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終于讀懂了《送東陽馬生序》”的話題,在社交平臺刷了屏。《送東陽馬生序》是你初中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代大儒宋濂艱苦求學的親身經歷。從“余幼時既是學,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計日以還。”到后來“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他克服了家貧,戰勝了寒冬,抵御了嘲斥,最終飽讀詩書、滿腹學問、逆天改命。
刷屏的評論區里,字字句句,滿目都是成年人的眼淚和悔恨:余幼時家貧,但仍不知上進,貪玩誤學,缺乏志向……偶寄情于山水之間,縱情于男歡女愛,蹉跎人生三十有余…… 回憶年少,初讀《送東陽馬生序》只覺晦澀難懂不知其意,今觀文,悲涼之感油然而生,遍嘗人生之艱苦,才懂其意……
青春年少未經世事,理解不了宋濂苦讀的深義,甚至還覺得讀書是這世上最無趣、最辛苦的事情。直到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備嘗艱辛后才在痛悔中逐漸明白:讀書是人世間最幸福的,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尤其是當被生活欺負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
我們曾一起看過紀錄片《18歲的流水線》,片中都是不喜歡學習卻被現實打臉的孩子們。本以為讀書無聊,進了流水線才知道打工不僅無聊,還有累、苦、乃至危險。工作環境是灰暗的廠房,12個小時的每天工作,單調、乏味,還不能遲到、曠工,否則會被重罰。還有安全隱患,一不小心就戳傷、燙傷。可為了謀生,就算流血,也要堅持工作,否則請假也會被扣錢。干著最累的活兒,吃著最差的飯菜,日復一日,沒完沒了。他們在回首往事時都說:“那時候小,不懂事,覺得學校讀書限制自己,沒有自由。”“沒學歷只能賣力氣,這種苦,正在讀書的人和還沒出社會的孩子,是體會不到的……”體驗過除了吃體力的苦卻再也沒有退路時,他們才會真正明白:好好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路,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讀書,能墊高你人生高度,讓你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近,給人自由、尊嚴和安全感,也能幫助應對生命中的意外和困難,帶你穿越風雨,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擁有你想擁有的人生。我想,這也就是她的意義所在吧!
當然!讀書挺苦的!尤其是還要把書讀好,更是苦上加苦!要背要記、要理解要運用,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還得要獨自面對身體的不適和同學間的瑣事。但反過來說,又有什么不苦呢?每天沉迷于游戲和手機,睡眠不足和剩下的空虛不苦嗎?
曾有人說過,人生的痛苦分為兩種:一種叫生活的苦,是被動承受,是奔波操勞,是熱嘲冷諷,是隨波逐流被收割;另一種叫成長的苦,是主動改變,是寒窗苦讀,是埋頭奮斗,是自律孤獨被成就。人生必經之路上,如果你不能承受讀書的苦,就必須接受生活的苦,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所有一鳴驚人背后,必然是日日夜夜的勤勉和奮斗。生活里你也看到了,受過高等教育和沒受過高等教育人的區別。那些有著遠見卓識的社會精英和早早輟學的混跡人群,這就是讀書造就出來的差距。
所以,孩子,別再抱怨讀書苦,別覺得日復一日的讀書生活枯燥得讓你難以忍受。因為也只有在你這個年齡先經歷了這段被苦難淬煉過的日子,你才能破繭成蝶。
人能活出精彩的自律,就是能在該努力的時候拼盡全力,該吃苦的時候咬牙堅持!
新學期了,執筆為劍,征戰題海,為人生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