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所能到達的地方,是我們能夠努力的方向,四所鄉村寄校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生命狀態,巴干鄉中心寄校的孩子卻讓我們看到了更加蓬勃的狀態。
在巴干鄉中心寄校,我再一次遇見了低年級的孩子,曾經帶過四年一年級,更喜歡和這些小屁孩打交道。
不過,太讓我們驚喜了,這里的孩子素質太高了,課堂上的回答一套又一套的,完全不會令人相信他們是來自鄉村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叫仁措隆江的孩子,眼睛特別亮,也特別聰明,他告訴我他們身上背的小包是用來裝垃圾的,因為我們破壞環境太厲害了,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要保護環境,他們不僅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做的,每個孩子身上都背著一個這樣的小包(風格各異)。他還告訴我他要好好學習,這樣長大以后他才能報答領養他的媽媽,多么善良的一個孩子。
在藏區領養是一種特別正常的狀態,在松江老師的家里,我們遇到了一個小男孩,他就是松江老師領養的兒子,他們夫妻倆覺得孩子比較可憐,就權當多養了一個兒子(孩子家在遙遠的牧區,父親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母親靠著給別人放牧辛苦拉扯他們姐弟三人),每逢放假,孩子會到這里過暑假。
我們也有幸趕上了巴干小學的兒童節,看著他們拿著自己的飯碗整齊地排著隊等阿姨打飯的時候,才發現他們遠比我們想象中有紀律多了。他們把桃子,梨等各種水果送給我們,還邀請我們一起吃午飯,我們確實也在學校里吃了一頓特別豐盛的午餐。
下午我們和戛松校長一起去了他以前奮斗過的地方——麻秀村中心寄校,那也曾是范范姐全職支教過半年的地方(范范姐是我進格桑花的領路人)。當孩子們聽說老校長回來就,都放棄了正在表演的節目,飛奔著沖向校門口,都要和校長擁抱,貼臉,周圍的家長也都趕來看看原來的校長,可見這是一位多么受歡迎的校長。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戛松校長是2017年馬云教育基金會的獲得者之一,但是他把得到的10萬元的獎金全都拿了出來,用來給孩子建了一個浴室,大大改善了孩子們的生活條件。雖然戛松校長離開了麻秀,但是每年的兒童節都會去看看那里的師生,他一直牽掛著那里的孩子。戛松校長也把他對工作的熱情帶到了巴干鄉寄校,學校在他的管理下變得特別好,孩子們也特別好。
曲麻萊的最后兩天,我們不用早起顛簸趕往遙遠的鄉下了,完成了縣城里的學校的護花巡講。孤兒學校的孩子雖然身世特殊,但是他們依然努力地向陽生長,完全不會因為自己特別的身世而影響他們的笑臉,民族中學的女孩子們聽著我講的特別的故事,也在心底記下了女孩子要獨立,要保護自己,真的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藏區的女孩子們能活得越來越好,能擁有自己真正的人生。
在高原上,連續上四節課對我們都是不小的挑戰,但沒有人抱怨,都在努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務。60多歲的盧院長把國家獎勵給他的100萬全部捐給了格桑花,用于護花項目,他每年也親自參與護花課程的巡講,只是單純地希望孩子們能擁有更加健康幸福的人生,肖云姐姐,跟青海有著解不開的緣分,7年的時間,去了20多次青海,捐助了很多孩子,護花項目的負責人,不知道付出了多少金錢和精力,她也是單純地希望孩子們能更好,看著她對孩子們的溫暖臉龐,就知道她身上的力量有多強。
雖然我們都是幾個弱女子,但因為格桑花,讓我們相遇在玉樹,也因為共同的信念,讓我們不帶私心地往前走,希望下一次,我們還能去往那美麗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