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還沒有說順口,它將離去,回顧這一年,前半程懵懵的,日子平淡如水。后半程刻骨銘心,卻悲欣交集。幸好一路有書相伴,讓如笨鳥的我還不至于完全麻木,可以時時飛。
一月:
這月開始閱讀了許倬云先生的《萬古江河》,經一位朋友推薦閱讀,這位朋友是語文同行,但在跨學科教學方面能力較高,可以將語文和其他人文學習游刃有余地融合,且不會丟失語文根本,我對此很是羨慕,所以跟著她的風去閱讀。這本書解讀歷史的角度比較新穎,即從地理角度去探究世界歷史發展,之后請教同校的歷史老師,這種角度是歷史地理學領域。這本書先從宏觀角度俯瞰,然后不斷縮小范圍,不斷聚焦,不斷遞進,從微觀上去把握歷史,讀完之后,我的感覺是從幾萬米的高空跳傘降下,有驚恐,有清醒,有刺激,有踏實。這本書我沒有細作筆記,先欣賞。
這月繼續閱讀《楚辭》和張煒的《<楚辭>筆記》,將2023年欠下的閱讀償還了,而且認真做筆記和寫閱讀感受,傳統經典作品需要慢讀,需要反復讀,每次讀都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體會。
二月:
馬伯庸這個名字是從老楊那里聽到的,老楊很早就看過《長安的荔枝》,而且對這本書評價很高,后來我們才知道馬伯庸的作品還有《風起隴西》《長安十二時辰》,由此判斷他是一位癡愛中國歷史的作家,也很對我的閱讀胃口,所以我就選擇閱讀了他的另一作品《太白金星有點煩》。我已經很久沒有如此上癮地讀過一本書了,以現代打工人的心態去趣改《西游記》情節,社畜神仙太白金星每天在上下應對中奔忙,有原則卻不失圓滑,有聰明卻不會狡猾,借太白金星的眼睛來委婉盡顯神仙人間百態,穿梭轉換自如,虛虛實實,幽默風趣,以及最后的精神拔高都讓我意猶未盡。這本有趣的書,我并沒有做筆記,但經常分享給身邊朋友,分享也是一種高效閱讀方式,不知不覺,記住了很多情節。
也許中了《萬古江河》的蠱,向來懼怕地理的我,竟然去買了段義孚著,陸小璇譯的《浪漫地理學》,這屬于人文地理領域。本以為此次閱讀會很煎熬,出乎意料,是很享受的過程。“浪漫”并非徒有其表,我沉浸在優雅的文辭和悠遠的哲思中,跟著這本書徜徉在各種奇美的景觀中,閱讀遠比親臨真實場景更舒服。也沒有做讀書筆記,只是作為游客來此。
因為領著閱讀社團的孩子重讀《鄉土中國》,為了加深印象,也為了拓寬他們的思維視角,我重讀了陳心想的《走出鄉土? ——對話費孝通<鄉土中國>》,這本書較費孝通先生的作品更接近現代生活,閱讀心理距離較近。從某種角度來說,陳心想先生也是《鄉土中國》的讀者之一,且他也是一位現代社會學學者,書中可以對《鄉土中國》的一些概念術語進行更通俗的闡釋。我認為這本書可以作為《鄉土中國》的輔助閱讀書籍。
三月:
《風流去》早已定居在家里的書架上,這個月終于開啟了對它的閱讀。相見恨晚——最大的感受,寫得太好了,這部歷史文化散文集可以對一些歷史人物進行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思考深刻,言辭銳利,讀的很過癮,閱讀過程中,我有好幾次都忍不住叫好,隨時都帶著這本書,舍不得快讀,想慢慢地讀,徘徊往復,“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在是否記讀書筆記的問題上,我糾結矛盾良久,最終實在抵制不住內容的誘惑,記了很多很多。
四月:
繼續閱讀鮑鵬山先生的作品《風流去》,太過癮了。
另外速讀了徐飛老師的作文書《作文處方》,坦誠地說,這是一次功利化的閱讀,為了尋找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對功利化的閱讀,若只靠閱讀一次,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真正地實踐,如此才會有效果。
這月終于完成了《楚辭》的閱讀,又完成了一個目標,可以暫時松一口氣了。一首首詩歌地讀,一篇篇閱讀筆記地寫,心里久久不平靜,“憂郁”標簽真的不適合屈原,也無法準確概括他的生命特征。他的精神魅力很小,小到他的家鄉就可以容納,一篇《橘頌》足矣;也很大,大到宇寰無以承載,一篇《天問》縱橫捭闔;而“悲憤”是他生命的主旋律。后世很多人以屈原為精神榜樣,他們都沒有選錯,在和學生共同閱讀《屈原列傳》時,我曾問學生,屈原可以選擇的人生道路有很多,為什么選擇這條不歸路,他的死最終沒有挽救他的家國,他這樣做值得嗎?在閱讀《楚辭》前,我心里也有些疑惑,但結束閱讀后,我會無比堅定地回答:值得!
