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中,我們知道了紐約的來歷,也知道了發生在紐約大地上的第一起金融操縱案。
第一節只是背景介紹,接下來的將是發生在這個神奇大陸上的各種驚心動魄的操縱行為。
不要急,讓我們慢慢說來。
每一節都是新的故事,請大家幫忙 轉發、點贊!
第二章: 杜、伯爾
1、什么是經紀人
我們知道紐約這個地方是一個商人天然的聚集地,這種人流和物流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城市的快速擴張,各類建筑和公眾設施(比如街道)也被快速的修建起來。華爾街,也就是這種情況下修建起來的。
只不過那時候的華爾街,還不像它現在這樣以金融出名,那時候它只是一條普通的街道,或者說,只是一條比較重要的普通街道。說它普通,是因為它和別的路沒什么兩樣;說他重要,是因為它算是那時候的一條大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就是在華爾街和另外一條叫寬街的街交界處宣誓就職的。華爾街的東端,一直延伸到河邊。這里靠近海港,一直是商業貿易的活躍地,出海航行歸來的船只都樂意在這里停靠,然后把他們帶回來的物品就地處理。參與生意的其它人們,也都聚集到這里等著船只的靠岸,與之交易。于是這個地方就越來越多人,越來越紅火起來。這里很多建筑物都說兩層高的小樓房,一樓是小商店,二樓住人,還有一些房子出租給各類的經紀人。
經紀人,英文為broker。他的原意是把一桶酒分裝成一杯一杯或者一瓶一瓶后再賣出的人。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單詞和break(打斷、分割、破壞)很相似,就是指把整體分割成小份的含義。在17世紀之前,broker這個詞一直特指零售商和批發商。然后經過慢慢的發展,也開始用來形容各類不直接從事生產的中介人,并延續到現在。現在,我們說的“經紀人”一般是指撮合買方和賣方的中間人,他們靠收取中介費為生。 他們可能高度專業化的人士,只從事一種產品或者一些相關產品的經紀服務,比如保險和房地產經紀人;也可能是專門從事證券買賣的專業人士。
簡單來說,經紀人broker就是一個中介者。經紀人開的做中介業務的公司,就叫做經紀公司。
2、漢密爾頓的小目標
美國建國后,政府的首任財政部長是10美元漢密爾頓,為振興美國他提出了三個小目標:
1、建立一個完善的稅收體系;
2、發行新債;
3、建立中央銀行。
這個計劃的實施,導致了大量可交易的證券突然涌現,包括國債、地方債、新銀行股票、保險公司股票。國債和州地方債,是交易的主流產品,但最熱門的還是“美國銀行”的股票。美國銀行發行的規模是如此的大,還有作為聯邦政府獨家代理的壟斷地位,使得它的股票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漢密爾頓建立這個美國銀行的手法也很有意思。為了給美國銀行做信用背書,他通過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公司在歐洲發行國債,籌集資金買下了美國銀行20%的股份。也就是讓政府占股20%。剩下的股份對公眾出售,但條件有三個:1、任何個人不得超過1000股;
2、購買者要用黃金支付25%的價格;
3、剩下的部分可以用新國債來支付。
第一個條件,打斷了銀行被某人壟斷的可能性;第二個條件,實現和黃金的硬捆綁,建立了人們對銀行的信心;第三個條件,把新國債(其實就是新版鈔票)和銀行捆綁,由于第二條的存在,又間接的實現了新國債和黃金的捆綁,讓人們對這個新國債有了信心。還刺激了新國債的需求。好賊啊,小算盤打得響亮!三個條件每一點的設置都是關鍵而又巧妙。最關鍵的是,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捆綁黃金,讓人們對新政府、新銀行、新國債的信心都十足提高!
