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willing to march into hell for a heavenly caus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an of La Mancha
這篇讀書筆記(姑且這樣稱呼它)是高一時寒假作業中的一項。今天稍作整理發上來。讀的時候感覺有點久遠了,現在看來有些地方真是不明白當時為什么要那樣寫。盡管如此還是留個紀念吧。
一位普通的鄉紳因為讀了太多騎士小說,想要成為舉世聞名的騎士,于是披上鎧甲,拿起長槍,開始了他荒誕不經的冒險之旅……
《堂吉訶德》這部小說的流傳使奇情異想的騎士堂吉訶德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書中的故事極具想象力,豐富多彩而生動夸張。要讓我用插圖來描繪那些故事,我一定會選擇用簡單而極富變化的一條條粗線像畫符號那樣畫出堂吉訶德的形象。
提起一部小說時總不免提到它的作者,我們不妨來談談塞萬提斯。
“足夠兩個小時的消遣”,可見塞萬提斯一開始并沒準備把《堂吉訶德》寫成長篇小說。然而最終,就像他因疏忽讓堂吉訶德一行人在旅店里吃了兩頓晚餐一樣,他“一不小心”將這巨著寫出了兩部:第一部共五十二章,第二部共七十四章。
在書中,塞萬提斯融入了一部分自己的人生經歷,還借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銜接以及神父等角色之口發表了不少自己的智慧見解。尤其是焚燒騎士小說那段,作者巧妙地對那個時代的各種騎士小說和牧歌等其他一些作品作出了或肯或否的評定。從這些內容和其幽默、夸張的文風中,我們不難窺見賽萬提斯其人的風采。
不過以上這些只是他的影子。要說塞萬提斯在書中的真實寫照,不是別人,正是那個瘋子,那個理想主義者——堂吉訶德。
拿一件事來談。書中提到過,一位勇敢的俘虜多次率領同伴逃亡卻從未遭生性殘暴的主人加害。這位英勇無畏的戰士正是作者本人。塞萬提斯年輕時參軍,于回國途中被俘,淪為奴隸。四次組織同伙基督徒逃亡未遂。他的主人是殺人不眨眼的惡徒,常常把奴隸割耳朵,割鼻子甚至活活剝皮。但由于每次逃跑失敗后塞萬提斯總把全部罪責獨自承當,拼死保護伙伴,主人懾于其氣魄,竟沒有凌辱他。而在書中,堂吉訶德盡管四處碰壁卻一直無所畏懼,甚至敢向獅子挑戰。“可以說,沒有作者這種英雄胸懷,寫不出堂吉訶德這種英雄氣概。”楊絳先生在譯者序中如是寫道。
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相像的地方除了這種英雄的無畏,還有他們到處碰釘子的經歷。堂吉訶德在幻想中的冒險里屢戰屢敗,甚至被他救助過的牧羊孩子詛咒一番。而生存于現實的塞萬提斯參軍被俘,逃亡失敗,贖身回國后又常常為生計所困,總算得到收稅員這個工作又因得罪權貴幾度入獄……難怪《堂吉訶德》從一開始的“閑暇消遣之書”變成了長篇巨著:塞萬提斯寫著寫著改了主意,因為他發現堂吉訶德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和自己竟如此相似。于是他愛上了自己創造的一個個可愛的角色,在他們身上傾注多少心血都不嫌多。
其實,塞萬提斯若是早生幾百年,誰會說他不是一個再合格不過的騎士呢?有才識、有見解、有理想、有一身正氣,不為挫折打倒,敢于向現實挑戰。種種為騎士道尊崇的精神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
而生于十六世紀的塞萬提斯,完成了一本在當時大眾看來荒誕、逗笑的“反騎士小說”,使后世再沒了荒誕的騎士小說。那么問題來了:“反騎士小說”是反對騎士道和騎士精神嗎?在我看來不然。相反地,許多優秀的騎士精神在作者身上都有所體現,是為其所追求的。而“反騎士小說”批判的是當時許多將這些優秀精神付為爛俗且“套路滿滿”的娛樂的騎士小說。這些粗制濫造、千篇一律的作品,誤導讀者,讓讀者以為真實的冒險就是這么一回事,真實的歷史就是這么一回事,真實的騎士精神就是這么一回事。這正是為塞萬提斯所反感的。
讓我們看得再仔細些。騎士小說該被抵制的原因只有這些嗎?在這里我想擅自發表一個不太成熟的觀點。那些騎士小說里常常寫騎士們天賦過人,手持鋒利的長槍,身穿漂亮的鎧甲,輕而易舉地戰勝一眾敵人,輕而易舉地砍下好幾個巨人的腦袋。這些小說里的騎士往往長相也英俊出眾,才華也超乎常人,常得美人青睞。這些“套路”都過于理想化,令人心醉神往,流連其中。想想吧,誰不曾夢想過像成為那些小說里的主人公一樣的理想化人物呢?當然,堂吉訶德也是這些“夢想家”之一。這些小說當年風靡幾代人,人人讀時都把自己想成無人能敵的主角,要不就是統領眾魔的大反派。然而正是這種過于理想化的東西,反映了現實無奈,促進了現實的浮躁。更甚的是它們讓大家認不清這些,讓大家都做夢,讓大家讀了幾本爛俗小說就以為自己博覽群書,以為自己是大英雄。換句話說,它體現了現實的不思進取,還讓大家繼續不思進取下去。
堂吉訶德雖然也深受這些小說“毒害”,但他拿起長槍,披上鎧甲,試圖將過于理想化的東西變為現實。他失敗了,但他獻身了,讓大家認清了騎士小說的種種不好。塞萬提斯想要批判騎士小說,于是他站了出來,創作了《堂吉訶德》。他也獻身了。
從這里我們能看出這位作家和他筆下人物的又一共同點。和許多干坐著的“夢想家”不同,他們既敢想又敢追求。
《堂吉訶德》這本書讀著讀著,我們便驚奇地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時候我們是桑丘,有時候我們是主仆倆一路上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還有的時候我們是堂吉訶德。我們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上,有人鼓掌,有人嘲笑,有人附和,有人旁觀,可就是沒人理解,沒人一道同行。自己的故事里只有自己這一個主角,只有主角孤軍奮戰。
這些時候我們都是一個個孤獨的堂吉訶德,一個個孤獨的追尋者。但是要想想,還有許多和自己處境相似的人,雖然大家各自的追求不一樣,但這個過程總是那么類似,總是那么“堂吉訶德式”。
引用由小說改編的舞臺劇《我,堂吉訶德(Man of La Mancha)》(插一句:舞臺劇很棒,盡管和原著出入比較大)里的一句臺詞:“鄉紳死了,但堂吉訶德沒有死,他還在我們心里。”
愿追逐理想的你我心里都住進一個堂吉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