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學派比較流行的有四大流派,分別是精神分析學派,行為療法學派,人本主義學派和認知能力學派。這四種學派的方式和風格迥異,但卻被廣泛使用,原因在于每個患者的起因及病因程度的巨大差異。
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采用人本主義療法,因為人本主義提倡循循漸進、通過共情疏導讓患者自己逐步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逐步自我改善,這種方法對于治療師來說也是最輕松的,患者和醫生都感覺比較輕松舒適。
而對于癥狀很嚴重的,比如出現幻覺或成癮吸毒,需要強制性干擾阻斷,就需要配以精神分析療法和行為阻斷療法,首先讓患者不抵制接受治療,從根本上去找出那個因,比如弗洛伊德的一位得了臆癥的女性患者,就為她分析并回顧她小時候的遭遇,幫她認識病灶,讓她由開始的敵對狀態轉變過來,慢慢接受治療。而對于一些上癮者則可以采取行為干預療法,比如跑步一萬米,則患者會因為轉移注意力關注對象的改變而緩解癥狀,比如一位患者有一個很“大”的牙縫,她因此而非常自卑,或者是因為其他誘因導致她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她的大牙縫上,嚴重抑郁并有自殺的意愿,一位心理醫生就跟她說:我同情你的想法,但在你死之前你做一件自己一直不敢做的事,比如你可以含滿滿一口水,然后把這些水從你的牙縫中呲出來。結果這位患者回家就用這個方法呲水,并在一個公共場合用用這個方法呲了一個欺騙她感情的男士,后來這位患者不再糾結于她的大牙縫并恢復正常生活。再比如吸毒者被關押隔斷并配以藥物和勞動干預,可以有效的病情加重。
那么最后的一種流派是認知療法,這種適合覺悟性和認知水平較高的患者,通過與患者多次溝通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或改善患者的認知局限,使患者認識到其實換一個角度想問題,問題就變得不是問題或者反而是一個好問題!比如生活或工作中發生的小煩惱小沖突,那么其實是沖突或煩惱都很正常,試想如果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沒有任何沖突和所引起的煩惱,那人就不會去思考、去想著改變,那就會少很多創新以及生活的動力,大部人可能不想也不動,那和其他物種就沒有區別了,因為缺乏了智慧的頭腦,而智慧要通過勞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