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首要核心任務是確定自我同一性,幫他們找到自我,知道“我是誰”“我與別人有什么不一樣”“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任務能否完成和家庭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下面分別介紹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四種狀態。
第一種狀態:同一性擴散
“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的狀態,這是很多高中生甚至大學生,研究生都存在的一種現狀。也是如今空心病存在的一個內部根源。
處于這種狀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可能比較冷漠,對孩子不太關心,還有可能常常否定孩子。被否定、被冷漠對待的孩子就會推遲探索,總覺得“我還沒想好呢”。
第二種狀態:同一性的延緩
“我想當老師,但還沒想好”“我想學畫畫,將來的畫家還是當建筑設計師,我還沒想好。”國外學生經常出現的間隔年,其實就是孩子在探索他將來到底要做什么。處于這種狀態的孩子數量上是最多的,說明他們正在探索、思考、嘗試。
這個階段表現出來最明顯特征就是叛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叛逆其實是一個好的開始,說明他的成長在長大,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第三種狀態:同一性早閉
這種狀態通常是孩子不用去探索,父母早就幫他把人生安排妥當。“父母要我當醫生,所以,我要學醫。”這種狀態看起來輕松,其實要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種孩子的家長通常具有強大的掌控感和操縱感。他們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以至于孩子疏于思考、懶于思考,將來可能是一個啃老族。這樣的孩子容易有依賴性,缺乏主見,容易盲從,在將來遇到挫折也容易放棄。
第四種狀態:同一性達成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比如孩子喜歡法律,他就要當一個律師”,他們定下的理想和目標基于自我了解和內心的興趣與熱愛。他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有什么”“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種狀態的孩子通常是家長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同時也給孩子拒絕的權利。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家長只有允許孩子做自我探索,足夠尊重他們,他們后期的動機、動力、熱愛就會越強,慢慢地,他們就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是我從《青春期的挑戰》一書里學到的方法,作者劉穎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學博士,對青少年心理行為和認知有著獨到的研究,希望為人父母都能助力青少年順利完成同一性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