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的大軍攻克了明朝的首都北京,致使“偉大”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北京西郊的萬歲山自盡,正式宣告由乞丐朱元璋建立起來的強大明政權,在二百七十六年后終于走到了盡頭。萬歲山地處皇宮的中軸線上,在清軍入關八年后,改名景山。
朱由檢是個克勤克儉的皇帝,即位以來一直在做唐玄宗“開元盛世”的夢,也想來個劉秀式的“光武中興”,可是他接到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子,還沒來得及施展宏圖,就一命嗚呼,以身殉職,這是一個天大的悲劇。但是比這悲劇更大的還在后面,那就是崇禎的敵人李自成。
李自成在攻克北京城后,當上了“大順”王朝的開國皇帝。可是前后只有四十三天,就被趕出北京城。之后,被清王室貝勒多爾袞帶領的清兵追得雞飛狗跳,從北京轉移到太原,從太原轉移到西安,從西安轉移到襄陽,從襄陽順漢江而下渡過長江。一路上沒有喘息的機會,可以說是狼狽逃竄。最后,在武昌以南準備翻過九宮山,此時身邊只有十幾人,居然被當地豪強誅殺。
李自成的十六年起義,走過了多少坎坎坷坷。從弱小變強大,從強大變弱小,再從弱小變強大,其間幾起幾落,最后終于推翻了明朝,算是功成名就,該“放馬南山”了吧。哪知背后還有一個更兇惡的敵人愛新覺羅氏建立的“大清”,正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原肥沃的土地。他們在山海關外已經折騰了二十八年,養(yǎng)得膘肥體壯,這就注定了李自成是“貓搬甑子替狗干”的命運。
李自成的失敗,有人說是因為吳三桂投降了多爾袞,而吳三桂又是因為一個女人,“沖冠一怒為紅顏,哪管家國仇與怨”。果真是這樣嗎?從歷史演變的痕跡來看,好像是這樣。但李自成失敗的真正原因并非這樣簡單。它是內因和外因交織起來后發(fā)生的一次“裂變”。正如恩格斯說過:“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而在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矛盾沖突”。如果沒有“兩因”糾結,就是十個吳三桂去投降,也奈何他“李闖王”不得。
吳三桂是何許人也?他是鎮(zhèn)守山海關的明朝大將。為了防備清軍的進攻,崇禎皇帝把自己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放在山海關作為國防軍。當吳三桂知道崇禎已死家國不保,正在猶豫是否投靠李自成時,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卻看上了吳三桂的相好,一個叫陳圓圓的妓女,并強納為妾。吳三桂聽說后氣憤以極,對劉宗敏恨之入骨。為了報仇,他馬上投降了清軍。這就大大增強了多爾袞的軍事力量,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未來走向。
但是,如果李自成在失敗之前注意下面幾個問題,那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他沒有去做,這是大大的失策。李自成的失策,才是他失敗的真正原因。那么,他“失策”在哪里呢?或者說,那些問題應該是些什么問題?
首先是“隊伍建設”問題。李自成的農民軍紀律渙散,作風太差。他們進入北京后,認為大功告成,完全可以“享樂”一番了。于是,小兵可以隨意欺壓百姓,軍官可以霸占民女。強買強賣,敲詐勒索,是他們的專長。有了錢就忙著購房置地,準備過“闊人”的生活。從高層到基層,大都是這種思想。特別是高層,不要說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就是“兵不擾民”這起碼的一條,都做不到。相反的卻是,肆無忌憚的口子卻開得越來越大,這就產生了“上行下效”的惡果。這樣,昔日的“鋼軍”一下就失去了斗志,變成了“豆腐軍”。這樣,關寧鐵騎和清軍攻進來,誰還有心思去“壯烈犧牲”,這怎么會不敗呢?而且,北京城的老百姓已經厭煩了這些“闖賊”,誰愿意“冒死”去支援?都巴不得他們快些滾蛋。
其次是“外交失算”問題。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可那些大員們想的好像不是這些,而是李自成快點登基,然后他們就可以“受封”。他們不懂外交的重要性,也不懂面對兩個敵人必須先爭取一個放下武器的道理。對最大的統戰(zhàn)對象吳三桂,不僅不團結反而去傷害。這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真是些沒文化的農民!他們隊伍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只有三人,一個牛金星,一個宋獻策,一個李巖,都是半路出家且各懷心思的人。除了李巖有點大局意識,其他兩個都是徹頭徹尾的投機家,一直在為自己撥動著算盤。多爾袞只帶了十二萬人,吳三桂一投降,就白撿了五萬人。這個賬,他們居然沒算過。
第三是“情報精確”問題。李自成的農民軍作為一種政治力量,應該有自己的情報系統。但是,這些“農民”的活動范圍僅限于中原地帶的湖北、河南,華北地區(qū)的山東、河北,而對山海關外發(fā)生的事情一概不知。他們派出的人大都針對眼下的軍情,還不知道曾經越過長城闖到山東地界的長辮子軍,會是他們將來最危險的敵人。或者說他們只收集明朝“圍剿闖賊”的軍事情報,而對明朝的政治、經濟、國防、外交卻一概不知。這顯然是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草莽英雄!
