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陽三水
這本書的主角是旺達?佩特羅斯基,相對于其他孩子來說,她奇怪的名字,貧窮的家庭,再加上每天都穿同樣的洗得發白的藍裙子,使得她備受嘲笑與冷落。
文本里對于旺達的敘述,總令人覺得身上發冷。
其實呢?
在生活中,在每一個教室里,似乎都有這么一個“隱身人”存在,小小的孩子們不知道什么時候都已經學會漠然而坦然地接受班級里一些孩子們的“不存在”。
。。
旺達為了融入這個集體,虛構出她有一百條裙子,為這個她則受到更多的嘲笑——
“跟我們說說,你曾經說過你的衣柜里掛著多少條裙子來著?”
“一百條。”旺達回答說。“全部都掛在我的衣柜里。”
——這樣的問答,成了女孩們喜歡的游戲,最后的結束曲是女孩子們爆發出刺耳的笑聲,而旺達則慢慢地走開。
這是故事一至四章里的旺達,卑微而且孤獨,在世界的邊緣處孤立著。
。。
任何一個好故事,都會對生活中最敏感的事兒,做出一種指引。
《賣火柴的小女孩》,用小女孩的種種幻覺,來說出那個時代的冷漠;這并沒有結束,最后用小女孩的死來控訴那個社會的人情和制度,因為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脫。
所以,一個好故事總會再向前走一步,哪怕用想像出來的美麗和浪漫,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
《一百條裙子》就是這樣,通過一個想象出來的浪漫,解決了文本里揭示的校園問題和孩子成長問題。
故事慢慢走到了最后,把一份完美給了旺達——原來,旺達用最優美的畫筆,畫出了一百條漂亮的裙子——這樣,我們看到的謊言就成為她的承諾,成了她對未來真正的憧憬,成了她為對明天最美的描繪。
。。
因為旺達畫出了這“一百條裙子”;
因為旺達畫的這些裙子,贏得了學校圣誕節的大獎;
因為旺達已經遠離了這個校園,離開了同學們的奚落;
因為旺達不再計較同學們對她的冷嘲和熱諷;
因為旺達把獲獎的作品,作為禮物,送給了曾經不斷地傷害她的女孩子們。
于是,旺達在我們讀者的心目中,一下子就高大起來了,寬容、大度、豁達,心靈手巧這么多的美譽都涌來了。
。。
對于一個困境中的孩子來說,對一個屢屢遭受同學的奚落與打擊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結局真是太好了。
這樣一個故事,貼近了很多孩子的童年,這樣一個故事的結局,很是美麗而浪漫,它在告訴我們:
只要你能夠畫出“一百條裙子”,只要你能用自己的生命描繪出自己的未來,那么,無論有過多少誤解,有過多少冷落,有過多少冷眼,你都會是生活的主角,生活中的強者和生活中的贏家!
這樣的贏家,是一輩子的殊榮,是一輩子的福祉,是一輩子不可改變的美好,是誰也拿不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