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 邊義
(一)概述
本堂課的目的,是為想要學習詩詞格律的人,提供一條準確而又簡捷快速的途徑。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愛它,從中獲得藝術(shù)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歷史的啟迪。可以說,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當代人也普遍喜歡詩詞,不少人想從事詩詞創(chuàng)作。但我們常常看到,有的詩貌似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內(nèi)容、意境也不錯,卻不合格律。這是因為不少人對詩詞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詩是要講平仄的。開國領(lǐng)袖,也是偉大詩人的毛澤東就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講平仄、論格律,這對寫詩的人來說,當然是一種束縛。但如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它也會帶給你樂趣,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樂趣。正如復雜的象棋規(guī)則,對喜歡下棋的人來說,既是約束也是樂趣。如果車、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為象棋了。又如,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規(guī)則為樂。隨便踢就沒有意思了,沒有規(guī)則就沒有球藝。我們不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待格律對詩詞創(chuàng)作的約束,掌握詩詞格律并不難,只要有興趣學,只要學習得法。本堂課試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盡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記憶的表達方式,來講清詩詞格律的全部主要內(nèi)容。掌握詩詞格律,需要了解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應(yīng)著重弄懂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平仄,一是用韻。這兩點又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
(二)平仄
詩、詞都要講平仄,現(xiàn)在我們先講詩律的平仄。
(01)關(guān)于近體詩
我們要講的詩律,指的是近體詩的格律,不涉及詩經(jīng)、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近體詩是唐以后逐漸形成的,它對平仄、對仗、字數(shù)有嚴格的要求。
近體詩,從體例劃分,有三種:
絕句(每首四句)
律詩(一般每首八句)
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礎(chǔ)是絕句,明白了絕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說這是“基本格式”,是因為其他各種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絕句和律詩,共16種),都可以從它推導出來。學習中,一定要先把這個“基本格式”背熟,記住。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是學習的一個竅門。如果把全部16種格式都開列出來,機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記住的。
這個“基本格式”中所說的“平”,大體上就是現(xiàn)在普通話中的“陰平”字和“陽平”字;“仄”,大體上就是現(xiàn)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字和“去聲”字。這里所以只能說“大體上”,是因為并不完全如此。對這個問題,后面還要專門講述。
上面說的這種基本格式,其實是五言絕句的一種。試舉兩例。
例一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 ? —— 李白《勞勞亭》
(詩中第一個字,本應(yīng)用仄聲字,卻了“天”字,是平聲字,但在此處是允許的。原因,后面會講到。)
例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王之渙《登鸛雀樓》
(“一”? 字,在唐韻里是讀仄聲的,后面會講到。)
(03)“對”和“粘”的規(guī)則
從上面所舉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這叫“對”。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這也是“對”。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從頭兩個字來看,平仄卻是相同的,這叫“粘”。律詩要求做到這種“對”和“粘”。如果不符合這個要求,就叫“失對”、“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詩律學的術(shù)語,從一首詩的開始算起,每兩句叫做一“聯(lián)”,每聯(lián)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對句”。這樣也就是說,每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必須“對”,上一聯(lián)的對句和下一聯(lián)的出句必須“粘”。“對”和“粘”,看一句詩的頭兩個字,由于第一個字有時可平可仄,所以實際上主要以第二個字衡量“對”和“粘”的標準。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聲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聲字,符合“對”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與第三句的“窮”字都是平聲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窮”字是平聲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聲字,又符合“對”的要求。掌握了“對”和“粘”的規(guī)則,我們就可以根據(jù)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導出其他各種平仄格式。
(04)五言絕句的基他格式
絕句和律詩,都有一個要求,即偶句必須押韻,單句不用押韻(首句是個例外,押韻或不押韻都可以)。拿絕句來講,第二句的最后一個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必須押韻。如《登鸛雀樓》中的“流”字和“樓”字就是押韻的。押韻的字又必須是平聲字。當然,也有押仄聲韻的詩,但很少,不屬于一般情況,在此暫且不論。
按照偶句平聲押韻的要求,再加上對和粘的規(guī)則,我們就可以從上面講過的那種基本格式,推導出其他各種不同的格式。
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這個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換一種首句,就是一種新的格式。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須與之相“對”,又必須以平聲字結(jié)尾以便押韻,那就只能選“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須與第二句相“粘”,又必須以仄聲字結(jié)尾,那就得選“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與第三句相“對”,又必須以平聲字結(jié)尾,那就只能選“平平仄仄平”。
這樣就產(chǎn)生了第二種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舉例:
南山宿雨晴,春入鳳凰城。
處處聞弦管,無非送酒聲。
? ? ——劉禹錫《路旁曲》
依此類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為首句,就可以推導出第三種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詩: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陽微。
寂寂深煙里,漁舟夜不歸。
? ? ——司空曙《黃子陂》
如以第四句作為首句,又可推導出第四種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詩: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
