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閱讀5年后的你,會變成什么模樣
5年后的今天,當別人提到你的時候,你認為最有可能給你貼上什么樣的能力標簽?
“執行力”一直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個詞,那么,強大的執行力是由什么決定的?
是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又包括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習慣管理、思維管理等。
?第一節 目標管理:不合理的目標達成計劃,是最大的失敗根源
達不成目標,不是你的能力問題 “敢比能更重要,敢想才有去拼搏的可能”
但有3個前提條件,第一就是需要給予你的理想足夠的時間。第二是需要你一直做下去。第三是需要目標拆分的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達成這千里的目標,我們需要知道,從哪條路走,每天走多少步,可以用什么樣的工具,大概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等。
你制訂的計劃越詳細,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標管理拆分的關鍵,是找到目標的本質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的本質的人,自然有不一樣的命運。”
所以,能否達成目標,在于你是否能把目標拆分到不用思考就能完成的地步。
?目標達成的關鍵有3點:第一點:明確一個目標,可以遠大,但不可以空想。第二點:找到目標背后的本質,在要害上下功夫,事半功倍。第三點:盡可能地把一件事情劃分到最細小的步驟,細到不用動腦子就能完成。
?在《知識大遷移》這本書里,科學家們研究證實,擁有健康常識的人群,身體健康程度要遠遠超過沒有健康飲食知識的人。
?2種目標管理策略
第一種:能力激勵。第一種目標管理策略的本質是,把大目標拆分到你的能力圈內。
?第二種:自我激勵。在你做消滅格子游戲的時候,每消滅掉一個格子,一定要給自己一個獎勵,這種獎勵會讓你的大腦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它會讓你興奮、滿足、幸福。我們能夠長期持續做一件事情的關鍵點是什么?就是反饋
第二節 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買賣
時間管理的核心,是具體事情而非自己或時間本身
比如,村上春樹的時間規劃是早上4點起床,目標是寫1個章節。
而寫到10點結束,卻并非是村上春樹從開始就規定好的,4點是一個固定值,但10點不是,為什么?
因為在開始的時候,村上春樹不知道寫作1個章節具體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他也不知道幾點結束,但這件事情必須今天完成,所以,花多少時間是次要的,做完這件事情才是主要的。
況且,做一件事情,生疏的時候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熟悉的時候需要花費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所以,時間管理本質上是一件事情的流程管理,流程越是詳細,時間管理越是精準。
但這個過程不是一次就能夠做到精確的,需要你通過具體的事情一遍遍地去實踐和迭代,最后你才能把握一件事情具體花費的時間。
如何讓自己比別人多出雙倍的學習時間
時間管理其實是一種買賣、一種交換。
用低價值的時間來換取高價值的時間,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夠在擅長的領域中、在固定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情,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
時間管理策略:評估、投資和預算
?第三節 習慣管理:目標達成與否,是由你的習慣決定的
?把優秀養成一種習慣
稻盛和夫先生除了一直做的習慣,還有6個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習慣。
這6個習慣是什么呢?
第一個: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第二個:保持謙虛的心,不驕傲;
第三個:每天反省復盤,自我迭代;
?第四個:對萬物持感恩敬畏之心,活著就要說謝謝;
?第五個:持續做善事,做利他的事情;
第六個:不要因為錯誤而內疚自責,徒增煩惱。
阻礙習慣管理的3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堅持 就比如閱讀,如果閱讀不能成為你的一種生活方式,那么很有可能出現偶爾一次沒有閱讀之后,就會出現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你就慢慢放棄閱讀了。所以,你會發現需要堅持才去做的事情,一定不會長久。
第二個誤區:輕信了大腦的樂觀幻想,高估自己的毅力 因為你樂觀幻想了自己的毅力,其實你的毅力遠遠沒有你想象中的那樣強大,即便你能靠毅力堅持做一件事情,也絕對不是養成習慣的最好方法。堅持代表什么?代表你咬著牙去做,代表痛苦,而人性本就恐懼痛苦,喜歡享樂。做一件事情,只有把它變成你的興趣愛好,做得讓大腦感覺到開心,才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方法。
?第三個誤區:不做任何了解和學習,立即執行 那么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應該如何衡量自己是否應該去做呢?首先,我們要對這件事情的結果的形成原理進行分析;其次,把分析的結果做成一個詳細的執行流程,預估投入的時間、精力、物力等;最后,根據自己以往做事的事實數據,來衡量自己是否具備完成這件事情的條件,客觀地評估做好這件事情需要付出的代價。
三大習慣養成策略之一:
每次只培養一個習慣 推薦富蘭克林的“習慣養成格子大法”,就是你把習慣養成計劃畫成若干個格子,每天一個格子,如果成功了這個格子就保留空白,不去畫任何東西,如果沒成功就畫一個叉,直到你發現所有格子里沒有一個叉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培養下一個習慣了。
三大習慣養成策略之二:定小目標,超預期完成 為什么在《微習慣》里面,作者給自己制訂的健身計劃是從1個俯臥撐開始呢?因為目標小到不可能完不成的時候,你一定會超預期完成,一旦超預期了,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從而給你開心和有成就感的信號,這種信號持續一段時間后,興趣慢慢就養成了,興趣養成之后,就慢慢會變成你的生活習慣。
