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來的。
? ? ? ?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他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以一定程度的電擊,讓狗感到很不舒服。狗想逃避,可是它被關在籠子里,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逃避不了電擊,只好被動地忍受。經過多次實驗后,蜂音器先響起來,但在給狗以電擊之前,實驗人員就把籠門打開了,按說狗是可以借此逃走的。但是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真正的電擊出現,就自動地先躺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這個實驗證明,在本來可以選擇主動逃避的時刻,由于以往的痛苦經驗所產生絕望的情緒,出現被動地等待痛苦來臨的行為,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 ? ? ? 后來他將這個實驗運用到人身上,發現會發生在動物身上的現象,在人身上也同樣會發生。最可怕的是,人在一個情境中形成的“習得性無助”還會遷移到其他情境中。比如你讀書成績不好,下次讓你去種樹,你會覺得自己也做不好,樹肯定會死的。再下次讓你去推銷,你也覺得自己做不好,一件產品也賣不出。
“習得性無助”有這樣一個形成過程:頻繁體驗挫折——產生消極認識——產生無助感——出現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 這種習得性無助,會讓我們喪失了對幸福的感知力。
正是我們每個人創造了自己的疾病。
長期處于消極的病態思維下,本身就是抑郁的一種。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受到自我憎恨和內疚的傷害,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喪失去感受愛的能力,如果還有幸福感知力,改變思維方式便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