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銘峰
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發展至今,從一開始的分離狀態,逐漸有走向融合的趨勢。各種職業理論流派眾多,但以筆者的經驗范圍來看,起到重要理論支撐作用的,在實際中被運用比較廣泛的還是只有少數的幾位大師級的人物。在這里,筆者將主要介紹這些大師的重要理論觀點,因為這些觀點經歷過時間的考驗,仍然沒有過時,至今也在對筆者的咨詢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這些職業規劃大師中,對筆者的思想造成重大影響的首推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舒伯生涯發展理論的重要性在于他指出了職業心理學(psychology of occupation)和生涯心理學(psychology of career)之間的差異及如何相互融合問題。
在筆者看來,要解決當下的很多現實問題,必須要有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如果一個人沒有發展的眼光,那個人的職業發展也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可以說是職業輔導向生涯輔導轉變的標志。也就是說,舒伯很早就天才性地預見到人生發展的重要性,決定了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可能性問題。
所以,與其說職業咨詢是幫助個體尋找到適合個性發展的職業,更不如說是通過對人生目標的思考和精確定位,幫助個體去全面地認識自我,賦予對所從事的職業的一種新的意義上的價值認同。
舒伯的職業心理學主要是建立在差異心理學的基礎之上,其理論假設為:一旦個人與職業進行有效的匹配,那么他們將對生活感到十分滿意。
舒伯提出,在多樣化的職業環境中,任何個體都擁有獲得成功和滿意感的潛力。他進一步闡述了特質因素理論的觀點:人們由于興趣和能力的差異而從事不同的職業。
如果某個職業所需要的興趣和能力比較接近個體本身的特質,那么個體從事該職業將會獲得更多的滿意感。
舒伯的生涯心理學主要是建立在發展心理學基礎之上,其基本的理論假設為:生涯發展遵循著實質上是進化而來的人類發展的一般原則。
個體在某一階段的調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示其在后續階段的調適技能。個體的生涯行為遵循一般模式,個體研究發現這些模式具有規律性和可預見性。
這些模式是心理的、生理的、情境的和社會的許多因素的產物,當這些因素綜合司來便組成了個體的生活。
舒伯提出的生涯模式的概念中認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職業任務。例如,青少年時期做出的職業生涯選擇只是一個“點”的決策,反映的是個體生命中一個階段的職業行為。
不同年齡階段的生涯選擇,都是一連串“點”的決策過程,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探索和思考,包括價值觀和信念確立的過程。要全面理解個體的職業生涯,就應該觀察其整個的生命周期。
而整個生涯的生命周期,綜合體現了生涯發展的時間、深度和廣度。這也就是說,個人的生涯發展不是一個平面線性發展的歷程,而應該是一個立體的、多元化的整體發展過程,是一個從職業、心理、生活、認知、道德、學習、人文素養等多方面全面發展的整體規劃過程。
另外,舒伯還提到環境和遺傳在職業成熟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應該關注促進職業成熟的環境因素。不可否認,一個人人生的發展,所處的周邊環境的影響和人先天智力人格因素的差異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個人的長期發展。
一般情況下,先天的智力和人格因素比較相對比較難以改變,只能靠后天的努力去加以改善。職業生涯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通過后天主觀上的學習去得到改進,所以這種自我規劃更主要能體現出個人積極改變自我的意愿和持續努力的方向層面。
職業生涯發展是否能順利進行下去的難點在于人是否能有效克服環境因素對個人選擇的潛在影響,尋求到一條個人發展和環境制約之間最佳的妥協度匹配的可行性方案之路。
這其實是考驗一個人的是否能在原則性問題和現實性問題之間尋求一種靈活變通的思維和解決方法,需要的是一個人智慧和信念做引導。
所以,舒伯呈現的職業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是這兩種思想的融合。這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在筆者的咨詢經歷中,其實也意識到這兩個問題必須放在一個層面進行通盤考慮,只有這樣,職業和生涯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問題的關鍵點,在于咨詢中,如何讓每個來訪者能意識到生存與發展這兩個問題如何有機協調的重要和迫切性,而不是把眼光老落在生存性問題上,而忽略了發展性的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科學發展觀的話題,也就是說人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因為只有當發展的空間變大了,人的生存狀態才會不斷得到改善。老是考慮生存性的問題,視野就變得狹隘,自然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也會變得十分有限。
對舒伯的理論產生重要影響的還有自我概念理論。舒伯認為,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是以兒童對工作中成人的觀察和認同為基礎的。他明確提出,通過職業活動的方式可以來實現自我概念的觀點。
生涯選擇者視生涯選擇為實現其自我概念的一種方式。在人整個一生中,會碰到一系列不同的生涯發展任務,這些任務細化了人們必須做出特定職業決策。而這些不同特定時間上的職業決策,對一個人未來的人生發展也會起到深遠的影響。
對自我概念這樣的一個理論,筆者也是十分重視的,而且在筆者看來,這種自我概念不僅僅是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形成,而是貫穿于一個人整個的人生歷程。
