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著尊重原文為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國”模式——小國寡民。
在老子的“理想國”中,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不用智能,自得其樂。老子認為,理想的國家不宜過大,人口也不宜過多,鄰國之間從生至死都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能不能實現呢?其實,這種社會曾在人類歷史上存在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只不過那時的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遠遠沒有老子所說的那么富足罷了。
繼續第八十一章“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可信的話并不華麗,華麗的話反而不可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良的人并不善辯,善辯的人反而不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積藏,總是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擁有更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道的規律,利于眾生而不會有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有道的圣人的行為準則,是惠濟大眾而與世無爭。
最后這章,錘煉得精要明白,幾乎不必翻譯,其道理可謂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和認知。
前面三句格言在于提示人要信實、訥言、專精。后面四句,在于勉勵人要“利民而不爭”。
信實的話,由于它的樸直,所以并不華美。華美之言,由于它的動聽,往往虛飾不實。
而善者的言論,止于理,符于實,所以不必立辭巧說善者的行為,真誠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辯解。反之曉曉巧辯的人,乃是由于言行的欠虧而求自我掩飾。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話運用到現代學術界的情形,的確如此。現代的知識活動愈來愈專精,“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以博學自居的人,對于任何一門學問,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所以為學如果博雜不精,則永遠無法進入知識的門墻。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佛洛姆(Erich Fromm)說:“愛是培養給與的能力。”
“為人”“與人”便是給與能力的一種表現。“圣人”的偉大,就在于他的不斷幫助別人,而不私自占有,這也就是“為而不爭”的意義。
老子深深地感到世界的紛亂,起于人類的相爭一爭名、爭利、爭功…無一處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無一處不在競逐爭奪,為了消
除人類社會的糾結,乃提出“不爭”的思想。老子的“不爭”,并不是一種自我放棄,并不是消沉頹唐,他卻要人去“為”,“為”是順著自然的情狀去發揮人類的努力,人類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據為己有。
這種貢獻他人(“為人”“與人”“利萬物”)而不和人爭奪功名的精神,亦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