三大習慣養成策略之三:發現抵觸情緒,則降低執行難度
所有的成長其實都是反人性的,但我們可以把這種抵觸情緒降到最低,一旦你發現自己有抵觸情緒的時候,就對讓你產生抵觸情緒的事情進行執行力分解,降低執行難度,降低到什么程度呢?一直降低到你沒有抵觸情緒時,再接著去做。
讓你越來越優秀的捷徑
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制訂一個閱讀習慣養成計劃,因為方法和道理都知道后,如果你不執行,那么這本書對你來說其實沒有任何價值,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做起來。
?不要擔心開始的時候做得不好,做得好不好在開始的時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夠持續做下去,結果就只能是越做越好,你便會越來越優秀。
?第四節 思維管理:人生向左走向右走,取決于你的思維能力
左右你人生發展的,是你的思維方式
《思辨與立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主要是讓更多人了解一個人的思維到底是被什么左右的,從而幫助大家避免思維的遮蔽性,用更加客觀的思維方式去對待每一件事,迎接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如何通過對思維的剖析來幫助我們開拓思維,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的。
?思維的4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思維一共有4個層次,在我們提升思維能力后,你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思維在哪一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無層次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中,一般人處于無思考的從眾狀態。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很少主動思考。
?第二個層次:低層次思維模式。主要以直覺和別人的行為作為思考標準,并把自我利益最大化作為決策標準,這種思維模式一般是在自我蒙蔽的狀態下形成的。處于這種模式中的人一般會有什么樣的狀態呢?大部分人會把自己的經驗和信念當作事實真相。比如,“盲人摸象”就是一個典型的低層次思維模式,因為眼睛的局限,所以無法把自己的思維從局限中脫離出來,無法客觀思考事物的真相。
第三個層次:中層次思維模式。這種模式中的人有一個特征,就是他具備雙重標準人格。什么意思呢?就是當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達到中層次的時候,他會意識到思維的重要性,思維能力也較強,極善于辨別事物對于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作用。在要求自己的時候,一般會覺得自己是特殊體,對自己比較包容;但在要求別人的時候,一般比較苛刻。
第四個層次:高層次思維模式。在高層次思維模式中的人群,習慣于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甚至以上帝視角來客觀地判斷事物,你會覺得他非常公平。當你跟這種思維模式的人相處的時候,你會感覺非常舒服,這部分人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人。因為處于高層次思維模式的人,不以自身和立場為思考前提,一般還會換位思考,有著謙虛正直、誠信堅毅的品性。
以上的思維層次,你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在哪個思維層次。
了解自己在哪個思維層次之后,我們再聊一下如何管理我們的思維。
形成思維的8個要素
?第一要素:目的。目的是形成思維的第一要素。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帶著目的的,無論是外顯的目的,還是心底潛意識的目的。目的就是推動我們思維的主要原動力。
第二要素:信息來源。信息來源是我們在做所有決策時的重要依據,無論是在什么樣的思維模式中,一定有一種信息是觸動你行為的開關。
?第三要素:問題根源。目的和信息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問題,行為的本質也是解決問題,所以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思維要素里面的關鍵需求。
?第四要素:認知概念。解決問題的方式折射出了一個人的認知底線,而認知又是由各種概念形成的,所以左右思維方向的,大多是一個人掌握的概念。
第五要素:現有觀點。思考的方式大部分會以個人的觀點為立場,所以,在思維邏輯當中,如果能夠跳出個人觀點,以客觀的立場來觀察他人的觀點,思維方式就會逐漸接近批判性思維模式。
?第六要素:邏輯推斷。邏輯推斷是思維過程的主要工具,就像汽車需要加油才能跑一樣,如果一個人失去了邏輯推斷能力,那么他的思考一定不會很深入。
?第七要素:假設結果。假設結果指的是引導思維方向的動力,就像我們做一件事,我們一定是預先假設好最終的結果,才選擇去做這件事情的,如果沒有假設結果,我們就不會有行動。
第八要素:賦予意涵。賦予意涵是指思維賦予行為的所有意義和價值。只有我們認為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才會被思維推動,最后成為行為。
?以上形成思維的8個要素,就是思維運作的原理,它們對于我們做思維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做思維管理。
思維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我們先來說一下思維管理的策略:
開啟元認知,覺察思維運作的全過程。什么是元認知模式呢? 元認知模式指的是能思考自我思考的過程。比如,你在減肥,忽然想吃甜品,這時候你的思維就開始運作了,很可能思維開始一步步說服你:偶爾吃一次沒關系的,吃一點兒沒關系的,明天補救一下就行了……如果一個人沒有開啟元認知模式,很可能思維就被食欲帶跑了。
反之,如果在元認知思維模式中,你就會知道自己思考的運作過程,這時候你就會運用形成思維的8個要素:你的目標是什么?你安慰自己的那些理由是否真實可靠?假設這么做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以往這么做的數據是什么?
