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
于是父母爭相給孩子報各種補課班,線上的、線下的、學科的、素質的,填滿了孩子放學后和周末的所有時間,現在甚至低齡化到從幼兒園就開始了這種“軍備競賽”。
這種狀態讓父母疲憊不堪,讓孩子喘不過氣來,淹沒了孩子美好的童年。
可是你卻不知道,你拼的這些,都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那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呢?
由美國白宮“結束成績差距”項目發起人、“3000萬詞匯倡議”負責人、芝加哥大學婦科與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根據30年研究成果編寫的《父母的語言》中告訴了我們答案,這項研究結果已經發布引起了廣泛關注,被5000本學術期刊轉載。
01? 早期語言環境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斯金德教授30年研究成果顯示:早期的語言環境才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樣和孩子說話。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會越好。
她們的研究報告顯示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在三歲時累計聽到詞匯量的差距有3000萬個單詞的差距。3000萬詞匯差距會極大影響孩子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等方面的表現。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被這個研究結果震驚到了:原來早期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這么大,而且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條件關聯不大。它不同于我們平時理解的階層固化,越是學歷高、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越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而越是學歷低、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就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的語言》書中提到了關于特里西婭的故事,她是只受過7年級的教育,一生只做著女仆的差事,艱難地養活了6個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受到外邊世界的干擾,他們擠在一個沒有電話和電視的大公寓里邊。雖然她們生活的很艱難,但是始終不缺乏一些可以閱讀的東西。她會以每本5分鎳幣的價格,買成麻袋的《生活與觀察》和一些平裝書。也會經常寫信督促學校的老師提供孩子需要的東西,激發孩子的潛能。她告訴孩子:“閱讀,就是另一個世界產生的地方。”她堅信沒有什么可以阻礙她的孩子進步。孩子們深受她的影響。她的女兒波西亞.肯尼爾是“一盎司預防”創新項目的高級副總裁、教育照顧學習網的執行董事。她創辦的早教中心現在被認為是國家標準的高質量學習中心。她一直致力于與家長們一起工作和設計早期教育方案。
作為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又留在北京工作的我,非常希望這樣的研究成果可以讓更多父母知道,尤其是農村的父母們。他們不要因為受教育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不好,而放棄或忽視0-3歲孩子早期語言環境的提供,影響了孩子以后的發展。
無論貧窮富貴,每個父母都可以提供豐富的0-3歲語言環境,在大腦高速發展階段最大化刺激大腦潛能發展,為孩子的智力及能力發展奠定基礎,為孩子提供最堅實的“起跑線”。
02 “3T”原則法助力父母提供豐富有效的早期語言環境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如何幫助父母提供豐富有效的早期語言環境、最大化激發大腦潛能的工具,即“3T”原則法:
????共情關注(Tune 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
????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第一個T“共情關注”。
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么。等待時機成熟,父母再跟隨孩子談論它。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么,你就關注什么。
“共情關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應,可以概況為以下三個步驟:
1、觀察;
2、理解;
3、行動。
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直接就行動了,而忽略了“共情關注”的前兩個步驟:先觀察和理解。
比如最近幾天我家二寶下午上課回家進門后,總是要哭鬧一陣子,我說教她、不讓她哭,她反而哭的更兇了。后來我就不管她,讓她自己哭夠了。這樣鬧一頓,全家人情緒都不好了。我開始反思和分析如何避免這種狀況。我發現每次她哭鬧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時候是因為拉臭臭到尿不濕里了,很不舒服;有時候是因為中午吃的太少,餓的不舒服了;有時候是上午沒帶她出去玩,她下午還想在外邊玩,不想回來。因為她還不具備語言能力,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她的需要和情緒。當自己先去觀察、分析和理解孩子,再針對性解決問題時,我發現困擾我的哭鬧行為越來越少了。
在這里提醒行動派的爸爸媽媽們,請行動前,先觀察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再采取有效的行動,成為孩子喜歡的“共情關注”父母。
第二個T:充分交流。
它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它們不是大人主導的單向對話。雙方交談的內容,自然也是子女關注的內容。雙向交流對于親子關系的培育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雙向交流孩子關注的內容也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采用最直接和粗暴的命令式語言溝通,比如:快去寫作業、快來吃飯、關上手機、起床啦。這樣的語言注定了沒辦法雙向交流,更談不上孩子感興趣了。
試著改變策略把單向的命令式語言換成雙向的啟發式語言,比如:今天的作業完成的怎樣啦?還有哪個伙伴要來吃飯嗎?手機時間到了,關上手機,我們接下來進行什么游戲?起床時間到了,你要先穿上衣還是先穿褲子?