在職業與人生發展的每個不同階段,這種自我概念是存在著一個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階段,人也是在這樣一個不間斷的探索過程中,完成了對自我新的認識、對自我新的整合。如果一旦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陷于停滯,這種自我概念發展也將進入到停頓狀態。
所以中國有句老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自我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也在這種永無止境的自我探索中去發現的。
所以,國外的一些研究者關注自我概念與職業選擇之間的關系也就不足為奇。總之,非常權威的研究發現,自我概念在職業偏好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觀點筆者在本書的后半段也有相關的闡述,這其實是說明一個人如何看待自我、如何認識到自我、如何去實現自我這幾個方面的思考探索,造成了對不同職業選擇的態度和結果。
筆者之所以要重點介紹舒伯這位比較重要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師,是因為在筆者的職業咨詢生涯實踐中,主要的觀點出處都來自于這位職業規劃大師的基礎理論,大部分的觀點都是這些基礎理論的延伸。這就是真正的大師,不管如何變化,所有的變化都在他所劃定的幾個范圍框架內運作。
對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還有一位重要人物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教授帕森斯,在他1909年出版的《選擇職業》一書中,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的職業選擇理論,也就是特質因素理論,也稱為人崗匹配理論。
這個理論的重要性在于將人格的特質與職業的特質之間,如何運用已經成熟的職業心理測評工具,找到個人能力興趣與職業崗位最佳的匹配關系,實現以上兩種事實因素的“合理推敲”。
像現在職業咨詢中所要用到的各種人格測試(MBTI、16PF、九型人格、DISC、心理投射測驗)、職業興趣測試(霍蘭德、職業錨)、職業能力測試(領導力、溝通力、智力、情緒管理、組織協調能力)、人力資源管理(崗位勝任力模型、評價中心技術)都是基于這個特質因素理論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壯大的。
特質因素論講究科學理性,注重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符合邏輯推理的方法,但這種理論的局限性在于把個人與工作匹配這兩方面的因素當成靜態不變的狀態,但實際上以發展的觀點看,這兩種因素是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狀態之中的。
早期的特質因素論是僅僅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依據心理測驗的結果來預測個人的職業發展方向,縮小個體選擇職業的范圍,但以現代生涯輔導的發展眼光看,心理測評的運用是著眼于擴展個體生涯選擇的范圍,而不是縮小這個范圍。
就筆者對特質因素理論局限性的認識,覺得主要原因是受時代發展的局限,人們對職業的發展的意識還未上升到生涯發展的意識層面。
如果用發展的視角看當今的各種復雜的職業問題,確實是要用動態綜合的眼光來分析各種職場中的變化因素,才能找到比較可行性方案和途徑。
在職業選擇的定位上,特質因素理論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可以幫助個體精確定位職業目標,不至于浪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去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
但在生涯定位的方向上,咨詢師確實是要用開放的眼光,為個體提供更多的發展性思路和可能性,只有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高度協調平衡統一,才能找到一個比較理想的職業發展方向。
上個世紀初,自從心理學從哲學范疇中獨立出來,心理學的理論也有了飛速的發展,先后經歷了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時期。
而到了20世紀60~7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則是繼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之后的第三股勢力。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在理論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心理咨詢中的運用也比較廣泛。
心理咨詢技術如何在職業輔導中去加以應用,人本心理學家羅杰斯給筆者提供了啟發性的思路,至今仍然影響著筆者的咨詢觀念。
1942年羅杰斯的名著《心理咨詢和心理療法》的出版,標志著心理輔導史上一個新的流派的興起。在該書中羅杰斯明確地向“指導者為中心”的咨詢傳統挑戰,提出了“咨詢者為中心”的觀點,這為職業咨詢從“指導者為中心”向“當事人為中心”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
也就是說職業咨詢師開始從一個指導者的角色開始向輔導者角色的方向轉變,從一個咨詢強勢主導型的地位向啟發輔導型的地位轉變。強調每個人都有自我發現的潛能和自我選擇的能力,咨詢師應當充分給予每個當事人自我認識的機會,尊重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權利,賦予他們自我成長的責任。
1951年,羅杰斯的《當事人為中心》出版,為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筆者在咨詢實踐中,覺得人本咨詢尊重每個來訪者的心理感受,咨詢師比較容易被來訪者接納的,容易拉近和來訪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這種不做任何價值預判的方法,相信來訪者有能力和潛力認識自我,能有效調動來訪者自我探索的好奇心,更愿意把內心的需求完整地表達出來。
