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的第七位皇帝,也是北魏的一位少年皇帝,兩歲的時候被冊立為皇太子,由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在二十三歲的時候才開始親征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在他還沒有走上親征的道路時,祖母馮太后對他非常嚴格,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而且還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干,這些都為后來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孝文帝的改革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涵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
孝文帝的改革在政治方面最主要的成就就是遷都洛陽,為了方便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他怕大臣們反對所以假借南伐之名。有一次上朝的時候拓跋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的,遭到了任城王拓跋澄的強烈反對,二人在朝堂上吵的不可開交,下朝之后,拓跋宏特意把拓跋澄留下來,告訴他我剛才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不是個用武之地,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想要改革必須進行遷都,這回我說南伐其實就是一個借口,我就是想要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百官遷都中原,你覺得如何?拓跋澄聽了之后當下就同意了孝文帝的主張。就這樣孝文帝開始實際了自己的計劃,在公元493年率領大軍南下到洛陽,正好遇到秋雨,足足下了一個多月,根本無法行軍,這時候孝文帝正好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被人笑話,如果不能夠繼續南下的話,不如我們就把都城遷到洛陽,各位覺得怎么樣?”孝文帝看到大臣們猶豫不決,就直接說同意的在左邊。不同意的在右邊,有一位大臣站出來說只要陛下不繼續南伐我們愿意遷都洛陽。于是孝文帝成功的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實施,也加強了少數民族對漢族文明的學習,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在經濟方面孝文帝改革土地制度,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創立三長制,以三長制取代了宗主督護制,采用鄰,里,黨的鄉官組織,抑制了地方豪強,同時還改革了租制。在文化方面孝文帝將語言改變,規定不再說鮮卑復合語,而是必須說單音節的漢族,同時下令把鮮卑族的姓氏改成漢族的姓氏,將拓跋皇族的姓氏改為元姓。孝文帝在遷都洛陽后,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祀。讓人們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孝文帝所推行的這些漢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使得政權封建化在不斷加強,極大地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同時也讓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對北魏社會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樣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一度因孝文帝改革而強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年僅30余年便迅速的分崩離析,走向了滅亡,對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我想有可能是孝文帝改革所學習到的漢族文化是一些迂腐,消極的,同時所進行的改革丟掉了少數民族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尚武精神,這極大地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最終走向的只能是滅亡。
縱觀北魏的皇帝,大多數是年少即位,而英年早逝,北魏能夠活到超過四十歲的皇帝很少。孝文帝拓跋宏也是一樣,年僅三十二歲就去世了,也許是孝文帝是一位勤于政治,對國事過于操勞而導致染病去世的吧。不管北魏王朝最后的結果如何,但孝文帝作為北魏的一位皇帝他盡到了一位皇帝應盡的責任,就從這也是值得后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