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量2》是何帆老師系列觀察報告的第二本書,這是對2019年的整個社會的觀察,何帆老師發了個大愿,要寫30年,他是一個長期主義的踐行者,我也準備跟隨30年,寫30年讀后感。
《變量1》的關鍵詞是小趨勢,在2019年的尾巴上讀完,讓我有了歷史感,開始對所處的環境有了想要更多了解的沖動,《變量2》告別了忙碌而焦慮的豬年,卻迎來了恐慌的2020年,舉國上下都為疫情而戰斗。
今天是大年初四,由于疫情的原因在家里蹲了好幾天,跟小侄女搶不過電視索性出來尋找一隅給自己片刻時間和思考寫完第二篇讀后感,調劑下這幾日重復、輕松而又散漫的生活。
《變量2》副標是推演中國經濟基本盤,盡管明顯感受到整體的經濟形勢不太好,人人都很難,我沒有那么大格局和視野對于整體宏觀的經濟進行關注和深入了解,但是通過何帆老師的視野對于背后的故事,觸及到凡夫俗子的小事情依然感興趣。
《變量2》主要講了些什么?
這本書從演化算法入手提出了從規模優勢轉型后的5個小趨勢:試錯、突變、適應、協作和混搭。
教育微創新的“南墻效應”是未來改變教育模式的“試錯”;
90后、00后的崛起帶來一場代際革命,從“貧窮動力”過渡到“嗨動力”,這樣的代溝是一個“突變”案例;
中國經濟的最大紅利是“茍且紅利”講述的是“適應”的故事;
“絲綢之路”是全球供應鏈中在面臨貿易保護壁壘的一片綠洲,這是“協作”的案例;
面對技術的不斷創新,在新技術革命還沒到來之前,“混搭”仍是主流,重新定義制造業、互聯網。
從教育、代際、中國紅利、全球供應鏈、技術創新的故事串起來這5個變量,試錯、突變、適應、協作以及混搭,牽扯到的年輕人、接班人、沉默的大多數、隱形冠軍和技術探路者,這些就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失去之后還能擁有的東西。
01? 全民焦慮教育中的一枝獨秀
當我看到身邊很多人因為孩子上學搖號選擇學校惆悵,有的人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準備學區房,很多人周末的時候不是休息而是陪著孩子輾轉在各個興趣班的時候,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任務,這與我的經歷完全不一樣,我小的時候都是邊玩邊長大的,我在想是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太焦慮了。
去年何帆老師調研的范家小學似乎是我所熟悉的樣子。今年聽到了熹熹的故事,因為在先鋒學校包容、開放、尊重、隨意到不像學校的學校,學生自主選課、獨立學習的環境中,讓一個在常規教育看來另類或者有問題的孩子,從壓抑、被迫選擇的狀態到了自己為自己負責,選自己喜歡的課程,找到自己的歸宿,甚至拿到常青藤的錄取通知書。
當所有的學校只關注成績和升學的時候,課業負擔和擇校的壓力必然帶來焦慮,除了上高中、考大學這條通道外,隨著國家教育目標的變化,還有很大一部分朝著技能方向發展。
百年職校里發生的故事就是這部分沒有上高中、家境貧寒,但是沒有放棄,內心依然有一團火的人,因為這所公益學而改變了命運。聽起來好不起眼的職業技術學校,可是理念很先進,除了通識教育外,還有社群的建設、終身學習方面,這不正是現在社會所需的基本技能么,恰恰是很多人卻缺失的部分。他所擁有的特質是能觸及人心,這也正是和應試教育最大的不同。
我也是經歷了寒窗苦讀一路考大學、受到更多的教育,我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但回頭再看其實應該在大學更該好好學習的階段卻是迷茫的,收獲甚微,所有的專業、認知都是工作之后才發生較大的變化,反過來再看所有的家長都陷入教育的軍備賽中,而最后可能所有的教育都呈現的是倒著的√。
主流都在焦慮的時候,一些邊緣的地方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還不具備焦慮的條件,湯敏的教育扶貧,通過網絡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實行“雙師教學”,不斷升級優化,推進農村教育。
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很多地方都在不斷嘗試變革,這也是一條不斷試錯的道路。
試錯的意義在于:小的錯誤能夠讓我們更快地逼近成功,大的錯誤會改變歷史進程方向。想要避免鑄成大錯,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價先把小錯誤犯一遍,這樣才能盡快地排除錯誤的選項。
凡是不可持續的,都不能持續,面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暴露的時候,“南墻效應”發揮作用,何帆老師預言或許在未來20年將爆發一場教育變革。期待教育回歸本身,少一些焦慮、用更長遠的眼光去培養學生的時代早一點到來。
02? 驅動力的不同才是真正的代溝
我們會經常講更上一代之間有代溝,在何帆老師看來我們80后跟70、60后沒有根本區別,都是在一個時代背景里成長的,我們更多的是“貧窮驅動”,而現在的90、00后都是生活在新時代中,“嗨動力”是與我們完全不一樣的內在驅動。