信心是什么,信心就是一切呀!這IQ,我給100分。這套套路打下來,聰明人漢密爾頓既解決了新銀行信用背書問題、又控制了銀行的歸屬權;既提升了美國政府的信用、又籌集到了大量黃金;另外還順利賣掉了新國債。于是歐洲也沸騰了,他們對美國的信心也被漢密爾頓刺激大了。歐洲公司開始向美國輸送大量的代理人和資金,漂洋過海的來參與這個新生市場。
同時那些在歐洲橫行已久的各類金融手法也開始在新美國落地生根。賣空、期權這些新花樣一下子在美國普及開來,為美國金融市場的活躍度、投機性添油加火。交易量的猛增,把熱愛八卦的報紙也吸引過來了,各種關于股市到頂了、泡沫要破了的災難預言也開始甚囂塵上。交易的增多、經紀人的增多,也使得這個地方的各個角落都充滿了無聊的人們,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泡在咖啡館里賭博、吹牛、交流各種股票的小道消息。一些想著做大規模的經紀商,打算把自己的事業正規化,他們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舉行定期的證券拍賣。甚至有人打算建立一個拍賣中心,并讓大家把股票存放在這里,方便雙方交易和中介人抽傭金,他們把這個拍賣中心稱為證券交易所。
要知道這可是17世紀,還沒有計算機什么的鬼東西。所有證券不論是債券還是股票都是紙質的。人們把股票藏在家里,想交易的時候要把它們帶在身上,辛苦勞累的跑到那些有可能做交易的大街上。如果買了人家的股票,又要拿著跑回家藏起來。多累啊!多折騰啊!當時也沒有什么自動報價系統,人們對證券的估價,還是在街頭巷角一個個找人打聽價格,然后看順眼的還得相互砍價。多累啊!多折騰啊!假設如果有了一個可供大家保存和交貨的、固定的拍賣中心,那將會省下一大堆事。
當然,人們都是聰明的。既然有人聰明的想到提供集中的場所方便大家交易,從而方便賺取更多的傭金。那也會有人聰明的想到來這里探聽價格和風聲,然后出去私底下交易,這不就省下了場內交易中介費了嗎?于是,這些提供場地的場內經紀人們只能想辦法來應對這種“盜竊”行為。
1792年,21個經紀商和3家經紀公司,自發在一顆梧桐樹下簽訂了一個著名的協議《梧桐樹協議》。在這個協議中,規定了各方經紀人收取的中介費不得低于0.25%(這個規定持續了很久哦,久到你不敢相信),并且在任何交易中要給簽了協議的會員優先權。不過他們還是沒有修建一個正式的交易中心,他們只是開了一間咖啡屋。不管怎么樣,咖啡館就咖啡館吧,沒事還可以喝杯咖啡。其實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會員同志們在這里面舉行拍賣會優雅的喝著咖啡、拍賣著股票,相互交易。非會員也歡迎來旁觀,你們在這里雖然沒有資格買賣股票,但好歹可以買一杯咖啡嘛,凳子咖啡管夠。
雖然《梧桐樹協議》被認為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但這個時候的它還真的只是一個壟斷型的俱樂部。它只吸納紐約最有錢的經紀人成為會員,然后他們通過聯盟和合伙操縱價格來保證內部人受益,而把非會員排斥在外。
3、漢密爾頓的親戚
提起精神來!大賊準備出場了!杜爾,將是我們本章故事的主角。
杜爾的妻子,是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妻子的表親。杜爾本人,是一個大富豪,靠在獨立戰爭時候為軍隊提供物資發了橫財,并在后面漢密爾頓的改革中通過土地和獨立戰爭債券又賺到了一大筆。他還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創立人之一。1785年,杜爾成為國家財政委員會的秘書。1789年,杜爾被漢密爾頓任命為財政部部長助理。接下來他的所作所為,使他成為了操縱證券市場的一個著名的人物。
首先,我們在前面說過了,他是政府里面的一員,而且還是財政系統里面的一員高官。他就利用他的這一特殊身份,打聽各類消息、拉攏各路人物為自己的投機服務。他在財政部走動,建立各種人脈關系,在政府內私底下游說,拉攏各路高官。當時的美國聯邦法律禁止財政部官員參與任何聯邦證券的投機活動,但他卻對此嗤之以鼻。依靠著他的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建立起了一條復雜的利益鏈,連戰爭部部長也成為了他搞投機活動的背后金主之一。如果大家認為他只是一個拉皮條的掮客,那就大錯特錯了。就讓你看看他是怎么樣奸猾狡詐的!
麥科姆,是紐約最富有的公民之一,向來仰望杜爾的名聲,于是和他一起炒股。前面說了,政府不允許官員炒股。為了遮人耳目,他們用麥科姆的賬號進行交易,但實際操盤手卻是杜爾,麥科姆只負責出錢和提供賬號。杜爾是怎么操作的呢?當時有小道消息盛傳,說美國銀行將要收購紐約銀行。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那紐約銀行被收購之后股票一定大漲(因為美國銀行是央行,它的信用度對紐約銀行是重大利好)。所以杜爾用這麥科姆的這個賬號買入了大量紐約銀行的股票。作為財政部的一員、部長助理、部長的親戚,種種光環下有誰敢不信他一定有內幕消息?而且還必定是最直接、最核心的那種!所以很多人就跟著大量買入紐約銀行的股票。他怎么可能會錯呢?每個人對此都深信不疑。
然而,更騷的操作來了。作為最硬核的內幕人士,杜爾對自己絲毫沒有信心!他用自己的賬號去做空這個股票!不但如此,他還把紐約最有權勢的家族利文斯頓家族拉下水一起做空這個股票!他利用麥科姆的賬號、麥科姆的錢大量做多,利用自己的賬號做空!如果是股票漲價,那他就可以從麥科姆的賬戶中分紅,哪怕自己的賬號中虧損也是賺的!如果是股票跌價,那他就可以從自己的賬號中吃到肥肉,哪怕麥科姆那里大虧特虧也關他屁事,反正他在那個賬號又沒有投錢!這樣一來不管最終收購是否成功、股價是漲還是跌他都會有其中一邊的收入!NB嗎?