以上是五言絕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種。其實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換先后次序產(chǎn)生的。不同的首句,導出不同的格式。
對這四種格式,當然也可以機械地硬背硬記。不過,還是把硬記和掌握規(guī)律結(jié)合起來,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05)五言律詩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單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絕句按照“對”和“粘”的規(guī)則繼續(xù)往后延伸四句,變?yōu)榘司洌闯晌逖月稍姟R驗槲逖越^句有四種格式,所以五言律詩也有相應(yīng)的四種格式。
第一種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這實際上就是把前面講過的基本格式重復兩遍。
舉例:
方丈渾連水,天臺總映云。
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
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何處出塵氛。
——桂甫《觀李固清司馬弟出水圖》
需要注意的是,例詩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規(guī)定,這都是有原因的,將在后面逐步說明。
第二種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這種格式首句入韻。
舉例: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水流。
錫飛常見鶴,杯渡不驚鷗。
似得廬山路,莫隨惠遠游。
——杜甫《玄武禪師屋壁》
第三種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舉例: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第四種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這種格式也是首句入韻。
舉例: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 ——杜甫《月夜憶舍弟》
(06)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
前面說的都是五言詩,現(xiàn)在開始講七言詩,包括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簡稱七絕和七律。七言詩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兩個字,這兩個字的平仄,要與該五言句子前兩個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詩的基本平仄格式來講,變成七言詩就成了這樣: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也就是七言絕句的第一種格式。在實際運用上,七言詩的第一個字,平仄要求不嚴格,平仄兩可。
舉列: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絕句的第二種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韻。
舉例: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 ? ? ? ——魯迅《悼楊銓》
七言絕句的第三種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舉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蘇軾《贈劉景文》
七言絕句的第四種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種格式首句入韻。
舉例: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李白《客中行》
現(xiàn)在講講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也有四種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詩的四種格式是相對應(yīng)的,只是每句詩的前面多了兩個字。
七言律詩的第一種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舉例: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將秉燭游。
風月萬家河兩岸,笙歌一曲郡西樓。
詩聽越客吟何苦,酒被吳娃勸不休。
從道人生都是夢,夢中歡笑亦勝愁。
? ? ——白居易《城上夜宴》
七言律詩的第二種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韻。
舉例: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后,一番蕭索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晏殊《寓意》
“達”字在詩韻中讀仄聲。關(guān)于韻的問題,后面還要專門講。?
七言律詩的第三種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舉例: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黃庭堅《清明》
七言律詩的第四種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韻。
(07)格式以外的規(guī)則
前面講過了五言詩(五絕、五律)和七言詩(七絕、七律)的全部十六種格式。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律詩,包括唐詩、宋詩以及后來的作品,很少有每個字都符合上面所講的平仄格式的,幾乎每首詩總有些字不符合。
這是因為,上面講的乃是標準化、理想化的格式。這些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礎(chǔ),但除了格式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規(guī)則起作用。這些規(guī)則也都是歷史形成的、公認的。主要有四條。
第一、“一三五不論”
關(guān)于律詩的平仄格式,歷來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意思是講,七言詩每句的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平仄可以不論,用平聲字或仄聲字都可以,平仄兩可,可平可仄: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的平仄,必須分明,必須按照平仄格式的規(guī)定選用平聲字或仄聲字。第七個字當然都必須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涉及韻腳。
如果就五言詩而論,那就是 “一三不論,二四分明”。第五個字當然也屬于不言而喻,是必須分明的。這個口訣,簡明易記,很有用處。但必須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說法,并不完全準確,掌握的時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
拋開變格先不說,最重要的修正有兩點(以五言詩而論):
一是:“平平仄仄平”這一句式最須注意,其第一個字決不可不論。如果不論,誤用了仄聲字,使這一句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錯誤,詩論的術(shù)語叫做犯“狐平”(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科舉考試時,犯了“孤平”,詩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這一句,第三個字也應(yīng)當論。
如果不論,最后三個字都變成了平聲,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這叫“三平調(diào)”。“三平調(diào)”是古風的特色,對律詩來說,被認為是比較大的毛病,應(yīng)當避免。
我們還是以五言詩的四句(種)基本格式來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論的字加上括孤,即變成如下的樣子: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七言詩的基本平仄格式則變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詩的各種句子,第一個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論;第二個字的平仄,一律必須分明。后面五個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詩相同。
2016-06-25? ?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