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配文:
如果體驗到孤獨或受傷,這個時候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勇敢地讓自己成長,勇敢地去直面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恐懼,去和內心最深處那個無處安放的自己聯接,如果你能穿越這個過程,恭喜你從關系中的上癮和封閉跳脫出來,開始體驗到傳說中真正的愛情,你的生命將真正被打開!(轉自原文)
希望我可以做到[愉快]可以到達第四階段,現在感覺還有挺長一段距離。
15:55他點贊。
21:56她轉發文章《你愿意娶(嫁)現在的自己嗎?》,配文:
你愿意娶(嫁)現在的自己嗎?
想了想,不愿意[偷笑]還是獨身吧,更適合我[調皮]
他沒有回應。
她想象了一下與自己這樣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的情形,完全沒把握能快樂幸福,所以,還是算了吧。她自認完全不適合婚姻,無法忍受瑣碎庸常的家庭生活。如果是一個人,至少不會傷害他人,也不必忍耐和妥協。
2016年5月17日
21:31她發朋友圈:
成長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揚鑣,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折,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接受自己的缺點。然后發自內心地去改變,找到一個平衡點。(轉)
他沒有回應。
22:02她發朋友圈:
當女人有勇氣劃清邊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艱難時她也會堅定地面對,這樣的女人最終贏得的將是尊重和明朗舒暢的生活。(轉)
他沒有回應。
2016年5月18日
10:01她發朋友圈:
我的價值觀某種程度上得自我的社會。但是我不能責怪他人或我的文化,因為是我每天選擇接受它們。蘇格拉底宣稱,“照料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責任,這是哲學的教導——心理治療的藝術,它源于古希臘人的“照料靈魂”。應該由我們來省察我們的靈魂,裁定哪些信念和價值觀是合理的,哪些是有毒的。在這種意義上,哲學是一種我們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醫術。(轉)
他沒有回應。
10:02她發朋友圈:
事實上我們應該認識到:幸福是一種能力,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來自外部的給予,而是來自自我內心深處的滋養。
德國情感醫師愛娃寫了一本書叫《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請將尋找愛的觸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轉)
他沒有回應。
17:52她發朋友圈:
卡爾羅杰斯講述了一個案例,一個原本活潑健康的女孩漸漸患上心理疾病,最終被醫生診斷為有自殺傾向的精神分裂癥,沒有治愈的希望,最終她在出院后的第三天自殺了,只有33歲。
卡爾羅杰斯對這個案例詳細分析,這個女孩在20歲時愛上了一個人,父母不接受,她很聽話地放棄了這段感情,24歲時又愛上了一個人,父母還是不接受,在矛盾掙扎中她選擇了一個父母可以接受的愛人。從此,她開始生病,瘋狂節食,看心理醫生,但沒有任何療效。她絕望地說:我在與自己本性的抗爭中痛苦地煎熬。她為了取悅他人而接受了虛假自我,代價是如此慘痛。我們很多人不也是這么做的嗎?只不過沒有像她這樣顯露出來而已。
為了獲得贊賞和愛,我們學會了壓抑自身的一些情感和表達,學會將來自外部世界的評判標準內化,直到我們中的許多人再也不能認識到內部和外部的區別,再也不知道真正的自我。
從這個案例我可以看到自己年輕時的心理軌跡,同樣為了取悅家人,壓抑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些年我也一直認為自己有某種心理疾病,只是沒有爆發而已,現在漸漸找到了治愈的希望[愉快]
他沒有回應。
她有些郁悶難過,他為什么還不回應呢?難道是因為卡爾羅杰斯講述的這個案例,讓他想起他老婆曾自殺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