五月:
按照之前的閱讀計劃,《楚辭》后就開始閱讀《論語》,計劃用時為一年多。我選擇的《論語》是楊伯峻先生譯注的,同時還選擇了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作為輔助閱讀,畢竟是經典書籍,以我個人淺陋的見識水平,很難深刻理解駕馭。
被圖書裝幀吸引,我還讀了三聯書店出版社的《12堂小說大師課》,一共有上下兩本,每本書介紹了世界12位現代著名小說家,我先讀了上本。其中有我熟悉的作家如馬爾克斯、卡夫卡等,也有比較陌生的作家,閱讀就是不斷拓寬自己認知邊界的過程。這本書很專業地介紹了小說家的創作過程和特色,而且介紹了作家的代表作品內容和評價,向大眾介紹小說家的作者也都是資深的作家和評論家。從書籍內容中可以看到作者們都用心地聚焦小說家的創作特性,不是一般性慣常地介紹,很有特色。起于顏值,而深交于書籍觀念,迄今為止,中學語文的小說教學還沉溺于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分析,或許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或許學生的閱讀基礎薄弱,或許是老師們也有懈怠思想,總找不到更合適的閱讀方法,我覺得每個小說都有各自的特色,既然讀者是第二作者,就也應該以適合的視角去閱讀,小說就應該用小說的方式閱讀。這本書就是如此的觀念,我很喜歡。
六月:
臨近高考,不僅學生壓力大,老師們的壓力也比較大,沒有靜心去閱讀,就從書柜里隨手拿出魯迅先生的《野草》。魯迅先生的思想深刻,雖然是短文,也需要慢慢地想,深深地思考。《野草》閱讀很慢,也很磨腦,最大的收獲是思想上的老繭又被磨掉一層,對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有了獨到的認識和理解。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總能讓你懂得獨立思考的珍貴,敢于質疑,深入思考,不屑盲從。
七月:
之前讀過王開嶺先生的《精神明亮的人》,對他的思想和文風有很大的興趣,恰逢暑假,開始閱讀他的另一本書籍《古典之殤》,可惜,閱讀感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個人認為思想內容遠不如《精神明亮的人》。
八月:
這月開啟行萬里路,一家人前往內蒙去觀賞向往已久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書籍當然是必備的隨身物品,這次帶了陳隆升老師的《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閱讀此書來突破自己的教學瓶頸,教材中的文章要常讀常新,教學的對象——學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屆學生各有特色,且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學情是必備的重要因素,然而實際教學中,我常會輕視這一因素,以前總會自以為是地備教材備教法,結果效果甚微。在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下,如何把握學情,如何貼近學情,也是我教學的主攻方向。這是在陳老師的博士論文基礎上集萃的,經過大量的實踐調研,利用專業教學理論細致分析,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內容遵從實踐——理論——實踐研究過程。不僅認真閱讀,而且詳細做了筆記,更大的實踐主體就是我了。這本書我近期會常常翻看的。
小楊同學每逢暑假也會買很多書籍,這次亦然。滿足他的要求,又買了一些書,其中有馬伯庸的,也有張煒的《橘頌》。我剛讀過張煒的《楚辭筆記》,極欣賞他的詩人浪漫氣質。于是我向小楊請求,借我先讀《橘頌》。我同樣很喜歡這本書的裝幀,畫面多彩,這些讓我想到了曹文軒的《青銅葵花》。讀這本小說,心有余香!一老人一小貓一石屋,文辭簡約,散文化小說,內斂中飽含張力。全文充滿了屈原楚辭式的詩意浪漫氣質。可愛的貓咪名為“橘頌”,還有老友交談間的“海豹”,虛實相生,始終以植物香草貫穿,但是讓我始終不理解的是總提到“夷”字的象形寫法。處處象征,處處歸去來兮。
九月:
新學期了,又開始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忙碌的教學工作,閱讀時間明顯縮水了,忙中偷閑,出于好奇,讀了兒子的藏書之一——丘成桐的傳記《我的幾何人生》。兒子很少讀傳記,這本書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呢?其實,書中很多內容令我糊涂,其中有太多專業術語,我只能囫圇吞棗地讀,連滾帶爬地讀。還好沒有辜負這次閱讀,知其要義:天賦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缺少刻苦鉆研,丘成桐,世界當今著名數學家,天賦極高,對數學的興趣濃郁,沒有自恃才高,而是專注如一,視數學為生命。幼年時,父親非常重視對他的傳統文化教育,也為他事業發展定好方向,也療愈了他日后的傷痛。《我的幾何人生》每一章前都有他自己創作的詩詞。
十月未讀,家里發生大事,無心讀書,默默讀生死吧!
十一月:
這月重點讀王榮生老師的《聽王榮生教授聽評課》,教者可以在備課中細致解讀文本,可以提前把握學情,可以根據“教什么”來確定合適恰當的“怎么教”,也可以進行自我反思,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還需要評者理智宏觀點評。“君子善假于物也”,教師要善于向同行學習。這本書以教學評一體化的標準,結合不同角度的課例來分析。強調分清不同文章不同教法,強調教學內容連貫性,強調預設和生成。具有很強實操性,我很認真地做摘抄筆記。
十二月:
教學中經常遇到課堂沉默的情況,一時間,我會尷尬,也會生氣,更會情緒失控,主觀武斷認為他們沉默的原因是不好好學習、不好好聽課,沖動下說出傷害他們的話語,這是傷人一千,自傷八百的錯誤,為了及時改正錯誤,我求助于凱瑟琳·舒爾茨《課堂參與:沉默與喧嘩》。這本書教導我,沉默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課堂參與方式,沒有無緣無故的沉默,教師應該接受、理解、尊重、調整教學利用沉默。我認真記下內容,并反思自己教學行為。
這一年共讀了19本書,《論語》還在繼續,會聯結2024年和2025年。溯流閱讀,有澎湃江濤,有潺潺溪流,有直掛蒼翠的瀑布……上善若水,書即我善友,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