只是語言上微小的改變,就將溝通從單向變成雙向,讓你跟孩子之間可以進行更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第三個T:輪流談話。
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它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開放式的問題是實現“輪流談話”進行一來一往親子溝通的最佳實踐方式。開放式的問題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怎么辦”等。
相信每個父母都注意到了,孩子是天生的開放式問題的能手。他總是不停地問這個為什么,那個為什么,打破砂鍋問到底,很多時候我都會被問的無法回答,只能說:我們回家百度一下。相信每個父母都有類似被你的孩子問倒的經歷。我們也可以向孩子學習,成為開放式問題的能手。
前段時間上二年級的大寶回家傷心的跟我說:“媽媽,這次我看拼音寫詞測試減掉了24分。”他自己和我們都知道他語文除了拼音以外其他的都很優秀,拼音是他的弱項。我抱了抱他,關心地問:“媽媽看到了你很傷心。你覺得這次為什么減掉這么多分呢?”他想了想說:“因為我拼的有點慢,沒做完。而且還有幾個沒有拼出來。”我接著說:“你想想我們怎么避免下次再出現這樣的問題呢?”他思考了一下說:“我要每天多讀和多練習拼音,而且下次要做的快一點。”我說:“你的主義很不錯,就這么行動吧。”等到下一次拼音寫詞測試時,他確實有了明顯的進步,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滿分之一,回家很驕傲的告訴我們這個消息。
把開放式問題“為什么”“怎么辦”問給孩子,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找到答案的機會,這樣的互動也會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03 “3T”原則法在家庭中的實踐應用
“3T”原則法可以應用于父母跟孩子溝通交流的任何方面、任何時候。下面以閱讀中使用3T原則作為實踐應用的示例。
家庭中的親子閱讀模式往往一成不變:父母負責閱讀,孩子扮演安靜的聽眾。而“3000萬詞匯倡議”團隊提出了使用“3T”原則法的:分享閱讀。
“共情關注”:可以拿兩本故事書請孩子選擇講哪一本或者由孩子自己選喜歡的書,由孩子來翻書,決定看哪一頁以及在哪一頁停留的時間,父母根據孩子翻書、手指內容和孩子的要求等講述故事內容。
“充分交流”:針對書里孩子關注的內容,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進行互動交流,可以結合孩子的興趣延展書中內容,讓故事跟孩子生活相關、更生動有趣,更能啟發孩子的思考和互動。比如龜兔賽跑的故事,孩子可能感興趣為什么烏龜不叫醒兔子?如果孩子是故事中的烏龜,他會怎么做?
“輪流談話”:根據故事和孩子的興趣,父母可以拋出一些開放式問題,比如故事引發的思考、對故事的感受、對故事的延伸和創編等,讓孩子獨立思考和總結自己的答案。比如大家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可以跟孩子探討烏龜跑得慢為什么贏得了比賽?兔子跑得快為什么輸了比賽?如果下一次烏龜和兔子再舉行比賽,你認為誰會贏?為什么?
除了閱讀中使用"3T"原則法,你可以嘗試在任何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使用"3T"原則法,你會非常喜歡和享受跟孩子的高質量親子語言盛宴的。
父母的每一個詞匯、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次互動為孩子提供的語言環境,這才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教育資源,它比任何昂貴的早教班都更加深遠。
無論你的孩子處于哪個年齡階段,都推薦你閱讀《父母的語言》是實踐“ 3T”原則法為孩子提供豐富有效語言環境,為他鑄就真正人生“起跑線”,帶給他無限潛能和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