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都曾吼叫過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個父母都知道吼叫能造成多大危害。
父母的吼叫主要是想表達自己的憤怒,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敢不聽話,就會有嚴重的后果。相反地,如果你用另一種語氣和孩子溝通,用書里的話來說,就是“慎重堅定地說話”,這是讓孩子聽話的重要法寶。
要知道,其實大多數時候,吼叫不能解決問題。不過我們也不能完全拒絕吼叫,因為在特殊情況下,吼叫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危險、有可能導致孩子受到傷害的情況下。
那吼叫對孩子有什么危害呢?
大多數專業人士都認為,吼叫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積極感受,會讓他們覺得所有東西都很負面,也會影響他們和父母、他們和其他人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比如更習慣用激烈的沖突來解決問題。這些孩子也很難學習到積極的社交方式,比如和他人合作和同理心。另一份研究也表明,家庭中積累的憤怒情緒,對孩子整個青春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短期的殺傷力,而且也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總而言之,你別看吼叫既不是打也不是罵,其實它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既然吼叫有如此嚴重的負面影響,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吼叫,做到不吼不叫呢?
了解吼叫的原因是做到不吼不叫的第一步。
那些每次引起吼叫的原因統稱為“觸發器”。
吼叫的觸發器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外部觸發器和內部觸發器。
外部觸發器說的是那些來自你自身之外的,能引起你吼叫的暗示或者指令。比如孩子不聽話,一直打打鬧鬧,或者是弄出太多噪音、任性發脾氣等等,還有可能是和孩子無關的原因,比如夫妻矛盾、公司瑣事等等。
而內部觸發器說的是,自己內心不斷升級的負面想法和情緒,比如你感覺到的焦慮、害怕、失望或者生氣的感覺。
一個外部觸發器可能會成為你憤怒吼叫的導火索,但是之后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內部觸發器在為怒火提供燃料。
除了每次引起吼叫的觸發器以外,還有幾個可能引起吼叫的更深層原因。
比如孤立無援、睡眠不足、沒有自己的時間,還有較差的健康狀況等等。這些都會讓家長們變得特別煩躁,孩子們也就更容易成為出氣筒。
所以家長們也應該照顧好自己的生活,這是照顧好孩子的前提條件。
除了生活問題外,吼叫可能也有歷史背景。
比如吼叫可能就是有些家庭的傳統,爺爺吼爸爸,爸爸吼兒子。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通過觀察父母來認識這個世界。如果父母經常吼叫,那你很可能會自然地朝你自己的孩子發脾氣。
最后,還有一種吼叫的原因,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間氣質的問題。
在經典育兒書籍《你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中,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氣質是一個人的做事風格。它不是指你做了什么事,也不是指做事的動機,而是指做事的方式。
家長和孩子的不同氣質,會一直影響著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了解完吼叫的原因,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別人用五十多年育兒經驗總結出的,讓自己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則,管教孩子的 4C 法則,以及應對其他人吼叫孩子的策略。
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則
第一步 Ask ,也就是自問。要問問自己感覺如何,負面想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改變這些負面的想法和情緒。
第二步 Breath? ,也就是呼吸。在問自己那些問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從腹部開始,有意識地做3到5次緩慢輕松的呼吸,同時感知自己的身體,想象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
第三步 Calm yourself? ,也就是平靜自我。用呼吸來平靜自己的內心,用積極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極負面的想法,讓自己變得平靜后再和孩子溝通。
第四步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也就是確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反思一下對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是一個擁抱還是鼓勵,再想想他的行為能告訴自己什么。
第五步 Empathize ,也就是同理心。這要求父母換位思考,去盡量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這個法則用 ABCDE 來排序,是為了方便記憶,但父母們也不用每次都嚴格按照這個順序來做。不用期望一次就能記住所有步驟,但只要開始嘗試,在練習的過程中,后面的環節就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出來。
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則能幫你后退一步,頭腦清楚地看待問題,但其實ABCDE 法則更像是一種臨時的行為規范。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規范他們的行為,從根本上減少他們因為行為不當而讓你發怒的可能,家長還需要做得更多,比如可以學習管教孩子的4C法則。
管教孩子的4C法則
這里的 4C 指的是4個以尊重為基礎的要素,分別是 Communication 溝通,Choices 選擇, Consequences 結果,和 Connection 連接。
4C里面的第一個, Communication 溝通。說的是家長需要和孩子有足夠的溝通,讓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的描述要盡量清楚具體。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聽話”這個要求更具體,孩子更容易明白到底該怎么做。
4C的第二個, Choices 選擇。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那他就沒有理由去跺腳和哭鬧,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提供選擇,能減少吼叫和爭執。比如,孩子本來不愿意好好吃飯,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今天晚上想吃面條還是米飯,那孩子很有可能就會給出一個答案,因為他會感覺自己有了選擇的權力,這樣總比他拒絕吃飯好得多。
4C的第三個, Consequences 結果。說的是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錯了事情,會有什么后果。孩子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家庭的規則才能建立起來。如果不用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那孩子干嘛還要那么聽話?
4C的最后一個,Connection 連接。這說的是家長必須要和孩子保持連接。不管工作有多忙,父母們都必須固定抽出一對一的時間,專門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被重視,相信自己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那他就更愿意好好聽話,做個乖孩子。
做到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則和管教的4C法則,家長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和孩子的行為。
當家長能平靜地面對孩子的錯誤,而且孩子能很好地遵守行為規則,那家長自然就沒有了吼叫的理由。但是最后還是需要注意一個事兒,那就是家長們有責任,保證孩子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吼叫。
如果家長發現,照顧孩子的其他家人有吼叫的行為,家長就應該和這些人坦誠地交流,告訴他們吼叫的危害。不過要記住,在說這些事兒的時候,不要去責怪對方,因為大家可能都很愛孩子,只是方法理念不太一樣而已。
如果家長一時沒控制住,還是沖孩子叫了,那該怎么辦呢?
書里也提出了補救的方法,那就是真誠的道歉。
道歉需要力量和誠實,所以孩子一般會因為道歉而更加珍視和尊重家長,而且家長是孩子的榜樣,當家長說道歉時,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如何道歉。
那應該怎么道歉呢?
真誠道歉的方法:即帶著后悔的心情,勇敢承擔后果,給孩子提出合適的補救措施。
請記住,孩子不是敵人,他們需要關注、安撫、規范、引導和溫柔的撫摸。如果孩子感覺到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而且愿意為他著想,他就更容易配合父母的要求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