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了幾十年,終于看見誘惑紛至沓來。
這一點毫不夸張。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自去年10月份出版以來,盡管沒有任何形式的促銷,也沒有樊登或羅胖兒那類讀書流量大鱷的助推,卻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和當當天貓京東網持續(xù)熱銷,且呈上升趨勢。
可是壞了,且不說各大出版社眼光敏銳的編輯聞風而來,以各種最有利于我本人名利的理由說服我趕緊出版第二本書;更多的是,各大課程平臺似乎更有洞察力,幾乎都是總監(jiān)出馬,親自找我商談教育類課程事宜。
說老實話,我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瞬間得到那么多大人物大平臺的青睞,一開始,真有點兒像窮了幾十年的乞丐一下子撿到一大缸金幣,一天到晚暈乎乎的,心臟砰砰直跳,也不敢拿去花,坐在一大缸金幣旁邊兒愣神,吃不好,睡不香,沒胖,還瘦了些。
為什么這樣呢?根據我并不深入的了解,僅憑目前的影響力,如果我真去開班講課、去平臺制作課程的話,就算沒有新的東西,只憑《喚醒孩子的內驅力》這本書展現的體系,一年成為一個百萬富婆一點都不難,而且在教育界很快就可能大紅大紫。
感謝上帝!我這些年在精神上不但不是個乞丐,而且是一個極為富足的人。
再加上天性的淡泊,極容易滿足現狀。家人呢,錢爸爸、錢小雅、錢小能好像生怕我會變壞一樣,隔幾天就提醒我不易初心,似乎我一掙錢就不是原來那個可愛的老婆和好媽媽了。唉!不管他們對不對,說明我這些年對他們爺仨教育得很不錯。反正,我暈了幾次以后,越來越淡定了。
總結一下,主要是因為我越來越認識到這幾點:
一、一個人最大的幸運是找到自己敏感的地方并持續(xù)挖掘。
一個寂寂無名的普通作者,《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為什么不是曇花一現而是持續(xù)暢銷呢?
我個人認為人生最幸運的地方,在于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并身體力行。
比如我,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特別天真并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我尤其對差異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模式充滿探索的激情。
我相信一個人喜歡什么,一定是與生俱來的,深埋在基因的深處。譬如說,我對教育這個事的感受力和體驗力比一般人要強一些,從小就具備相當的敏感性。小時候,我看見祖父母對待姑姑們、爸爸和叔叔的態(tài)度,看見他們?yōu)槿颂幨拢叶枷矚g想一想;我也很留意父母親對待我們姐弟的態(tài)度,對待鄰居的態(tài)度,對很多事情的處理方式;我也喜歡觀察鄰居長輩們對他們孩子的態(tài)度,留意到他們對待自己的孩子跟我的父母對待我們哪些一樣,哪些又不一樣。那時候,我對長輩們說的話,做的事,以及小孩們的反饋,心里都有個評判。現在最深刻的記憶是,當我感覺到我的父母對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時,暗暗發(fā)誓:我將來一定不會這樣對待我自己的孩子。比如說吧,我初三的周末,村里放電影,當然也需要復習功課,可我就是想去看電影,打算看完了電影,我就會豁出去玩命學習,可是,我感覺我父母認為看電影是浪費時間,他們不愿意我去看。我不想讓他們煩惱,就克制自己不去看電影。可是,我在家里就能聽見電影的音樂聲和角色的對話,根本看不進書。這個經歷,當時就讓我反思,孩子娛樂的時候就讓他們盡情娛樂,學習時就提醒他們全心全意地學習。等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就是這么做的。
在我養(yǎng)育和照顧自己孩子的20年中,閱讀幾十上百本教育書籍在我是正常的。可能我更擅長對小孩的觀察和探究,尤其是在和老二錢小能花樣繁復的斗智斗勇之后,在經歷種種的痛苦和煎熬之后,我常常一動不動地抱著頭躺在床上,一遍遍痛苦地反思和省察,為什么一些看似非常有道理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他身上不靈呢?我那樣說他為什么那么反感?為什么同一個方法在錢小雅身上如魚得水在錢小能身上就格格不入呢?一個事情,究竟怎樣說孩子才能聽進去進而推動他執(zhí)行?那個推動內驅力的自主意識是怎樣發(fā)展的呢……作為媽媽,不斷在一系列矛盾中尋求平衡,然后才發(fā)現了教育的本質和規(guī)律。
獲得掌控感,發(fā)現規(guī)律,對自己是真正的獎賞,也是在教育之路上不斷學習和探索的內驅力。
讀者一再表示,與梅姐姐相見恨晚,貼近孩子的心、豐美的自然、溫厚的人情、閱讀習慣、運動意識這些規(guī)律性的總結和闡述給了他們真正的啟發(fā),其實,我認為,這是自然法則,深埋在生活中,我只是碰巧發(fā)現并總結了而已。
二、生命中所有的燦爛,都要靠寂寞來償還
從去年開始,就不斷有朋友和讀者跟我說:視頻的時代已經到來,你去做短視頻,再不進入可能真要落后了,這里面將不會有你的一席之地。
說實話,這個提議我真的一秒鐘都沒有考慮過,因為我非常篤定地知道我擅長什么又能做好什么。
網絡化時代的確為人類行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是,如果我們今天看見這個時髦去做這個,明天看見那個流行又去做那個,嘩眾取寵,浮皮潦草,到頭來除了浪費生命,不可能有真正的收獲。就像一個出版公司看見一本書暢銷了,可能用一個月時間就仿照人家攢一本相似的書出來,花費人力物力低價傾銷,一開始可能引起一陣轟動,可終歸落得讀者一片罵聲。
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默默耕耘,每天在接收,在辨別,在反思,在一點點清理自己身上的垃圾和毒素,汲取新鮮的養(yǎng)料,變成一個新的自己。外人看來這很寂寞,其實我絲毫沒覺得寂寞過,反而心靈天天感受到一種無比的豐富和寧靜,充實而愉悅,無法言喻的力量在潛滋暗長。
精神豐富有什么好處?是讓一個人活得更像一個人,讓一個靈魂擺脫粗蠻和束縛,離優(yōu)美與自由更近,神性越來越多地占據我們的精神。
尼采那句話很對: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
這半年我都做什么了?
說出來可能令讀者失望。
一個偶然的機會,北大心理學副教授徐凱文老師的“空心人”理論似乎是一簇火花,瞬間點燃了我一直窮追不舍的念頭——豐沛健全的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學習內驅力形成的基礎配置——已出版的《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其實并沒有闡明孩子內驅力發(fā)展的心理基礎和演變路徑,只是從六大維度闡述了如何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從《畢生發(fā)展心理學》《人生的智慧》,到《孩子挑戰(zhàn)》《讓天賦自由》《媽媽是什么》《五大循環(huán)法》《內在動機》,從《從出生到三歲》《童年 人生幸福之源》再到《教養(yǎng)的迷思》——這本書也讓我陷入思考的困境,直到《園丁與木匠》才恍然大悟……內驅力路徑就像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從鴻蒙一片到混沌初開,極具吸引力也很有挑戰(zhàn)。
閱讀和思考并不是把我的認知變得越來越確定,而是越來越不確定,可就是在不確定中,煥發(fā)出更多探索的激情。
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把孩子內驅力的成長路徑清晰樸素直觀地展現出來,果真需要一本書闡述它,我就再出一本書;如果講課有價值,能讓很多很多的家長真正受益,我也可能去開課。現在不行,我想埋頭工作,去沿著多個路徑去探索。
偉大的哲學家懷特海說: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讓人產生活躍的智慧。
我無比信服,更愿意向此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