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正思維不正問第六講小結
? ? ? ?通過擇法眼,以“無常”,“無我”為首要標準,選擇了正確的佛法開始研習,也完成了學佛的首要儀式: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下一步,要認知的便是五戒了。
? ? ? ?何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當正信佛弟子對佛法僧有了一定的認識以后,內心對戒就會有一份敬畏與隨順,這種看似的束縛,實則是輔助我們邁向“自在解脫”的一種方式。世間有依戒行事的佛弟子及圣人,也有像濟公活佛或是二祖慧能晚年流連花酒。我們要對戒有清明的認識,不妄加揣度背后的原因,不被表象所迷惑。
? ? ? ? 對于現代人而言,如何左手“貪嗔癡”,右手“成佛”,我們在現代社會依法修行時,或多或少,都存有這種企圖心。我認為,修行是一個漸行的過程,就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我們在人世間生活,誠然不能擺脫世間的“貪嗔癡”。但內心對這種“不被世俗束縛”要有信念。遵循世俗生活,也要跳脫來看這種生活,盡量做到內心不要有沾染,這才能走向內心“更大的自由”。
? ? ? ?佛法的美,不在于令修行者依戒律一板一眼的執行,也不在于修法之后的神通,而在于體悟到法-這宇宙真理一刻時內心帶來的震撼,以及之后復歸的祥和安寧,這才是對如曇花一現極致燦爛生命的最好饋贈。我們總是向往美,追尋對美極致的體驗,對這種美好生命的最好饋贈也應該歸為生命終結時極致的祥和。我想,這就是我們研習佛法,制定戒律的意義。不在于為戒律而戒律,而是給了一種修行的方法;不在成佛,而在對這短暫曇花一現生命意義的追尋。而這種對生命意義不斷的追尋,恰恰是生命能在這浩瀚宇宙之間誕生,延續的原動力。
? ? ???我們看得道高僧每日潛心修法,外表波瀾不驚,不過他們是將生命中的勃勃生機投入到對真理的追尋之中,焉知他們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沒有過內心跌宕起伏,不斷校正。我們看李白蘇東坡詩歌豪邁,生性不羈,又焉知他們不是在世俗間體證,而內心明了。
? ? ? 人最難逾越的是貪嗔癡,這是人生而帶來的,我們不能妄加指責,能做的是,在體驗人世間的貪嗔癡時,保持清明心(元認知能力)-對自己有的貪嗔癡的察覺;保持憐憫心-對世間,對自己的體恤,不指責,不苛求,而是要通過自己的認知不斷的打破貪嗔癡的慣性,才能不被環境所拘。 這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木心,甘地,被居于囚牢,卻“囚我身,不能拘我心”的精神上的超然。才能體會到精神之美,靈性之美,修行之美,正法之美。當我們與宇宙融為一體,體證到無我的那一刻,也就體驗到自己無限的大與無限的小,內心釋然祥和。 于是也就明白了當金圣嘆獨處于天地之間,發出的那一聲“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的生命感動。
? ? ? ?貪嗔癡是我們在世俗生活中不斷的喂養著的外在的自我,其特性就是一直追逐,永不滿足;內在的自我,因為她的隱性,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但這才是能給我們帶來真正快樂的源頭。不斷的認知,學習,體證,修行,就能逐漸打破生命的慣性,最終體會到不被束縛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