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生活總是在焦慮和無聊之間徘徊。看著周圍的人一個比一個更優秀,很多人下定決心一定要擺脫平庸,變得更好,于是:早起、跑步、讀書。可是,堅持一年半載后,似乎沒什么成果。
為什么努力卻沒有成果?因為很多人養成的是一種習慣,雖然處于一種努力的狀態,但是并沒有產出作品,沒有創造出對他人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人就會陷入迷茫狀態。
在《認知驅動》中,作者周嶺老師認為,改變自己的關鍵是創造價值。
他將人的精神世界分為三層:消費、生產、創造。過“消費”和“生產”的生活不需要有目標,因而人容易陷入混沌、迷茫的狀態。
只有基于內在目標的“創造”,才會使人主動追求生命的價值,獲得人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以,想要獲得人生的幸福,找到人生的意義,就要創造出個人的價值,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成為一個被他人強烈需要的人。
《認知驅動》是《認知覺醒》的姊妹篇,《認知驅動》分為上下兩篇,從心法和技法上闡述了,一個人如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情,創造個人價值,獲得人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書中說的“做成一件事”并不是說一定要豐功偉績,而是養成一個習慣,練就一項利他的技能,在利他的過程中創造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做成一件事,從堅定信念開始
一個干大事的人,人們往往會覺得他氣場很足,氣度不凡。這種外在的氣場、氣度其實就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真正的高手都會注重心理建設。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相信自己能夠做成一件大事的。
而糊涂、膽小的人總是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比如:學開車,不行,太難了;學畫畫,不行,太煩了。
如果一個人首先從心理上就認為自己不行,那么,他就真的不行。這不是謙虛、低調,而是膽怯、缺乏信心的表現。
一個人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做事都沒有決心,他的內心就會被自卑和膽怯包圍,很難強大起來。
所以,想要做成一件事,就要相信自己行,允許自己試錯,在潛意識里暗示自己是一個能干事的人,堅定自己的信念。
信念就是人們看待事物的積極態度。一個人對待一件事情的態度會影響他的行為,而行為會直接影響結果,所以,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就決定了做事的結果。信念不僅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甚至影響命運。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在被關進集中營時,就萌發了一個堅定的信念,要活著出去和妻子團聚。
在這個信念的堅持下,維克多·弗蘭克爾想盡各種辦法活了下來,但他出獄后未能如愿,妻子已在獄中離世。重獲自由的維克多·弗蘭克爾,由此思考人生的意義,寫出了《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堅定信念的過程中,對人對己還要降低期待。人生的許多煩惱都是因為過高期待造成的。
人總是對自己、對他人有過高的期待,當期待得不到滿足時,煩惱就隨之而來。所以,減少煩惱的秘訣就是降低期待。
但是,降低期待并不是自我放棄,而是擁有耐心,不急于求成,相信所做的事情會慢慢變好。
一個人精通一項技能的時間大約需要7年,用7年時間就可以改變往后一生。人生有幾十年的時間,如果能用一個7年的時間,做成一件事情,一輩子就能做幾件事情。
? ? ? ? ? ? ? ? ? ? ? ? ? ? ? ? ? ? ? ? ?做成一件事,從好好說話開始
語言學家本杰明·沃爾夫說:“語言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我們的思維內容。”
大家都知道思維影響語言,一個人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會怎么說。其實,語言和思維是互相影響的,就像雙向車道一樣,說話也會影響人們的思維。
大多數人在順境時,會說積極的話,在困境時容易說消極的話。其實,人在困境時,也正是磨煉的心志的時候,更應該說積極的話,不說消極的話。
日本的“經營之父”稻盛和夫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都會心存感謝之心,說“謝謝”。他無論遇到什么事,即使是壞事,也會說“謝謝”。
稻盛和夫認為,當災難來臨的時候, 正是消除惡業的時候,如果能心懷感謝,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過去造的業就會消失殆盡。
所以,面對苦難和不幸,不要抱怨,不要悲嘆,要用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接受,說積極的話,不說消極的話。 這樣不僅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還能讓自己的心情更愉快。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刀子嘴”。“刀子嘴”說話只顧發泄自己的情緒,不注意自己說話的態度和內容,說話刻薄卻沒有感覺。