對于楊超越現象、飯圈的行為完全不理解。第一次知道楊超越是因為現身奇葩說的現場,就感覺是一個呆萌而沒有啥底蘊的姑娘而已,與我喜歡的詹青云完全就不是一個世界里的人,卻同時出現在了一檔節目里,甚至還有和多碼農專門組織了一場楊超越編程大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驅動和喜歡。
這種楊超越現象與我們熟悉的登山者世界完全不同,所有的功成名本是匹配相應的實力,遵循固有的規則;而她卻誤打誤撞的進入了游戲般的探險世界里。當你對規則厭倦、對競爭厭倦、對成功厭倦的時候除了逃避這條路,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所以成就了楊超越。當越來越多的人從登山者象荒涼的探險者世界里遷移的時候,離開舒適區的人們內心渴望一種慰藉和偶像,所以人們需要楊超越。
03 茍且紅利與你我都有關
茍且紅利是我在羅胖跨年演講上第一次聽到的。進入新時代后,社會呈現高質量發展,已經不再是靠簡單粗暴的量實現紅利,比如我所處的行業,早些年簡直就是暴力時代,這樣的時代只能一去不復返。只有我們在別人覺得不必要的地方,堅持不吝惜地投入;在別人不那么認真的地方,多較勁一點,比別人多做一點點可能就能享受到別人的茍且為你帶來的紅利。
說到拼多多我曾一度都不care,即使上市,但是一個售賣假貨的平臺有能走多遠呢?我從來都不看好,時常有人發拼多多砍價的信息,為了幾毛錢的優惠花費時間、打擾別人我覺得不值。但是今年何帆老師的觀察看到了不一樣的拼多多。
一轉身竟然成了最懂女人心的購物平臺,現在也通過關鍵詞舉證的技術以及大數據實現精準打假,但是對于三四線的消費群體,品牌意識比較淡漠,他們重心在于扶植和培養高性價比的優質產品,當拼多多成為假貨終結者的時候,又能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的時候,他們就找到了當前中國經濟的最大紅利。
那怎么才能享受茍且紅利呢?
首先要充分相信我們所處的時代,盡管起起落落比較難,但所有的震蕩都是為了實現曲線的上升,不急著當下看到結果,而是潛心去做事情,通過時間加持,長期主義才能帶給我們時間的復利。
其次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相信長期主義的紅利,相信心想事成的秘密,相信相信的力量;
最后要真正懂得我們的客戶,不著急不斷的換新賽道、新模式、開發新客戶,而是真正體察市場需求、用心觀察客戶的真實需求,誠心做事本分做人,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可以不斷精益求精的,剩下就交給時間。
04 全球供應鏈中協作才能共贏
當年對于我國加入WTO意味著什么并不清楚,現在才發現中國是登上了一搜就巨輪,隨著美國制造業的空心化,讓我們這個插班生埋頭努力下,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推廣,一躍而起參與了越來越多的全球的分工和合作,實現了制造業的不斷升級。
當我了解到我們有很多超級小鎮,山東濰坊生產全球1/3的吉他;全球1/3的泳衣來自遼寧葫蘆島;世界上70%的打火機來自于湖南邵東縣,我們已經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其中技術水平中上等的第三類產品和技術密度最高的第四類產品出口比例明顯上升。
當我們關注宏觀的政策、經濟、現狀時,當我們面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時候,我們會有制造業會不會對外遷移的時候,何帆老師觀察到的微觀卻更豐富、會不一樣、會更靠近現實,實際上我們的制造業是對外擴散的狀態,盡管貿易摩擦,但是全世界的企業家聯合起來一起賺錢的決心和智慧不容低估,貿易摩擦的想象的對手并不是中國,而是比中國更為強大的全球供應鏈。
全球化帶來3種新的力量,需求的變化、技術的沖擊,和信任的建立,特別是互聯網發展到互利網,到演變為互信網,所有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共贏。然而這樣的信任牽扯到政治、文化等問題所以又很脆弱。絲綢之路是探索出全球化的一片綠洲。
05 混搭時代
人工智能、機器人、電動車、智能家電是在我小的時候完全不曾想過和接觸的事情,現在卻成為了主導的技術革命力量,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新舊交替、傳統方式與新興行業共存的混搭時代。航天、航空的發展,生產機器人的優必選,嗅覺靈敏的華為狼就是中國這長長的跑道上崛起的力量,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跨界、技術突破以及新技術的降臨。
未來不是被看清的,而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是我對這本書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們處在這樣的時代,擁抱時代,相信自己,努力分享屬于自己的茍且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