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沒有低估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就算已經按時開始執行任務,很多人還是沒有按時完成任務。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卻總拿不出成績,做不出成效?其實,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人,讀書時也不例外。
無疑,他們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難。
任何一個任務都可以劃分為兩部分,即相對簡單的部分和相對困難的部分。如果時間上的任務都是有由簡單的部分構成,全無困難之處,那就沒有人會遇到挫折或者遭受失敗了??涩F實明顯并非如此。
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明白:合理的安排時間應該是這樣的: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約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然而,很多人會下意識的回避困難,于是乎,他們的時間安排是這樣的:用幾乎全部時間處理簡單的部分,干脆“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暗地里希望困難自動消失。
這樣的行為與做事的動機有關。人做事的動機往往來自兩個截然相反的原因:獎勵與懲罰。人們都喜歡被獎勵,討厭被懲罰。從最淺的層面上看,盡力做能夠獲得獎勵的事情顯然是劃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懲罰的事情顯然是合理的,然而,從另一個層面上看,接受懲罰往往是積累經驗的起點,甚至是唯一的起點。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很多時候,為了長一智,必須先“吃一塹”,西方稱之為“挫折教育”。
很多事情并不是一過性的,總會階段性地有獎有罰。收到獎勵過后,原本有兩個選項:“再次來過”和“見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是人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收到懲罰后,同樣有兩個選項:“從此不碰那件事情”和“掙扎著尋找出路”。同樣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
所以,很多人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謂的“喜歡做某事”很可能只是因為那件事情相對簡單,容易獲得獎勵而已。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們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們會花很長時間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簡單的事。他們每次回避困難的時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已經給自己找了恰當的接口。這借口太強大,太有力,以至于他們真誠的相信:“我喜歡做有創意的事情,而現在手上這些事情太枯燥我確實提不起興趣。”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再好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任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為重要而困難,也因為困難而重要)永遠無法完成。所謂效率,實在任務完成之后才能夠衡量的。這樣看來,對逃避困難的人來講,因為沒有完整的完成任務,所以他們花了多長時間,也都沒有效率,因為分子為零。
現實中,這種現象無處不在,比如學習上,準備托??荚嚂r只做閱讀和聽力但不聯系口語和寫作;比如工作上,做項目計劃時只討論做什么卻從不提及怎么做;比如生活上,總是把“我愛你”掛在嘴邊,卻從來不花時間想想戀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源自同一個習慣:專做簡單的,回避困難的。
真正他是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舞曲的,所謂有創意的部分,可能連1%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