“刀子嘴”的話就像一把尖刀一樣扎在別人身上,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他們稱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這不過是為自己找到借口而已。
一個人說話的語氣、語調反映了他內心的情緒。心境平和的人不會說生氣的話,滿身戾氣的人不會說溫柔的話,膽怯、猥瑣的人不會說勇敢的話。與人相處要說和善的話,不要說刻薄的話。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打交道,不說絕對的話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是為自己留有余地。
說話太絕對,沒有回旋的余地,會自己打自己的臉。如果不能兌現,自信心會受到打擊,而且給人不踏實的感覺。
言為心聲。一個人說出的話就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做成一件事,從創造價值開始
很多人想要改變自己,但腦袋里想得太多、太亂,不知道如何開始,最后什么也沒干成,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寫下來。
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計劃、想法寫下來,需要明確時間和事項,這就像是自己和自己簽訂的一項合同。
人一旦簽下合同,就會在潛意識中去執行,這樣就提升了行動力。因為真正的行動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
有些人的生活并沒有壓力,但是也沒有做成有成就的事情。這是因為當人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時候,就會陷入選擇模糊的狀態。
而人的天性都是貪圖安逸的,當選擇模糊的時候,在強大的天性驅使下,人就會選擇最舒適的活動——娛樂。
而人在寫的時候,會調動理智腦來整理思路,刺激大腦皮層的語言區和書寫區。這樣,情緒腦就會退居二線,人就會排除情緒的干擾,對事情有一個更為具體和清晰的認識,消除選擇上的模糊。
選定了目標之后,還需要深度練習。任何技能都只有通過深度練習,才能從普通到精湛。
深度練習不是簡單的重復練習,而是在有目標、有反饋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糾錯,保證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不再出錯。
凡是遇到卡殼、學不下去的情況,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學過的東西不熟練,還沒有達到掌握的程度。
《我在100天內自學英文翻轉人生》的作者張同完,在幾乎零基礎的情況下,6個月就能開口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的方法就是一部劇看100遍,弄懂每一句臺詞的意思,聽完馬上跟讀,直到能流利地說出為止。
練就一項技能之后,還要有輸出意識,創造出對他人有價值的作品。比如:寫作、畫畫、炒菜,將自己有價值的作品分享到互聯網上,從利他的途徑中創造價值。
有些人覺得“利他”是雞湯。其實不是,利他的本質是愛。利他是對他人、對世界的愛。這種愛超越了個人的得失,愛得越深,利他的力量也越強。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感動了全國,為了改善山區教育落后的狀況,她四處奔走呼吁,籌建了華坪女子高中。她自己捐出獎金和大部分工資用于教育,讓近2000名女孩走進大學,改變了她們一生的命運。
正是因為張桂梅校長對女孩、對鄉親、對社會充滿了深厚的愛,所以,她才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懷著一種使命感,傾注了全部心血去改變教育落后的現狀。將自身的價值建立在利他的層面上。
有些人誤以為,利他就是盲目犧牲自己,去討好他人。其實不是,利他的正確方式是用自身的價值去影響,去服務他人,而不是去取悅、控制他人。
稻盛和夫說:“一切成功都歸結于利他之心。”當一個人不帶功利心地付出時,最后都會得到其他形式的回報。
所以,利他的最終結果也是利己,利他和利己并不矛盾,并不是二元對立的,可以兼而有之。
《認知驅動》寫道:“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無論多晚都可以!”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獲得外界的正面評價來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一個人創造的價值越大,被肯定、被需要的次數也越多,幸福感就越強。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在混沌中度過的普通,和在努力中度過的普通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努力了,即使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只是浪費了時間,但是,并沒有浪費生命。因為努力的過程,也是一種磨練,生命也因此而變得更充實。
正如尼采所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