人本咨詢的不足之處是過于追求咨訪關系和和諧融洽,把咨詢師的地位放在從屬的地位,過于追求來訪者的自我探索和思考,這樣咨詢師的主觀經驗并未給到來訪者有效的補充。
所以,筆者覺得咨詢師在咨訪關系的建立初期,人本咨詢能體現出咨詢師對來訪者的關注和尊重,這是咨詢成功的基礎。但在后期的咨詢關系深入中,還需要增加咨詢師個人成長的經驗,運用認知療法的技術,幫助來訪者對自我探索有一個繼續深入的過程,以達到咨詢師的啟發輔導和來訪者自我積極探索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
談到認知療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爾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阿倫.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以及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內在價值觀、思維觀念、情緒應對模式、不良行為習慣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這種改變人的認識觀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由自我說出你自己的觀點,并依照這種觀點進行進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謬誤,從而使自我認識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自我加以改變。
20世紀,另一名哲學家維持根斯坦(L·Wittgnehstein)提出了語言分析哲學,目的就是要改變當時哲學領域中語詞不清,概念混亂的局面。實際上,這是一種更為嚴密的揭示并糾正錯誤思想的方法。這種語言學意義上的認知分析和辨識觀念,同樣對心理咨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和人本咨詢的不足一樣,認知治療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在于咨詢師本人的價值觀、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本身也存在著某種局限性,而且當咨詢師在認知層面上介入來訪者個人的價值思維體系中,某種程度上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來訪者個人的選擇。
這其實是對咨詢師的一個重大挑戰,也就是說作為咨詢師本人,如何能確保所提出的各種價值觀、思維觀念、行為規范不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而是依據普遍的社會倫理價值觀、道德底線、文化心理因素、對行業與專業的高度理解等原則來為來訪者提供切實可靠的建議,這些影響因素都取決于每個咨詢師的行業自律和文化自覺,更是咨詢師持續學習的內在動力。
所以,以筆者當下對職業咨詢的理解,整個咨詢過程其實是咨詢師和來訪者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互助過程,咨詢師幫助來訪者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分析不同選擇的各種利弊得失,提供更全面的可行性方案。而作為職業生涯的主角還是每個來訪者本人,自己做出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舒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生涯發展理論,為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提供了開拓性的新觀念和新理論。但由于受到那個時代學科發展的制約,舒伯并未提出更具體如何發展的建議。
而興起于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STS——多學科交叉,是一個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互動關系的學科領域,主要討論的是如何將現代的科學技術更好地運用在人的社會發展實踐中,幫助人去提升自我的發展潛力。這就為生涯發展提供了比較完善成熟的理論依據,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這個領域中,美國學者羅伊提出了一個觀點:多學科方法適用于任務為導向的工作。交叉學科方法是一種持續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學習模式,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研究,學習者需要運用多個領域的學科研究、概念、資料和手段。
這個觀點其實說明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像一個人的發展是整體多元的一樣,人的學習也應該是一個整體多元的交叉學習過程。這種多元化的交叉學習,不僅僅體現在科學技術等知識性領域,更多的開始向人文社科領域方向融合的趨勢。
因為這個時代開始意識到,當技能性知識對人的發展所造成的思維局限,只能靠從人文社科領域的思想上去尋求一種突破,才能真正打通科學技術和人文教育之間的界限,使兩者都得到同步的發展。這種多學科交叉學習方法完全符合人本性、開放性、層次性和時代性的特征,是一個人走向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咨詢輔導和探索實踐,必須遵循以上各學科的理論指導,通過科學嚴謹的方法,理性的分析選擇,來達成提升自我的目的。
用發展的眼光幫助來訪者明確職業和人生目標定位(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途徑(舒伯的職業發展理論)——科學地運用職業心理測評工具(帕森斯的特質因素、人崗匹配理論)——以當事人為中心(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理性地改變情緒、思維和觀念(認知療法)——自我成長和自我概念的確立完善(多學科交叉學習),筆者基本上就是沿著這條思路幫助每個來訪者構建職業生涯發展之路。
如果你覺得不錯或者有用,希望大家能在文章最下面點個喜歡!
碼字不易,歡迎大家關注下作者,歡迎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