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22時許,某縣一中學高一學生朱某(男,15歲)因曾與同班同學劉某(男,17歲)有矛盾糾紛,和另3名同學在該校男生宿舍502房與劉某理論時,發生打斗,劉某持水果刀刺傷朱某腹部,朱某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這起校園斗毆事情,發生于我的高中母校。當時在朋友圈看到,震驚良久,普通的打架斗毆事情在家鄉見得多了,但是沒想到竟然會惡化到殺人!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僅僅只是因為同學間的矛盾口角,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父母親人,離開這個他還沒來得及好好看看的世界,一切,都來的那么猝不及防。
回看新聞,看到畫面中面色蒼白,血流不止,被匆匆抬走的少年,我第一反應是打電話給尚在家鄉念中學的弟弟。反復叮囑他,不要去欺負別人,更要學會保護自己,和同學有矛盾了 要用正確的方式處理等等。
聽得出來,弟弟顯得很不以為然,覺得這種事情怎么可能會發生在他身上?
可是,那個遇害的少年,在死亡的前一刻,能想到他會遭遇這一切嗎?
很多事情要防患于未然,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我不敢想象,如果那個躺在擔架上的少年,是我弟弟的話,我會怎樣地悲痛、失控?再想想,這位少年的父母又該如何面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凄涼?
突然又想起12月8日晚,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上了熱搜的榜首,在論壇、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刷屏,并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帖子是受害者媽媽所寫,講述了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欺凌,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并形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曾嘗試與校方進行協商,只得到“孩子還小”“開了個玩笑”等冷淡答復,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憤怒之下,發帖抗議。
諸如此類的新聞,歷年來層出不窮,且愈演愈烈,其實,校園霸凌(又稱校園暴力)事件一直都存在,在中學時期,我就曾多次親眼目睹。只是近年來網絡媒體發達,此類事件曝光率漸漸變高,才慢慢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然而,往往我們能看到的,大都只是那些"校園霸凌"中的"熱暴力"。拳打腳踢、扯頭發、潑尿、扒衣服、逼人下跪,一樁樁一件件接連發生,看了頓時讓人毛骨悚然,繼而憤憤不平。
而更多的暴力是以看不見的形式存在著,那就是"校園冷暴力",同學間有意無意的孤立,言語的侮辱,對遭遇此種"霸凌"的青年來說,是一種持久的心理折磨,留下的心理創傷更為嚴重。這種痛苦,可以長到每每想起,都猶如一場噩夢。
如果留心,不難發現,在被曝光出來的"校園霸凌"現象中,一是"熱暴力"更多的發生于經濟欠發達的農村或鄉鎮中學,而"冷暴力"的波及范圍更廣。二是發生沖突的主體,都是處于青春躁動期的中學生。
那么,這一切發生的根源在哪里呢 ?
我們會責怪那些孩子太沖動、太暴戾,然而這似乎是家長疏于管教所致。
我們責怪家長只顧著賺錢,留下稚子于高堂卻無力看管,然而一切似乎又要怪我們的社會體制不全了。
我們責怪學校沒有盡到責任,然而似乎可以追溯到老師個人,沒能及早發現學生之間的矛盾,并加以調解……
當所有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匯聚在一起時,意外也就爆發了。當一件又一件不可逆的悲劇,觸目驚心地發生于我們面前時 ,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怎么去減少乃至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實際上,我國法律就懲治校園暴力事件的措施,還存在很大的空缺,老師和家長對孩子也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引導。
很多家長和老師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分數,以成績為衡量標準,將孩子分為三六九等。只要孩子成績好,即使犯錯也沒多大所謂,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反正錯了也不會受到懲罰,于是更加肆無忌憚。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會被區別對待,在學校受到老師的冷落,在家受到父母的指責,造成心理的扭曲。
在我看來,學習成績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教育的真正目標是培養出一批身心健康、綜合素養高的孩子! 而面對各種校園欺凌事件,不能總是冷觀,無所作為,全社會都應擔負相關責任,法制需要健全,學校和家長要放下成績的等級觀念。具體的說,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了解他們的心理訴求,父母重視孩子的情感變化,唯有學校和家長形成合力,多加引導,才能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的無限循環發生?!?/p>
愿每個孩子都能免受校園暴力,享受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