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星期一
為人父母,誰沒經歷過被孩子為難的時刻?若委屈自己答應孩子的請求,不禁擔心走上溺愛縱容的老路;而堅決地拒絕孩子,又難免會落入濫施權威的陷阱。做父母難,做有覺知的父母更難啊!
到底怎么做,才能既讓自己舒心,又不傷害孩子?我的答案是——無條件養育!!!
需要澄清的是:無條件養育 ≠ 無條件順從孩子,孩子“贏”家長“輸”;當然更不是反過來,孩子無條件順從家長,家長“贏”孩子“輸”。無條件養育提倡的是照顧雙方的需求,共同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有人要問了:這真的可能嗎?——當然可能啦!
首先,父母和孩子不是矛盾對立的雙方,必須論個輸贏。家的含義是愛,在愛里彼此體諒和尊重。
其次,孩子需要的不是神一般永遠正確的父母,而是真實的父母。家長并不必辛苦端坐在高高神壇上,完全可以真實的做自己――如實向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雙贏四步法
第一步:界定沖突類型
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沖突,家長不要陷入是非對錯的評判中,堅持認為孩子是錯的,必須要聽我的。而是先退一步審視一下,確認這是什么性質的沖突,再采取相應的有效溝通措施。
第二步:誠懇表達自己
此時,我們不要把矛頭對準孩子,直接勒令他不可以這樣做,盡管我們的要求看起來如此“正確”。孩子被迫屈從家長的意志,其間少了尊重和理解,他的需求和情緒未被看見,而是被壓抑了,則是朝著遠離父母邁出一大步。
家長要做的是誠懇地表達自己——客觀地描述行為 + 該行為對我們的實際影響 + 我們內心此時的感受。
第三步:認可對方感受
孩子的提議被否定,一般會情緒高漲、強烈抗議,這說明他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家長要暫時放下自己的意圖,全然關注并積極傾聽孩子(俗稱“換檔”)。
孩子的感受得到理解,情緒溫度立馬降低,會模仿家長,誠懇表達自己的需求:為什么特別想做這件事。在孩子看來,他的行為都是有合理動機的,媽媽需要認可并理解這件事對孩子的重要性:“你特別想……,因為......”
第四步:協議雙贏方案
孩子看到媽媽努力理解自己,也會愿意體貼媽媽的難處,這就給了我們機會再次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我也很為難,真的不能……”
當孩子情緒溫度平穩之后,我們可以一起頭腦風暴解決方案,并逐一評估,選定能夠滿足雙方需求的辦法并實施。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刻得到充分發揮,家長往往會獲得意外的驚喜。
耐心和愛心是關鍵
在整個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時停下來——暫時掛起自己內心的小算盤——傾聽并認可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這種情況最能直觀地展現什么叫做“欲速則不達”也!
有人說這個方法太麻煩了,傾聽啊什么的,太啰嗦太費勁了!
誠然,與某些立馬見效的權威方法——比如怒吼、暴力、恐嚇、要挾等等——相比,這個過程耗時的確較長,但是看了那篇推行“三字經”的文章,我默默計算了一下,用那種冰冷生硬的工具一遍一遍拒絕孩子,所花費的時間,和我們與孩子認真溝通,其實相差無幾。
兩種方法看似結果一致——孩子都沒能……然而。。。
前者只關注結果,親子間沒有愛的流動和溝通,孩子一時屈從于家長,情緒未能得到理解和釋放,后患無窮,家長也沒爽快到哪兒去。
后者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尊重他的需求,孩子感受到的是理解和接納,親子間的愛是流動的,有溫暖的聯結;家長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尊重,最終達到雙贏。
事實上,后者不僅僅解決了當下的矛盾,而且加固了長期的親子關系,一舉兩得、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