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教學目標看似只有三兩句話,但有效教學目標的擬定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有效的教學目標應該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目標的表述應能反映學習結果的類型和層次,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對應,并且應該是可測量的。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合理性能夠體現教師備課的精細化程度。教研員在檢查教師的教案時,應從目標的表達形式、目標的有效性、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對應關系三個角度來評價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科學合理。
從教學目標的表達方式了解教師對課改的理解與落實情況
教學目標的表達形式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目前大家普遍認同的是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學中的“行為動詞+名詞”的表述方式,后世很多學者不斷繼承和發揚這種理論學說,提出了更多指向學科特點的行為動詞,為廣大教師科學擬定教學目標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教師擬定教學目標就應該有所依循,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恰當地選取行為動詞,擬定具有引領性的教學目標,真正發揮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行為導向作用。
教學目標往往只是簡明的幾句話,其表達形式卻能夠充分體現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解程度以及對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情況。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2018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凝練提出各學科核心素養,并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制定出了質量標準內容,對三維目標進行了新的闡述。新時期教學目標的擬定需要聚焦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只有切實領會新課改精神,并形成與時俱進的具體表述,才能更有效地落實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因此,從教學目標這一環節可以了解教師對課程改革精神的領會程度,掌握教師對課改培訓內容的理解與轉化情況,找準教學管理和校本研修存在的問題及當下著力點。
從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檢視教風與學風
在審視教案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教師要么照抄教參或教輔中關于教學目標的現成表述,缺少必要的分解細化與甄別篩選,要么隨意為之,湊上幾個條目了事,至于與后續教學內容有何聯系、對實際教學有何引領,則似乎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這種擬定教學目標的方式不僅失去了其原初意義,還反映出部分教師從教治學的態度不夠嚴謹。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為例,一位教師擬定的教學目標是:“1.在誦讀的基礎上,感悟詞人的情感,品味語言之美。2.體會景、史、情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這樣的教學目標空泛而無具體內容,也可以用在其他詩歌的教學活動中;在理解詩人感情與鑒賞抒情方式這兩方面的輕重處理也出現了本末倒置,表達缺乏邏輯性。在這種目標引導下的教學內容設計及課堂教學能合理有序、環環相扣嗎?
高中階段的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生相關學科課程學習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目的在于切實引導各學科教學在傳授學科知識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科思想、思維方式等,克服重教書輕育人的傾向,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當下,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教師擬定教學目標的指南,目標聚焦于核心素養,才能保證教學內容也同樣聚焦于核心素養。
檢查教案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并不是否定或遏制教師的創造性,而是引導教師用研究的方式對待教學設計,對缺少學理依據的表述采取審慎的學術態度。以嚴謹審慎的治學風范對待目標設定既是學風,又是教風,這也將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可以說,抓住教學目標這一關鍵環節,就抓住了在日常教學中具體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牛鼻子。
從教學目標與內容的對應關系把握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據,教學內容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途徑與載體,兩者必須保持一致性。事實上,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分離的現象普遍存在,要么目標大于或多于內容,要么目標小于或少于內容,要么目標是目標,內容是內容,兩者幾乎沒有關聯性。
教學目標大于或多于內容,多是因為教師簡單地將單元目標或課次目標作為課節目標,缺少必要的分解和細化,難以讓目標發揮更加具體有力的引領作用。比如高中語文多以名篇的名稱作為課次目錄,大多數課文學習需要安排兩課時以上的時間,如果將全篇文章的學習目標同時作為兩個課時的教學目標,就難以體現每一節課的側重點。語文教學倡導“一課一得”,只有將教學內容緊緊圍繞“一得”進行設計,才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始終聚焦目標,真正保證學生“一課一得”。教學設計一般以45分鐘為一個單位,教學目標也應該細化到45分鐘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目標、小內容的情況不可忽視。
教學目標小于或少于內容,多是因為教師對目標的理解與表述缺乏宏觀思維,尚未完全領會和把握三維目標、學科素養的框架,沒有自覺地以新課改的理念、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教學設計活動。小目標、大內容的情況應通過專題培訓加以解決。
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兩者幾乎沒有關聯性,多是因為教師撰寫教案的態度問題,或者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意識不強。有的教學目標中出現了情感、價值觀的表述,但在教學環節中,沒有任何內容與之相照應。有的教學目標中的“動詞”指向于學生的學習行為,但內容中卻沒有加以落實,仍然是教師“教”的行為表述。這樣的混亂現象明顯暴露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出現的多種問題。目標與內容不相關的情況應予以及時糾正。我們在課前檢查教案時,要抓住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這一指標,對問題教案提出整改要求。否則,等到觀摩其課堂教學之時,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則很難補救。
教師設計教案要重點關注教學目標,小環節里有大文章。學校教學管理者抓住教學目標這一著力點,可以鞭策教師學習教學目標的相關理論知識,也可以讓校本研修活動更加有的放矢。
(作者系大連教育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原大連市教科所副所長)
《中國教育報》2021年04月02日第5版
作者:鄭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