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我的家庭成長計劃中的一大計,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長期投資。自打孩子出生至今,我秉承著親密育兒的理念實踐了四年,其中光是母乳時間就長達三年半,做一個母乳媽媽,最大優(yōu)勢就是對孩子的身心需求有極靈敏的感知,好像隨時準備為孩子擋風遮雨,披荊斬棘。這種全身心的投入隨著孩子的成長,應該變化,要逐步與孩子適度的分離。是時候反思自己育兒過程中走過的錯路了。
一個母乳媽媽應該具備最重要的反思能力:覺知。因為陪伴孩子既要身在其中,又要隨著孩子的成長及時反思改進。
那我這四年多來走過的錯路是什么呢,細想起來,最大問題還是沒有做到適度的分離。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產(chǎn)生:
關鍵還是要回到認識自我的問題上。這是我自小成長以來最大的一個問題,找不到自我,摸不清方向。這個問題對一個人的人生非常重要,否則做任何事情時候都容易找搞不清方向,迷失自我。
基于自我迷失這個根源,進一步的問題,我把自己成長中的缺失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帶著這個內心的缺失,在哺乳期間完全放棄了自我,也可以說是將自己的需求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錯誤的認為滿足了他也就滿足了我。比如說,如果沒有辦法盡量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就好像我的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滿足一樣,讓我感到痛苦不堪。于是,實際上我是在為了滿足自己,在我眼中只是三歲以前的我,而不是真正的他。
曾經(jīng)對一句話非常感慨:對孩子的愛,“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這個問題思考到了今天才清晰。雖然自詡是一個哺乳的媽媽,但是由于投射需求而激發(fā)的投入行為可不是真正的母愛,不是偉大的無私奉獻,而是一種迷失狀態(tài)下的碌碌無為。
這種狀態(tài)勢必延伸出另一個問題,眼中只有自己而無視孩子的存在,也就是剝奪了他大部分體驗的權利。投射需求的行為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強加自己的觀點,無論孩子愿不愿意,都要對他實現(xiàn)完全的掌控。但是,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體驗無論是從正面的,負面的,從身體上的,情緒上的,都是讓他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外在世界的渠道,外在世界的真實反饋才是孩子構建內心認知的基礎。
怎么解決我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區(qū)分“如我所愿”和“如他所是”,我應該在面對自己和孩子之間立一個清晰的分界線:
在時間上,計劃好哪些時間用來做自己的事,哪些時間要陪伴孩子完全交給孩子去支配,照顧到雙方,兩頭都不能耽誤;
在需求上,要做區(qū)分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哪些是孩子的,如果是自己的需求就盡快滿足,避免把它強加在孩子身上。是孩子的需求就適當?shù)臐M足。
常有些司空見慣的小事值得我們反思,媽媽對孩子的哪些行為到底是在滿足自己?比如:由于自己想要購買的欲望或者因打折貪便宜,為孩子買了許多用不上的衣物;在向孩子說教時內心只要帶著“都是為了你好”的念頭的觀點,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害怕失控的感覺而實施的控制;我常常也會買一些我認為好玩的玩具,其實孩子并不喜歡,錢花了,讓他開心的目的并沒達到,等等。
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個方向,家長還可以多為孩子營造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多和同齡的孩子玩耍,帶著孩子走訪朋友,出去旅游,在非功利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參加一些運動,藝術方面的興趣班。這樣可以在空間,時間上,為孩子打造感受真實世界的物理空間。
應該說這頭四年我不僅養(yǎng)育了孩子,在面對這個小嬰兒的同時,也自己養(yǎng)育了自己。現(xiàn)在我才感到做好了心理準備與兒子開始分離了。一個身體健康的嬰兒,從媽媽肚子里出來就是分離的開始,那么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媽媽來說,內心的分離也應該是從孩子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那一刻就開始醞釀了。這場分離我來的有點晚了,但好在我反思的不晚。先學會分離,才懂得尊重孩子。
真正的家教是:
在制定規(guī)則的前提下釋放天性
在愛和自由氛圍里制定規(guī)則
家長自己真正幸福才能營造愛和自由的氛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