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你為什么學琴?
國慶節期間,一位媽媽犯了愁。
這位媽媽育有一個六歲的,非常愛彈鋼琴的可愛女兒。國慶節前,家里收到一封邀請函,邀請小姑娘和許多網紅一起參加一場規模不小的表演。全家人都很激動,從彈哪只曲子,到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都精心準備。到了表演當天,會場果然人山人海。之前大家都很安靜得看表演,到了小姑娘上場的時候,會場突然有人來回走動,還有聊天嗑瓜子的聲音,小姑娘一下子慌了,她將求助的眼神投向自己的父母:媽媽,難道是我彈的不好嗎?小姑娘的爸媽也懵了,只能安慰孩子:不是你彈的不好,是這些人太俗了。
小姑娘回答:難道我彈琴不是為了給俗人們聽的嗎?
2. 馬東,你為什么做《奇葩說》?
這讓我一下子想到了《奇葩說》。這是一檔將辯論賽娛樂化的節目。網上有人批判,說這些新奇葩們水平都太次,《奇葩說》讓辯論賽這樣高雅的活動掉檔了。
拜托,《奇葩說》的目的,就是要讓辯論賽,這種以往被稱為高雅、卻罕為人知的智力活動、哲學思辨普及開來,提升全民的思維水平。就像羅胖羅振宇在《奇葩說》第四季表演賽中所說:我要享受如此高速的、高頻次的、自我的破碎和重建,這是《奇葩說》這個節目給中國這個時代帶來的一個偉大的饋贈。
如果你熱愛辯論賽,喜歡看激烈的頭腦風暴,你大可以選擇“星辯”之類的專業辯論賽。馬東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喜歡智力活動,他也是一個娛樂主持人,他將兩者結合起來,做了這么一檔《奇葩說》,讓智慧殿堂的陽春白雪、老百姓很難接觸、通常也不愿意去接受的辯論賽,普及到大多數人。
這個過程中,曾經的老辯手們,成了新的網紅,比如馬薇薇、黃執中等,辯論不再是一場單純的付出和愛好,也有了收益,生活得到改善,也有更多人愿意跟著去學習、去了解辯論賽;而新辯手們,縱然不能和老辯手們十年甚至十幾年的功底相比,卻也在與高手切磋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自己的娛樂能力,更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而《奇葩說》的娛樂性質,讓很多人可以接觸到這樣的思維活動,在嘻嘻哈哈中逗樂自己,也在思辨的過程中提升自己,不僅是思維能力,還包括,因為看到、聽到、并理解別人和自己不同的觀點,而變得更包容。
這個過程中當然是有犧牲的,就像張泉靈所說:成年人的世界,有一個規則,就是你得到一樣東西,必然要付出一些東西。很多喜歡辯論賽的,會覺得老辯手們付出了很多。這要看你怎么看,重點是這些老辯手們怎么看?是繼續守著陽春白雪,不為人知的興趣?還是降低難度,讓大多數人參與起來,提高大家的興趣,提升全民的思辨能力?
一切都取決于你的目的。
就像故事開頭,那個媽媽的疑惑。重要的,并不是所謂的“俗人們”的看法,而是孩子的看法,是父母的看法,是孩子為什么去彈琴,是父母想通過彈琴帶給孩子什么。
如果想讓孩子單純的陶醉藝術的歡樂,她盡可以彈自己喜歡的樂曲,在彈琴的技藝上不斷精進。
如果孩子喜歡分享,喜歡讓大家都喜歡她的音樂,那她可能要學習怎樣讓大家理解她的音樂。也許可以去彈一些大家比較喜歡的樂曲,讓大家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歡樂,并逐步沉浸進來。
而如果孩子彈琴的目的是為了考級賺錢,那么只需要彈會幾首考級的音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