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姆:
村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耳集《葉的震顫》、《阿金》等。
《面紗》大致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美麗而又虛榮的凱蒂跟隨身為香港政府細菌學家的丈夫瓦爾特來到香港。
然而她并不愛她的丈夫,但是她卻渴望愛情,隨后瘋狂地愛上了表面風流倜儻的助理,布政司查理·唐森,在兩人的的偷情到最后還是被瓦爾特發現了,他非常的生氣也非常的冷靜,他讓凱蒂去找唐生,給她兩個選擇,一個是唐生離婚,和他們離婚一起。另一個就是凱蒂跟他一起去一個瘟疫之城。
偷情敗露之后,凱蒂才發現她高大英俊的情人,只不過是個自私而又虛榮的小人而已。
在絕望中,她又跟丈夫深入霍亂肆虐的疫區行醫,在覺醒的良知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學習了如何去愛··
在凱蒂逐漸探尋自我價值的時候,逐漸發現瓦爾特的優點,在她瞧不起的丈夫,卻成了修女眼里的圣手,她開始尊敬他了。
但是凱蒂自始至終都沒有愛上瓦爾特,想要和他成為朋友,卻遭到丈夫冷漠的拒絕。
后來凱蒂懷孕了,孩子并不是瓦爾特的。
不過瓦爾特最終也死了,男主在臨死前面對著女主聲淚俱下的道歉,留下一句“死的卻是狗”。
他把自己放到一個如此卑微的地方,去愛著凱蒂,想必也是恨著凱蒂吧?
這種愛情好像把瓦爾特的形象烘托得偉大而崇高,可是讓他對自己心生了厭棄。
凱蒂曾經問瓦爾特,“你為什么鄙視自己?”
他回答,“因為我愛你。”
愛她甚至令瓦爾特羞恥,這種愛也讓他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他越表現得禮貌與克制,覺得自己清高,又把自己區別于他所不齒的凱蒂。
不就是看臉嗎?干嘛還以愛之名把自己說的那么崇高又深情?這得是多么的虛偽和做作啊?
而故事的最后,最后凱蒂帶著孩子獨自生活。
《面紗》是毛姆創作的一部女性精神覺醒經典之作,同時也是其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
當初因為這段話而讀了《面紗》,這是書中他看到凱蒂和唐生的偷情對凱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
然而我愛你,
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力庸俗,
然而我愛你,
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面紗》的瓦爾特把張愛玲的那句話:
“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表現的淋漓盡致!
你看嘛,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可以容忍你的一切不美好!
有時候覺得瓦爾特并不可憐,卻替凱蒂覺得有點委屈,甚至有點不公平。
就比如:我就是這樣一個天生放蕩不羈愛自由,愛漂亮,喜歡社交,不喜歡讀書,輕佻淺薄的人,可是你愛上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我呢,可是你為什么又要來指責我呢?
就像是我就是想要這個東西,你卻給我另一種東西,然后跑過來跟我說:你看,我依舊是多么的愛你。盡管你要的東西我不喜歡,我也沒有!
這難道不是一種自以為是呢?為什么要用你的道德標準去衡量我的道德標準呢?
正如書名所示,每個人都戴著面紗,
“那描畫的面紗,蕓蕓眾生稱之為生活。”以面紗為主題的故事,社會環境仿佛蒙著一層面紗,讓人看不清它的真實面目。
男主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戴上討好的面具,去博取所愛之人的芳心,
表面衣冠楚楚,骨子里卑劣齷齪的男配,卻是一個一心只為自己的利益的自私鬼。
書中的每個人都帶著面紗,甚至每一物體都蒙著面紗,高立深鎖的修道院,神秘莫測的寺廟,浮躁的名利場等,皆是面紗,都是假面罷了。
女主角凱蒂在目睹了生活的殘酷與人性的陰暗與光輝之后,這才剝離了臉上的面紗,看清了生活面紗背后的真容,最后才真正得到了救贖。
毛姆以冷靜客觀的口吻講述著故事,以悲天憫人的情感關照,對道德沖突的敏感解析,對人性的尖銳反諷,把人性細細解剖出來,赤裸裸給讀者呈現了出來。
對人類欲望、恐懼和悔恨等內在世界進行準確構建,同時也是給讀者一場盛大的心靈洗禮。
這本書也被翻拍為電影,并且大受好評喲。電影里凱蒂最后還是在瓦爾特死去的時候愛上了他。
在這里,我感覺還是迎合了觀眾的喜好,我不太喜歡耶!
以至于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毛姆在小說里,他想表達的是女性在那個時代下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不是你愛我,我不愛你,我愛他的關系。
愛情恐怕是最難勉強的了,然而最難琢磨不透的也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