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這種類型的電影。敘事采用白描的手法,看似平鋪直敘,但場景的切換和節奏的把握都很好,清楚地傳達了作品的主題。看這樣的作品就像在品清茶,入口時淡淡的,似乎沒有什么滋味,但隨著劇情的進展就會發現作品的主題和傳達的情感會越來越濃。這種緩慢而含蓄的通過整個作品來表達主題的手法在日本電影中是很常見的。前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り人」也讓我有這樣的感受。
這類電影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和注重視覺效果和離奇劇情的商業片不同,這種從普通人視角出發來探究人生意義和生活哲學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共鳴。因為從這類作品中,我們或多或少看到了我們自己。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使用了大海這個意象,這貼合了電影的主題,同時從那深邃的大海影像中我聯想到了一個詞,靜水流深。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看似尋常的事物背后卻有著很多人的努力和心血。
大渡海是主人公所編纂的辭書名稱,這個名稱寓意著這本書就像詞匯之海中的一葉扁舟,引領著讀者探索語言世界的奧秘。主人公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最終編成了這部辭書。這期間經歷了前輩的退休,同事的調離,和喜歡的人結婚,成為辭書編纂的負責人等等,雖然周遭的人和事都在變化,但初心未變。
編纂辭書這類工作,在外人看來,枯燥乏味,做這類工作的人也被世俗認為是怪人,因為他們通常看起來木訥,不善交際,與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正如主人公所說,我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他們也不懂我的想法,道出了自己的苦惱。但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不正是這樣的怪人和偏執狂嗎?他們就是深邃大海里的暗流,默默地引導社會前進的方向。
這部電影所傳達的就是一種匠人文化,在看似重復枯燥的工作中體味人生的真諦與價值。這世界變化太快,人的心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該去向何方。如果我們放棄了手中的線,那么這樣的人生肯定是空虛而沒有存在感的。電影的最后,在老編輯的信中提到了自己由于編寫大渡海而感到無比充實。人在臨終時有這樣的感悟也算是幸福的吧。工匠文化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上的追求。快樂的獲得來自于技藝的不斷精進,來自于常年累月的努力所獲得的對世界的理解,這是一種不依賴于外界環境的快樂,不然很難想象有人會堅持讓自己感到痛苦的工作。
李笑來老師在他的《和時間做朋友》里談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其實不是有興趣才去做,而是因為做了,而且做得比大多數人好才會有興趣。所以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于大多數的工作,我們只要付出耐心與努力都可以做到相當好的程度,只不過這個社會太浮躁,大部分人都無法堅持下去吧。
以上是我觀影后的一點感想。
編舟記觀后感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回顧日本動漫編年史,類似編輯部題材的動漫作品實際不多。 16年10月新番里一個另類,文學作品改編的11集《編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