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去南唐二陵的公交車:835 869 755
下了車,公路上醒目的路牌:南唐二陵 宏覺禪寺。
進入大雪的天氣,寒絲絲的涼意撲面而來,除了公路上偶爾呼嘯駛過的車輛,沒有人影。南京城的喧嚷熱鬧在這里找不到痕跡。
獨行的旅途最大好處是自由。滿眼的枯草殘綠,漸漸,綠多起來。穿過停車場。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先主李昪與中主李璟的陵墓。
大門掩映在綠叢之中,門柱上盤纏著枯干的藤蔓,繚繞隨意,增添了神秘之感。
陵園里綠意盎然,翠綠青縈,懸掛的紅色燈籠讓陵園些許出生機,李昪在青年時代就“以文藝自好”,崇文重教,兒子李璟不僅接替了他的皇位,也傳承了他的文藝青年氣質。
李璟的浣溪沙,流傳至今。
手卷真珠上玉鉤
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
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
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
接天流
處處一片寧靜,花開得潔白淡雅。一處廊庭再現,。
李昪當政后重視征集文獻圖集。他將從各地征集的三千多卷圖書,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時設置的“建業書房”,為南唐日后成為“文獻之地”開了先河。
碑廊里是李璟和他兒子李煜的詞。
或灑脫流利、或雋永秀麗、或行云流水、或婉轉輕盈。
年輕時最喜歡李煜的兩首詞,第一首是: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年輕的世界里只讀出青春是一種生長,沖破束縛又無限迷茫,疼痛著歡欣著,讀出的是一種情竇初開,相思著別離著。
告別碑廊,繼續沿路行走。
南唐二陵均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由南唐江文尉和韓熙載設計,東為欽陵,西為順陵。
李昪與宋皇后合葬墓,叫欽陵,又稱永陵,在這座祖堂山西南麓,分前、中、后三室和十個側室。墓長21.48米,寬10.45米,高5.3米。
站在欽陵門口,里面沒有開大燈,兩邊墓室的小燈閃了微弱的光,上段的磚墻又厚又硬,感受到牢固,里面熱乎乎的,嚇得我一激靈,我恭敬地說:先主,打擾了。
壯膽走進去,內壁兩個武士像守在陵墓門兩邊,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臺,原有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
現在空蕩蕩只留下磚墻。
棺木處只有一塊石板,里面禁止拍照,往回走的時候,心里是膽戰的。
李昪在位時,勤于政事,變更舊法,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藥中毒導致背上生瘡,在升元殿去世,是為南唐先主,謚號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與欽陵相距約100米。是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于公元961年。
走過綠蔭叢中的道路,順陵墓門口有一堆巨石,是封門石。
走進去,熱乎乎的,用同樣恭敬的語氣說,中主,打擾了。李璟的墓道,沒有先主的氣勢,因建于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但仍不失帝王的氣派,墓室內同樣空蕩蕩的,墓室內一塊空空如也的石板,沒敢在里面多停留,快速跑了出去。
南唐二陵早年多次遭到盜掘,直到1950年文物工作者發掘仍有6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玉哀冊、陶俑等尤為珍貴。
玉哀冊記錄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據。
李昪陵建于南唐國勢強盛時;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
這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俑和舞俑,以及各種動物俑,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李煜(937~978)繼位,復都金陵。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不通曉政治。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成為千古絕唱的虞美人就是李后主成為亡國君寫下的。
春華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以一江春水向東流
今天重溫李后主的詞作,已經沒有當年為賦新詩強作愁的青澀,這首來自后主血肉的每個文字,都是他哀絕的吟唱。總替他惋惜,如果不當皇帝,他該會寫出多少
上品詩文,但李璟與李煜父子在中國文學上依然是有名的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