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大家好,我們今天來介紹一下漢服,漢服是古今少女的摯愛,因為她可以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而今天,讓我們走進漢服的世界,了解漢服的歷史。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而據了解,漢服采用幅寬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簡單來說,漢服一共有十部分,每部分指的位置都不同,這和“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漢服出生于黃帝時期,定型于大周,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中的:“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 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三禮中的冠服體系,因為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劉邦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前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也就是依據夏商周三個朝代的總結。因此后來各個朝代都以漢服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也成為了民族意識的一部分。
而漢服也經過幾個朝代的發展,在周朝時期,首先誕生的是深衣和胡服。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連,衣襟右掩,下擺不開衩,將衣襟接長,向后擁掩,垂及踝部,就是樓上的那副圖。而胡服則是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于游牧和射獵的衣服,差不多可以想象成現在的騎馬服吧。在秦漢也差不多,不過秦始皇時期因為秦皇喜愛黑色,所以秦朝一般以紅黑為主。而在秦漢時期,襦裙也開始冒了苗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多個文化的交融,服裝多為對襟,下著長裙、腰束帛帶。唐宋也繼承了前朝的服飾,并未做太大改變。不過在唐朝,平民女子一般穿白衣,但貴族女子在頭上可弄很多花樣,例如額頭和髻鬢都會下狠功夫去釣金龜。宋代女子漢服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原型,但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最后我想引入一首詩來表達漢服的莊重華貴: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廣袖飄飄,今在何方?幾經滄桑,幾度彷徨。衣裾渺渺,終成絕響。
我愿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我愿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何懼道阻且長看我華夏兒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川岳莽莽,黃沙蕩蕩,巍巍中華,幾經滄桑。
我愿重回漢唐,再創盛世輝煌,泱泱大國風范,不負禮儀之邦。
我愿重回漢唐,不做一枕黃粱,以我卑微吟唱,融入歷史交響。
云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壯美河山,層巒疊障,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我愿重回漢唐,仰望浩月明朗,多少成敗興亡,灑落黃河長江。
千年漢家衣裳,凝聚自力自強,塑我嶄新形象,正待當今兒郎。
我愿重回漢唐,仰望浩月明朗,多少成敗興亡,灑落黃河長江。
千年漢家衣裳,凝聚自力自強,塑我嶄新形象,正待當今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