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煩惱與痛苦是無窮無盡的,希望之光不過是虛構的幻像。所以古希臘人在無窮無盡的生活中掙扎出的悲劇是曠世珍寶,那是我們的祖先們對于生活的無限感嘆。他們說,這世界上頂好的事你永遠無法擁有,因為那是不要存在,是虛無,不過你可以有第二好的事,就是立即去死。這是怎樣一種世界觀?古希臘人將對生活的絕望表現得徹底,但他們并沒有真的就集體走向毀滅,而是把對于生存的全部熱情轉向對審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熱愛。
2.
仔細回想,在古希臘神話中,奧利匹斯眾神熠熠生輝的形象,并非是完美無缺的。他們也貪婪、陰暗、狡詐,但同時也擁有智慧、美好與光明。那些神明正是人的化身。在古希臘人的口中和筆下,刻畫的并非是什么遙不可及的幻象,而是切切實實的自身,是人類,但又不僅僅只是人類本身而已。那是人類的升華,是更加光輝的鏡像。是由人類自己創造來指引著自身的希望之光。畢竟在強大的自然和不可抗的命運面前,人類實在是過于渺小,或者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話來說 是悲哀。那種渴望認知、渴望掌控,但又實在無能為力的感覺,在一次次的對抗和矛盾中漸漸堆積。但人類還要走下去,必然要尋找出路,悲劇,應運而生,那是誕生在古希臘這個民族,在絕望盡頭的希望之光,亦是 對于全人類的救贖。
3.
無論你是否承認,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無序的,無意義的。所有的規則與意義都是人類賦予的??偟膩碚f,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認識過世界,而是在定義世界。就物種的局限性而言,我們對于客觀環境的認知從來就不可能客觀,那不過是我們的大腦給出的不同的定義罷了。所以這個世界對于我們而言就只不過是“我生活的世界”這樣而已。我們主觀的認知,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下,形成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全部認識。而站在自然的角度,你的全部——個體,對于它是沒有意義的。個體的誕生與消亡對于它而言就如同人體的細胞代謝一般正常。更不用提個體的感受與認知了,自然并不關心這些,自然關注的只有族群。那才是足以對其造成影響的存在。但即便是一個物種的消失,也是如同折斷了其手足,會造成影響,亦不致命。
4.
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無法只活在當下,因為我們擁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發達的抽象思維,所以我們還同時活在過去和未來。我們不僅要滿足生存所需的溫飽,我們還擁有精神生活。這一切雖然在今天看來再正常不過,但是,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古人比我們更佳直觀地面對原始的蠻荒以及自然的殘酷。因為恐懼,所以一代又一代人不遺余力地去搭建高高的壁壘,將人與自然隔絕開,以力圖更好的保護自己。而現代人已在這壁壘中生活的太久,我們顯然忘記了,我們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環,甚至都快忘記,我們不僅是自己還是人類種族中的一員。當我們享受著物質生活的充足的同時,我們早已忘記了,我們的先輩曾那么努力地掙扎過,才把我們從自然的漩渦中微微扯出,放到一個相對安穩的位置上。更別提,當我們面對那些藝術作品時,心中的猶疑與不解。那些傳說,那些雕塑,那些畫作,還有戲劇,讓我們穿越時空獲得精神上的享樂,已屬不易,而那種原發性的沖動與被救贖被指引的渴望更是離我們有著相當的距離了。
5.
尼采通過《悲劇的誕生》帶給了我另一種視角,重新去認識,不僅是古希臘悲劇,而是所有的藝術!所有的。所有的藝術形式,以及,所有的藝術家。藝術不僅是表達,更是人類對于與這個世界交流和溝通的迫切需求,以及對于救贖自身的熱切渴望。古希臘人受限于當時的生產力和對自然認知的狹隘及局限,所以深陷生活的泥潭,哦不,應該是生存,生存的泥潭。生存不易,使得敏感的古希臘人,基于自身的感知力去表現,去創造。這是一切藝術的來源,它比我們想的更為無奈,卻也更加直接。
即使行至今日,人類生活的本質依舊不曾改變,也許我們更少地受限于生存的考驗,卻更多地受制于生活的壓力。也許我們通過努力,使得我們的物質生活更加豐饒,可是我們不可避免地在精神上走向了貧瘠的荒原,并且越走越遠。正如同尼采所說,我們不再創造,而是執著于模仿。再沒有一個時代如同現在一樣,我們對于藝術談論得如此之多,卻尊重得如此之少……
在內容上,“日神”與“酒神”,這兩個概念顯然是整本書的核心意象,無法回避。翻譯向來如此,但閱讀起來讀者輕而易舉地就會發現,這里的日神指的是阿波羅,而非赫利俄斯。所以“日神只是慣用的說法,它在此也并不代表太陽,而是美,是藝術的形式與外觀。而“酒神”——狄俄尼索斯,這個在希臘神話中容易被后世回避的神,則代表本能,不加修飾與約束的人類最原始、最野性、最直接的本能。這也是一切藝術的原動力,是源泉、是內核,是除去外觀的一切和全部!尼采全面地肯定了酒神的存在及合理性,它與日神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無法回避自己身體里的本能,然后去奢談藝術,這是不合理且可笑的。尼采的誠懇,是對于自身而言的。而身為一個人,他的坦然,也著實令我感到汗顏……
在文章的最后,我還是要說一說整本書的結構和節奏,以及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以結束這篇零散的閱讀筆記。雖然是閱讀大師的作品,但尼采卻并沒有使我感受到距離,就如同一個有趣的朋友,不得不說他的文章很有力量,熱情洋溢,使人很容易產生興趣,并有強烈的意愿與之交談。只不過在閱讀初始我對于古希臘悲劇的知識了解有限,所以花費了不少時間去查閱資料,使得閱讀體驗受到阻礙,閱讀節奏比較混亂,但在三分之一處,就基本進入了狀況,一旦進入狀況之后,對于書中的內容接受起來就相當容易了。所以不得不說,就這本書而言,我認為它并不是一本深奧詰屈的學術之作,尼采表現出了充分的交流欲望,使得讀者可以獲得較愉快的閱讀體驗,受益良多。
但在闡述關于悲劇精神和德國的關聯之時我很明顯的感受到節奏變得奇怪,而且作者似乎也無法十分清晰地將自己的觀點,傳達給我。我一開始覺得可能是我受限于自己狹隘的認知所以難以理解。但是,作者在后記之中,也提到了關于這點(這一點給我的印象很深,這個會在之后單獨來記錄描述一下)。他說自己在寫作中過于將自己局限于前輩康德及叔本華的哲學公式中,妄圖用現成的公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結果反而造成了敘述不清的混亂。當然,在成長后,對于自己年輕時的作品肯定會有諸多不滿,因為尼采還表達了很多,他覺得這部作品及其不成熟,甚至說自己寫得很爛(額……心好累……感覺受到了一千點的傷害?。?。當然我覺得這毫無疑問是一部天才之作,畢竟寫作這部作品時他才只有26歲。而這本書對于我而言也是作為了解尼采的美學與哲學的超級入門書。
悲劇的誕生 這個名字可能會令人產生誤解,就如同書本華的悲觀主義一樣。但它不過只是很單純地講述了古希臘悲劇的藝術之路。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樂觀之書,希望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