事的效率會很高,你不會有拖延癥。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治療拖延癥的方法,那我們一定告訴你:去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