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讀了戴維·布魯克斯的《第二座山》。這本書可以說是強人哲學的現代升級版。到底什么叫強人呢?我先說幾個例子,你看看你想向誰學習。
王楓從中學到大學,都是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一路上的也是最好的學校,畢業后當然也是供職于一家最好的公司。這幾天他成了微博的熱點,因為他發布了一則征婚廣告,其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過硬條件,以及對女方的種種硬性要求。網友認為王楓太物質了,王楓理直氣壯地回應:我是最好的,當然要找個最好的。
周琪是一位美麗的青年女性,她家庭條件很好。她畢業后決定先看看世界,再琢磨干什么。幾年以來她走遍了世界各地,發在微信朋友圈的照片不是在阿爾卑斯山滑雪就是在蒙古釣魚。周琪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體驗,她要趁著年輕多體驗世界的美好。
馬小武今年40歲,在一家醫院當清潔工。5號病房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癥,孩子的父親老王眼看著一天比一天絕望。這一天,馬小武打掃病房時,老王正好出去抽煙,馬小武打掃完出來,在樓梯口碰見了老王。老王說:“你怎么干活的?怎么到現在還不打掃病房?”馬小武沒有反駁,反而謙卑地說:“對不起,我馬上掃。”然后當著老王的面又打掃了一遍。
林肯站在喬治·麥克萊倫將軍家的屋檐下等人開門的那一年,已經52歲了。他曾經狂熱追求過聲名和權力,現在都得到了,他剛剛當選美國總統。現在,他需要麥克萊倫出山幫他打贏內戰。男仆說將軍不在,林肯說沒關系,他就在客廳等。一小時之后,比林肯小17歲的麥克萊倫回來了,沒理會林肯直接上了樓;半小時后,男仆出來說將軍今天很累,下次再談吧。隨行人員都怒了,林肯卻說:“禮節和我個人的尊嚴不重要,只要能請到一位愿意為聯邦作戰的將軍,我可以一直等下去。”
王楓和周琪做的并沒有任何不對,他們正在攀登人生的一座山。但是馬小武和林肯攀登的,是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是布魯克斯發明的概念。他說人生要爬兩座山,第一座山是關于“自我”的,你希望實現自我,越來越成功,獲得幸福;第二座山卻是關于別人的,是關于“失去自我”的:你為了別人,或者為了某個使命,寧可失去自我。
王楓和周琪代表著現代社會兩種典型的生活理念。可布魯克斯說,這兩種活法帶給人的幸福感是有限的。
30歲的王楓比他20歲時更無趣。你不知道他喜歡什么,他只喜歡“成功人士”喜歡的東西。他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有一天聽說當年那個學習成績遠不如他、整天只知道看電影的中學同學,現在成了著名導演,王楓深受打擊。
周琪喜歡很多東西,可是從未真正選定過什么。在無限的自由中生活多年后,周琪有一種迷失感。
并不是第一座山不應該爬,但是布魯克斯注意到,有很多爬完第一座山的人,現在都在爬第二座山。
第一座山講個人自由,第二座山講責任、承諾和親密關系;第一座山講獨立,第二座山講互相依賴;第一座山講自我的成長,第二座山講忘記自我;第一座山講獲得,第二座山講奉獻。
你肯定會說,那些主動選擇第二座山的人,必定都有高貴的品格——是的,布魯克斯認為,品格其實是當你忘記自我去攀登第二座山時所獲得的副產品。忘記自我的那個狀態,是值得追求的。
第二座山不是以你自己為核心,而是以別的什么為核心。第一座山追求的是幸福,第二座山得到的是喜悅。
這里的幸福,特指個人的幸福。比如你取得了成功,在競爭中獲得勝利,實現了目標,提高了能力,再加上各種感官的快樂,這些都叫幸福。喜悅,則是另一種東西。
人生的喜悅一共有6個層次。
第一層喜悅是心流。你非常投入地做一項工作,而且做得特別順手、漂亮,你進入忘我的狀態,感覺自己已經和工作融為一體。
第二層喜悅是與他人關系融洽。
你在一個酒吧里坐著,音樂聲響起,一個陌生人過來邀請你跳舞,你一看他就感覺合拍。你們配合得天衣無縫,完全融入音樂,你的自我意識好像消失了一樣。
第三層喜悅是親密的情感。比如媽媽第一次看到她的寶寶時的那種感覺;父親看見孩子們快樂地玩耍,自己偷偷在旁邊樂的那種感覺。
第四層喜悅是精神上的溝通。有一天,一個詩人在自家后院,發現一只鷹隼落在樹上。他就那么盯著鷹隼,鷹隼也盯著他,人和動物之間的界限消失了,詩人希望那一刻永遠都不要結束。
第五層喜悅是超越自我,是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宗教般的體驗。
第六層,也是最高級的喜悅,是道德喜悅。布魯克斯觀察到,那些身上背負著沉重負擔、永遠都被人需要的人,他們并不是一天到晚長吁短嘆,而是整天都樂呵呵的。他們的臉上永遠都有喜悅之情。
喜悅來自忘我。你要是沒有任何負擔,不會一天到晚都那么高興,你會感到困惑,會覺得快樂已經到上限了。世界上沒有人需要你,那其實是最不幸的感覺。你要是一身負擔,同時又不把那些當成自己的負擔,而是完全為了別人,你會充滿喜悅。幸福是變幻無常稍縱即逝的,喜悅卻是深刻而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