麥科姆的賬號帶動大量人員去買入,推動股票上漲;利文斯頓家族反向操作大量賣出,推動股票下跌。如果真的大漲,利文斯頓家族就大虧;如果大跌,麥科姆就大虧。然而這些又與杜爾有個屁關系?杜爾只負責無論漲跌自己都有得賺就行了!
本來這是一個完美的計劃!只是隨著銀行股價的大漲,杜爾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忘掉了風險,陷入了貪婪的迷霧中。他開始向銀行借錢、向有錢人借錢,和名人們簽訂代客理財協議。然后把這些錢都投入到了買銀行股的戰爭中。。。或許他以為股價總是能上漲的,那樣他就能用后面賺的錢來償還之前到處借的錢了。這就是典型的散戶思維。漢密爾頓終于也聽到了這一消息,他目瞪口呆的說道:“這種時候,應該有一個區分好人和惡棍的界線,來區分受人尊敬的股票投資者和純粹的毫無原則的賭徒。”然而他說了有用嗎?沒用!你可以制定政策,你可以警示風險,你可以批判人心。但你卻永遠消滅不了人類貪婪的欲望!你永遠消滅不了人類為財瘋狂的本性!
前面說了,利文斯頓家族是紐約最有權勢的家族,他們是做空的一方。如果股票大漲長虹,對他們來說就是宛如用刀子割肉一般的疼。他們更喜歡的是股票大跌。于是他們出手了。他們開始從銀行里面提出真金白銀,來減少市面上的貨幣量,于是市場上錢不夠了,借款利息開始飆升。那些從市場上借錢來炒股的人都瘋了!包括杜爾。你看本來好好的跟著利文斯頓們做空就能賺一筆了,或者跟著麥科姆做多但不要這么明目張膽的引來眾多跟風者,那也能賺一筆錢。現在頭腦發熱去借錢買入這么多股票,突然利息變得這么高那真的是吃不消呀!那就只能挪用公款了。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挪用公款的事情很快就爆發,法院判令他歸還公款。他哪里有錢還呀!于是名聲掃地。當初那些哭著跪著來求他來借錢的人們,現在連一分錢都不敢借給他,個個唯恐避之不及。沒有錢,絕望的杜爾被丟進了監獄,并在里面了結了余生。他的破產,帶動了股市上的恐慌情緒。所有股票大跌。那些跟著他做多的人,那些借錢給他的人,那些與他合伙炒股的人,紛紛陷進了漩渦之中,許多人因此破產。包括前面說的那個最有錢人之一的麥科姆,也早早破產入獄。
而高興的人,除了做空的利文斯頓家族,恐怕就只有2美元杰斐遜了。他一向痛恨投機者,現在投機的泡沫被打破,他的預言變成了真實。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我們的股票泡沫破碎了,他們像多米諾骨牌那樣一個個倒下了。”
漢密爾頓卻如臨大敵,他知道必須迅速采取行動,去挽回投資者的信心,來保住自己為之奮斗的成果,并消除市場上的恐慌。他做了一系列在今天很多公知大V們看來都會錯誤無比的正確事:1、他下令財政部購買價值幾十萬美元的聯邦證券,以提振市場信心;(回購)2、他要求銀行不要收回貸款,以保證市面上的流動性不收縮;(降準)3、他允許商人們以黃金或國債之外的短期票據來支付關稅,以擴大流動性。(放水)他的這一系列行為,簡單說來就兩個字:動用一切行政手段,救市!他說:“只要這些金融機構保持完整,任何真正的公共性災難都不會發生!”“漢密爾頓所做的正是一個社會的貨幣和財政當局在金融恐慌中應該做的。他這樣一個嚴密的應急計劃有效阻止了恐慌,使之沒有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確保了股市危機不會對美國經濟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盡管有個別的投機者無法避免地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開創了行政干預金融的先河。這個在18世紀末就已有的成例,讓我們對在后面章節中的出現的各類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所采取的行動和表演也不會感到奇怪了。杰斐遜主義者卻不這么想。他們總是把投資者、投機者和賭徒混為一談。在他們看來,漢密爾頓只不過是在保釋一群賭徒。在他們執政之后,他們摧毀了漢密爾頓所構建的體系,讓美國一次又一次的陷入金融危機的漩渦之中。直到1987年,距離這第一次危機爆發195年后,美國政府才又一次出手阻止了一場類似的金融危機演變成全國災難。
