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阿黛爾的生活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三個小時的電影,哭哭笑笑的看完了。還記得阿呆初見愛瑪的時候,那一抹藍色撩動了少女的初心。然后就是試探,和男生交往,可是并不心動。好朋友玩笑性的吻好像點醒了她,知道自己可能喜歡女生,所以很開心。我很不愿意去回想起她因為性取向被好朋友們排斥的那一段,她那么孤獨。只有游行示威的時候,她那么開心,永不低頭,現在回想起來,阿呆最開心的應該就是示威和過生日的時候了,隨著音樂起舞,沒有那么多的煩惱。
去女同酒吧的時候,阿呆在樓下像一個無助的小女孩,迷茫,懵懂,而此時的愛瑪就站在樓上靜靜的看著她。黃雀在后,愛瑪那一抹藍色從樓上下來,開始和阿呆聊天,我在想,阿呆是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塵埃里,在她和愛瑪的愛情里,她處在了較低的位置,也是先動的心。后來愛瑪和自己的女友分手,學藝術的愛瑪開始和上高中的阿呆交往。印象很深是她們在公園的時候,阿呆試探性的去吻愛瑪,陽光很好,她們躺在草地上,陽光很暖,不刺眼,透過她們臉頰的縫隙,是電影的宣傳海報,很唯美。后來呢,她們相愛,參加彩虹游行。
矛盾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是從愛瑪帶阿呆回家的時候吧,愛瑪的父母全部都是搞藝術的,開明,接受很多事情,而形成對比的便是阿呆的父母。當阿呆帶愛瑪回家的時候,阿呆的父母問的是工作是什么,藝術不能養活自己吧。愛瑪說她有一個做生意的男朋友。所以愛瑪那么清醒會做人,甚至可以說是會應付。
究竟是誰先出軌的,同居之后的那次聚會,愛瑪一直和懷孕的前女友聊天,有個詞叫做耳鬢廝磨,很合適。所以啊,是愛瑪先精神出軌的,她有著和她一樣的藝術圈的人,可是阿呆沒有,她除了愛瑪一無所有。愛瑪試著去改變當老師的阿呆,希望她去寫東西,甚至是夜不歸宿。阿呆那么孤獨,那么孤單,所以才會去出軌,和喜歡自己的同事約會。阿呆的出軌是肉體上的,可愛瑪是精神上的。兩個圈子的人,要怎么才能融到一起,才能不那么孤獨。所以最后要分手的時候,愛瑪把所有骯臟的詞都用在了阿呆身上,不能容忍阿呆出軌,認為阿呆毀了她們的愛情。怎么會呢,明明是一直的孤獨和冷漠讓愛情無路可走。
影片后半部分我最難過的是放假前教孩子跳舞的阿呆,強忍著不哭,可是送完孩子一個人的時候不可抑制的眼淚。后來她們在咖啡館見面,不痛不癢的聊著天。阿呆問愛瑪,過的怎么樣,很好。那性呢,不知道該怎么說,不像和你一起那樣。然后她們接吻,阿呆試圖用性去挽留她,愛瑪有那么一瞬間的意亂情迷的吧,可是想起了自己的女友和孩子。我永遠愛你,我對你有無限的溫柔。咖啡館這一段真的是想起來就想哭,愛情最后要用性去挽回,是悲哀吧。可是阿呆能怎么辦,她不喜歡男人,不喜歡女人,只喜歡愛瑪。
影片最后阿呆穿著藍色的裙子,去愛瑪開的畫展試圖找到自己存在的痕跡,可還是融不進愛瑪所在的那個圈子,他們說什么阿呆都是聽不懂。最后獨自一人離開,去生活在沒有愛瑪的世界。
愛情改變了阿呆,影片中出現在阿呆身上的藍,那是對愛瑪的無限眷戀。可愛瑪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染回了頭發,再沒穿過藍色。所以不是同一個階級的人,愛情是那么的悲哀。看評論說這部影片其實與阿呆和愛瑪無關,甚至與她們的愛情無關,它只是講了兩個階級,永遠無法相互理解和包容。
真希望阿呆能活在過生日的時候,隨音樂起舞,快樂,還沒有愛愛瑪到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