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懵懵懂懂學習教練技術到了解、運用教練技術再到走上專業教練的道路,都必然需要經歷自己做“學習教練”“指導教練”,因為ACC考牌的要求之一是“指導教練10小時實踐”。
感謝拓思平臺,讓我從學員、到一階段學習教練、二階段學習教練、指導教練都經歷了一番,一點點小小感悟,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今后的專業教練之路有所幫助。
學員VS一階段學習教練:
從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跨越到帶領和陪伴一個小團隊的學習和成長。對你自己來說,你處在二階段的教練實踐,在努力著讓自己走向專業教練(一階段“術”的結業和二階段“術道合一”的實踐開始);對你的小團隊來說,你是這個小團隊的風向標,小組長是你的職業經理人,專業教練的傳承從這一刻開始。你開始思考個人品牌,你開始嘗試外部客戶,你開始帶領團隊教練;這一切需要不斷的“溫故而知新”,做學員時沒有重視的知識點,可以在這個階段查漏補缺(在自己的教練實踐中抑或是在帶領小團隊學員的學習探討中),為時不多的教練小時數可以在這里漸漸夯實,外部客戶可能以小D等年青人為主,不過在一次次和小團隊的現場教練、小團隊學員“范你曾經犯過錯”的總結討論中,看到自己需要提升補足的地方,帶領小團隊成長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專業教練開始漸漸扎實。跟著小團隊一步步前行,我認為,你在陪伴小團隊成員的同時,他們也在陪伴和“修煉”你:他們幫你看到自己在處理團隊關系的“盲點”,他們幫你彌補前段學習知識的不足甚至自己常年學習的“惰性”,他們帶領你走向更大的平臺和格局。
一階段學習教練VS二階段學習教練:
做完一階段學習教練以及自己二階段的教練實踐,你已經有了初步的帶領團隊教練的經驗。然而二階段學習教練,帶領的是“完整的學習完了教練技術課程,努力讓自己走向專業教練,可能還會實踐一階段學習教練”的一群有志青年,聽起來這群小團隊成員“有點厲害”“壓力有點大”,這也是很多同學糾結要不要做二階段學習教練的理由之一。這時候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除去時間的分配”,這些擔憂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去區分“是他們真的太厲害還是我不敢去承擔某些責任?”“他們可能會給我的壓力是我一直在逃避的東西嗎?”“我如何檢視自己二階段的學習成果?”“我對自己專業教練的品牌可以付出多少的承諾?”“我準備好了讓自己走上更專業的教練臺階嗎?”等等。在整理好自己這些“內在的問題”,帶著對自己再一次的探索和審視,陪伴和帶領二階段的小團隊在不斷的教練實踐中去驗證去總結,或許你會發現二階段學習教練、于內于外都可以讓你有個更快速的自我成長。
二階段學習教練VS二階段指導教練:
聽到指導教練,會不會有點小小的望而生畏,做學習教練、不懂的犯了錯還有指導教練幫著兜住(感謝上面有人),而指導教練,直接面對的是拓思和學員,會不會感覺孤軍奮戰?是的,這些也是我曾經擔心和糾結的。但是,當我理清、實踐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指導教練,是有一個教練團隊的,是有拓思的支持的,更是有學員的強大后盾,而且指導教練就是這個大家庭的鏈接核心:是關于拓思、教練團、學員三方的,不斷的溝通、嫁接、統一這三方的目標,不斷的和諧、達成這三方的目標。二階段的教練團,相對形成他們的個人品牌,有著一定的團隊教練基礎,只是他們帶領了一批相對更專業的學員團體,每位學員在各自的領域和教練成長過程中也在更加專業;指導教練需要了解和尊重教練團和學員的每個個體,看他們之大,相信他們有“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專業教練之路上的多種困惑”,只是在關鍵和需要的時候,帶他們“脫離自己的固化小圈”,或者帶領他們“看到更高的可能性和格局”。這里一方面鍛煉了你的團隊教練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你的領導力管理。指導教練需要關注、清晰拓思要求和學員目標,并學會“與之共舞”;二階段的學習跨度有一年多,然而周期性課程不多,更多的是自我實踐和自我管理,“相對松散型的學習”不免會讓學員在各種生活工作的“干擾”中思考和調整自我的學習目標,指導教練需要適時支持到教練團,提高各方面的敏感性,幫助學員去調整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態。同時,指導教練也需要不斷的自我調整和自我學習,除去拓思和學員,你還有一個很強大的教練團,他們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他們在各方面會“比你更厲害”,他們和學員的關系“會比你更緊密”,不要擔心、不要焦慮、更不要羨慕,這些或許正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動力,感謝他們為你領路,感謝他們在支持和陪伴你的成長。
最后,用吳導的經典語錄“可以慢,不要停”,專業教練,既然選擇了,就想辦法讓自己更專業,不管你在哪一個階段,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