杰斐遜主義者小政府的理想,反應到華爾街金融市場的一個重大影響,就是沒有全國性的政府部門來監管它。由于沒有政府部門的深度介入,華爾街作為一個金融市場,比世界上其它市場要自由得多。它可以自己建立規則、自己設計運作程序,顯得更加生機勃勃。然而缺少了監管,它的發展又更容易充滿泡沫,更容易在壓力面前突然崩潰跪倒。
4、操縱銀行的副總統
杜爾破產案終于以杜爾的入獄而終結。紐約銀行也并沒有獲得美國銀行的收購。它和美國銀行紐約分行,在挺過了銀行破產潮之后成為了紐約城里面唯二還活著的銀行。這兩家銀行,與漢密爾頓都有所關聯,它們都是他發起建立的。所以他對它們都有著深厚的影響力,哪怕在退下財政部長的職務以后。這對紐約的杰斐遜主義者們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那些投靠在杰斐遜主義派別的商人們,很難在這兩個銀行獲得貸款和其它銀行服務。可想而知杰斐遜主義者們是多么的不滿,他們亟需解決這個問題。
伯爾,杰斐遜主義者,決定打破這種壟斷。這是一個牛人,在10美元杰斐遜當上第三任美國總統的時候,他是副總統。后來還在和2美元漢密爾頓的決斗中,干掉了這個美國第一任財長。這些都是后話,我們暫且不提。我們且來看看他現在是怎么解決這個難題的。
他打算建立一家能受自己控制的銀行,既能解決黨派的貸款問題,又能擴大黨派的影響力(當然,也有人說他最想解決的是自己的財務問題)。他要面對的嚴重形勢是:怎么樣才能在對手控制的州政府里面拿到銀行牌照?說到這里,我們又要回頭看一下當時的規定了。在那個銀行股狂漲的年代,不是隨便哪家銀行都能公開發行股票的。只有經過州立法機關批準,給了準生證的銀行,才有資格對外公開募股。公司的成立也一樣,需要獲得了州政府的準生證后,才能名正言順地成為法人公司。而政治因素,則在公司誕生的審批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而且還有一個背景,就是直到1930年代以前,美國的商業和政治都是糾纏在一起的。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官商勾結,不分你我”。比如說,一個參議院議員同時也可以是一名在職律師,他可以在立法會議中以議員的身份添加一條有利于某人的修正條款,然后再以律師的身份向這個人收取一筆咨詢費。這種情況在當時是理所當然的,并沒有法律和道德上的問題。
前面說的那個政治家伯爾,同時也是一名商人。他這次打算通過建立一個自來水廠,用為公眾謀福利為借口,來迂回的設立一個受自己控制的銀行!以政治家身份、以公眾利益為借口,來謀求自己作為商人的黨派的、私人的利益。他首先要獲得的是成立一家自來水公司的批準,也就是獲得一張自來水公司的準生證。他知道如果透露出一點點辦銀行的想法,立馬就會被控制了州政府的對手——漢密爾頓主義者所干掉。所以他需要自來水廠做幌子。當時的紐約,飲水狀況很不理想。紐約哈德遜島四面環海,不管是私人還是政府,都只能打井取水。由于發展日趨加快,污染日益加劇,地下的淡水資源慢慢被污染,使得傷寒和霍亂等疾病越來越肆虐。大部分的居民都只能聽天由命,只有少數富翁還可以從島外運來干凈的飲用水。紐約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準備成立一個公共自來水公司來解決提供干凈水的問題。
但是伯爾發威了,他通過種種公關,讓這個計劃變成了批準一家私人自來水公司來為紐約提供干凈的自來水。他炮制了一個方案,名義上是為了紐約居民提供急需的飲用水建造一個自來水廠。但是就像現在所有的奸商那樣,他在最后用小字不明顯的標注了一條公司章程,這個章程規定:“。。。該公司可以動用任何盈余資金購買公共股票或其它股票,或從事任何其它資金交易或業務經營。。。只要是為了該公司本身的利益。”看懂了沒有?簡單翻譯,就是只要是為了自來水公司可以順利辦事,為了自來水公司本身的利益,這個公司可以干任何事,當然包括從事銀行業務!!!這是一個BUG條款,通過這個條款,它可以干任何它想干的事情!
