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關于女子無才還是有才這個問題有很多討論,不過在三綱五常的思想束縛下,女子的地位不如男子,并且有著“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說法,并且還是一則美譽。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關于這個女子無才以及男子無才的問題,那么問題來了,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如果男子無才呢?
關于這句話,在清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寫道:“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明末陳繼儒之語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丑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我們看完這段話不禁思考,為何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就便是德呢?其實在古代中國,人們向來就不重視女子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當然是包括各方面的才能和智慧等等,但由于以往女子的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僅僅是古代封建社會對女子的歧視,還包含了父權制文化對男女的雙重價值標準和雙重道德標準。眾所周知,古代的三綱五常也是按這種思想來設立的,將女子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系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于愚昧無知的境地,從而造成了女子上千年間“女憧憧,婦空空”的狀態。她們大都不識字,頭腦空空,然后以此來確保男權中心主義的統治地位及對女子的壓迫與控制。
相反,有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男子無才是什么呢?
在古代,男子是主外的,考取功名成家立業都是男子的事,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為官,家里都是男子說了算,說一不二。但如果,男子無才,這種情況下女子也得遵從丈夫,就是在與別的人打交道時會顯得更為弱勢,并且會冠以“沒用”“窩囊”等詞。
男子的才不光看在文才上,還可以看在武才上,到明清時期或許還可以看在經商上,文官武將正說得是這個理。如果男子沒有這些才,那自然就是潦倒一生不得志,碌碌一生無所成就。
再回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問題上,或許有人會問,古代也有很有女子非常有才氣,那不是和這句話相違背了么?其實不然,這里邊也有講究的。
古人認為女子可以有才,但她不能顯露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須得讓丈夫來顯露才能。因為丈夫是陽剛,而女子是陰柔,她得謙卑又有德,所以她不輕易地顯露才能,必須看上去就像無才一樣,那是她的德行。那這叫什么?這叫婦德,謙卑之德。換句話說就是,男子與人爭辯的時候能夠顯露出道德修養,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表現。
到如今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說法,已經成為過去了,但這其中仍值得我們思考。在現實中,男女地位還是有很多微妙之處,盡在不言中。我覺得啊,不管男子還是女子,都得有德有才,有才方能智慧,有得方能做人,必須德在先,才在后。(文/云冗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