第四是“政權滲透”問題。李自成的農民軍是“殺一路走一路”,有些像“猴子掰玉米”,掰一顆丟一顆,最終手里還是只一顆。他們從沒有建立過自己的地方政權。當然,這里有一個客觀因素,就是圍剿他們的明朝官軍不允許他們停下來。但是,他們在攻下洛陽后,隊伍就開始不斷壯大,已經取得了主動權,可還是“殺一路走一路”。結果,河南、山東、河北都經過了他們的鐵蹄,就是沒有他們的“行省”痕跡。他們這樣做,是一種流寇作風,產生的后果是,缺乏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才是他們的致命傷。沒有老百姓支持的軍隊,是一支失敗的軍隊。所以,李自成在逃竄中,根本得不到救援,卻被地方豪強組織的“鄉(xiāng)勇”所殺。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如果這三個條件缺了一個,都不能達到。而李自成缺的,應該不是一個。
說“天時”吧,當時大明王朝在魏忠賢“亂政”以后的十幾年里,已經是腐朽不堪,正需要一個人來整頓風紀,扭轉乾坤。這個人崇禎皇帝朱由檢想自己充當,結果卻是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這不光是崇禎的“外強中干”、“剛愎自用”,更其重要的是明朝的制度、法典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社會進步與發(fā)展,這就是當時的“天時”。
而李自成則順應了這個時代要求,揭竿而起,志在推翻明朝的腐朽統治,建立一個沒有壓迫的社會。這應該是占著了“天時”。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他占著的“天時”卻只有一半,而另一半卻被山海關外的滿人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占有。他們在李自成起事之前,就通過強悍的“八旗制度”統一了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各部落,并建立了“大清”。這些人雖處于遙遠的東北偏遠地區(qū),但其志向卻不小,一直把南邊的孱弱“大明”當著一塊放在枕邊的燒餅,隨時都可以咬一口,這就注定了李自成的農民革命成功之時,馬上就會遇到一個更兇險強大的敵人。
說到“地利”問題,李自成也是占得不多。今天我們來看版圖,他也只是占了陜西、山西、河南、河北這四省的大部,而中國還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卻依然在“大明”和“大清”的手里。即使他攻下了北京城,這在表面看來,的確是推翻了明朝,而實際上他只是推倒了明朝的皇帝,而大明的根基卻沒有受到多大撼動,這可以從后來在金陵建立的“南明王朝”可以看到。
相反,李自成所占的北京城,卻是與“大清”決戰(zhàn)的最前線。這個“地利”位置并不是什么好事,他只能促使李自成在還沒有喘過氣來,就倉促應戰(zhàn),豈有不敗之理?何況那關外的“韃子”是以逸待勞。他們已經準備多時,等待的就是你去進攻。這就注定了已經疲憊的李自成,必然要走向失敗。也就是說,舊秩序剛破,新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有的地方已經出現權力真空,正在這時,另一個強大的敵人卻打了進來。這在中國歷史上真是太少見了,就是想借鑒一下經驗,也沒有先例。何況許多人覺得“革命”已經成功了,該“享樂一番“了,這哪里還有什么斗志可言喲!
說到“人和”,則是一塌糊涂。當初李自成的起義,是在“連年干旱、顆粒無收,官吏橫行、民不聊生”的情況下起事的,是深得民心的。在頻臨絕境時,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互相抱團,臨危不懼。在幾起幾落中,他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打富濟貧,所以旗幟不倒,這也是深得人心的。但是,當隊伍壯大后,各種不同成分的人混了進來,事情就不一樣了。特別是進了北京城,有人就開始“享樂”起來,根本不注意北京市民的人心影響。試想,那個“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事情,會造成多大的危害?
吳三桂是明朝大將,當北京城被攻下后,他馬上就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關外,是一直虎視眈眈的強大敵人,關內卻被另一個敵人抄了后路,而接下來就是自己腳下的這個彈丸之地了。何去何從,他不是沒考慮過。但是翻來覆去地想,一直拿不定主意,要打?兩邊都打不贏。要跑,已經很難抽身。既然是敵人那就是肯定要他命的人,要想延口殘喘,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放下武器”。兩個敵人的比較,關內的已經下手了,關外還沒有接上火。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處事原則,他就投降了“大清”。那個時候,吳三桂倒不會去考慮什么“民族大義”的問題,他考慮的是自己的貴族生活能不能維持下去。就他的身份,寧愿去投“韃子”的這些貴族,也不會跪著去求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闖賊”。
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李自成應該出面“安撫”,在必要的時候還要做些讓步,盡力去爭取這股明朝的殘余勢力,何況他們的手中還有武器。但是他根本就沒考慮到這些,而他的部下劉宗敏,也就是他們起義軍的第二號大人物,卻不僅不這樣做,反而還“納妾”納到了吳三桂的頭上,這簡直是荒唐之至!
吳三桂的處境,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很重要的“統戰(zhàn)對象”。他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油。水,能讓他頭腦清醒,保持冷靜,然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劉宗敏卻給了他“一桶油”,讓他在心中熊熊燃燒的“國仇”馬上變成了夾帶“家仇”的怒火,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這“人和”,是有“大小之分”的。小的“人和”只能適用于小的圈子,也就是小集體,小團隊。要“一統天下“,有小的“人和”是不行的,它需要大的“人和”,也就是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即使他曾經是你的敵人,你的對手,只要他不反對你目前所做的事情,你就應該去團結他。可是,李自成的隊伍卻沒有這樣做。歷史證明,他真的是受到了“致命”的一擊。
吳三桂的因素雖然不是導致李自成失敗的根本原因,但卻是一個大河決堤的“突破口”,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一直被有些人誤認為這就是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那是不科學的。由于有其他很多原因,才導致李自成從此就退出北京城,然后轉戰(zhàn)太原、西安,襄陽,最后在湖北的九宮山,被當地的豪強地主當著“拔了牙的猛虎”給殺了,真是前車之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