伯爾是一個聰明的家伙,他還有更多聰明的手段!在州議會討論各議案的時候,他耐心的等到要休會的最后時刻才把這個成立私人自來水公司的議案提交給各位疲憊的議員。并在大家心急火燎的趕回家吃飯之前通過了它!!!
當然,也不是沒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在利益和不明因素的主使下,最終使得私人自來水公司的議案得到了通過和簽署。于是,杰斐遜主義者的伯爾,就在漢密爾頓主義者的地盤下,成功的撕開了一個口子。
伯爾拿到自來水公司的準生證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開一家銀行。僅僅在5個月之內,銀行就開好了。而此時的自來水公司連一根水管都沒有鋪好!漢密爾頓這才發現上當受騙了。他懊惱的把這公司形容為“法理上的一個徹頭徹尾的怪獸,但同時是一個獲得利益和影響力的方便工具。”伯爾勝利了。
成立一家銀行,這確實是一個找錢的好手段。在銀行成立后的短短三年時間里,他就從這家銀行借得了差不多6萬5千美元的巨款。1800年左右的6萬美元差不多等于現在的1億兩千三百萬美元?!這為他的活動、知名度來帶來了極大的好處。3年后他辭去了自來水公司董事,就任美國副總統。而這個自來水公司呢?經過百般折騰,確實也建成了一個供水系統。它通過約40公里的木質管道,為城里近千戶居民供水。但這個把木質管道里里外外用厚厚的焦油涂滿的供水系統,從來就沒有提供過真正干凈的水質。直到最后紐約市政府修建了水渠,從北部克羅頓河引來河水,才解決了紐約的干凈飲水問題。而這家銀行呢?它一直都是紐約金融界的主要參與者。后來,它的名字變成了大通曼哈頓銀行。再到2000年與摩根公司合并,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摩根大通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之一。
5、真正的證券交易所
隨著美國經濟的增長,資本市場在紐約、波士頓、費城和巴爾的摩等地,開始飛速的發展起來。然而前面說過的、引起股票搶購狂潮的、漢密爾頓主推的、為了穩定美國信用和經濟而建立的“美國銀行”,卻在1811年被關閉了。這距離它開始股票認購的1791年僅僅20年的光景。
這都是杰斐遜主義者的功勞。他們利用在國會中占多數的優勢,否決了讓美國銀行作為國家的代理銀行這一傳統。并在后來把美國銀行賣給了那個美國最富有的人——費城的某個大船主。失去了一個中央大銀行來為政府理財、打理金融業務,這已經是一個災難了。更為愚蠢的是,美國又去找它的老東家英國開打第二次獨立戰爭。這時候的英國可還是被日不落帝國余光籠罩著的,打起來費錢得很。沒有錢,也沒有自己的融資渠道,那就只能去借了。
失去了美國銀行這個融資渠道的現任財政部長,不得不低下頭來,去找那個買了美國銀行的大船主借錢,請求他購買新發行的國債以幫助政府籌集戰爭資金。這不能不說真是一個諷刺。戰爭結束后的第二年1816年,學乖了的國會終于批準建立了第二美國銀行。而因為這次戰爭而發行的大量國債,卻無意中推動了經紀業務在美國的蓬勃發展。1811年戰爭前的美國國債為450萬元,而1815年戰爭結束后美國的國債增加到了1270萬元。大多數的交易還是集中當臨時首都費城,因為那里的有著眾多大銀行和結構完善的證券交易所。而那時候的紐約,經紀人們還是按照粗糙的《梧桐樹協議》來進行運營。所以他們覺得非常有必要去學習先進經驗,來改善自己的環境。考察人員回來后,根據費城交易所的框架,搭建了紐約交易所的章程,并把原先的經紀人委員會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New York Stock and Exchange Board)”。這個交易所章程里面有很多規定,我們來看一下其中的一些規定。
1、由交易所總裁和助理來主持每天的拍賣;
2、至少有一年經驗的經紀人才可以申請入會,并且還要先通過現有會員的投票批準;
3、只要有三張反對票就可以拒絕他的加入申請;
4、一般情況下要求次日交割證券,以防止過度投機;
5、禁止“對敲”。
以上最后一條“禁止對敲”,雖然有明文規定,可是在當初的條件下并不容易執行.
所以之后的100多年里,“對敲”依然是華爾街上的一個普遍招數。成立了真正的證券交易所后,紐約,才終于迎來了自己發展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