……在元認知狀態,你就可以感受到這8個要素在運作,它們能夠主導正確的方向,用客觀數據來引導思維,而不是讓你的欲望引導思維。 這就是元認知的作用。
它能夠幫助你清楚地看到自己思考的過程,知道自己在思考,并且能夠覺察到思考邏輯推斷的全過程。
但開啟元認知是需要練習的,開啟元認知最好的方法是冥想。
冥想,我們在這里就不介紹了。當你能夠冥想半小時以上的時候,你會發現奇跡。
關于思維管理還有2個公式,這2個公式能夠幫助大家更加容易地管理思維。
?第一個公式是“驗證思維公式”,也就是當你的元認知沒有開啟的時候,你可以把這個作為思維管理的簡易版裝置。
公式很簡單,由3個問題組成:
第一個問題:我這么思考的依據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這么思考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第三個問題:產生的結果是否是我想要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只要進行這三連問,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對還是錯。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的時候,在自己被思維牽著走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來應對。
同樣,我也是給出了一個公式,我把這個公式叫作“思維警示公式”。
?思維警示公式:“如果……我就……”
比如,在減肥的時候,你想吃東西了,這時候你發覺自己的思維模式后,如果不能夠說服自己不吃東西,那么就可以啟動思維警示公式:如果我想吃東西了,我就去跑步。
這個公式可以由自己決定,找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來填補就可以了。
當然,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你不想閱讀的時候。 我們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你能夠長期堅持實踐上述思維管理的策略和方法,那么你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也就是說你的思維層次會達到最高層次。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往的努力方向。
?第五節 提升你目標管理能力的一張書單
1.《追求卓越》:作者是托馬斯·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兩位作者都獲得過多個學位,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和商學博士學位。 我國有很多創業者,但創業的成功率不高,為什么?因為有很多創業者雖然努力創業,但在創業之前并沒有努力學習創業知識,所以創業之路顯得特別艱難。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通過調查數百家500強企業,揭露了500強企業經營的共同點。 這其實跟優秀的人是一樣的,你如果去給優秀的人畫像,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有很多技能是相同的。所以,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去看這本書,它不僅可以歸為企業管理類,還可以歸為提升自我成長類。
?2.《人生效率手冊》:作者是張萌。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目標管理圖書,無論是如何找到目標、分解目標,還是達成目標所需要的具體執行方案,你都可以從書中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它非常接地氣。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做目標規劃的時候,都會把這本書拿出來翻一翻,就可以找到很多目標管理的靈感。如果你沒有找到自己的目標,或者對于目標管理還處于小白階段,從這本書看起,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3.《OKR工作法》:作者是克里斯蒂娜·沃特克。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沃特克在書中提供了一套合理的達成目標的方案,把目標與關鍵結果作為達成目標的兩大要素。我們可以把這本書結合《人生效率手冊》一起使用,從找到目標、分解目標、制定關鍵結果,到最終完成目標,兩本書基本上就能涵蓋實現目標的基本方法了。當然,還離不開在實踐基礎上的驗證和調整。掌握這些,我們才能夠離目標越來越近。
?4.《把時間當作朋友》:作者是李笑來。這本書會顛覆你對時間的認知,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無法高效地管理時間?其根本原因就是其無法管理時間。試想一下,你能讓時間按照你的意愿運行嗎?它會聽你的話嗎?一定不會。既然你無法掌控它,又何談管理它?那么我們能夠掌控的是誰?只有我們自己的身體、意識、注意力。所以這本書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找到時間的運行規律,來讓自己變得更自律,做到不管理時間,勝過管理時間。
?5.《干法》:作者是稻盛和夫。作者總結自己一生的創業經驗,以及使2家公司都位列世界500強企業的成功方法,通過本書為我們揭露到底是什么左右了最終結果。如果說成功有方法,我想這個方法從稻盛和夫嘴里說出來更有說服力。使1家公司位列500強企業或許是技巧,可是使2家公司都位列500強企業,一定是有方法的。具體是什么方法,稻盛和夫用《干法》這本書來為讀者揭曉答案。希望你通過本書,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徑。
?6.《大數據時代》:作者是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曾經被譽為“大數據商業應用第一人”。為什么我要推薦這本書呢?在豆瓣上,大家對這本書褒貶不一,但我覺得,在最初我們了解大數據的時候,我們只要了解關于大數據的思維模式以及相關概念就可以了。為什么這么說?
7.《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作者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對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來說,任何邏輯思維都來自于心理層面。心理層面的構造,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限制了一個人的行為。而在推進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邏輯層面,還有心理層面。如果我們在管理目標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心理層面的需求,對于達成目標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從人性角度而言,人在心理上都傾向于快樂,一件事情能有快樂的執行過程的話,結果多數不會太差。
?8.《心智力》:作者是舒瀚霆和李中瑩。作者顛覆了吃苦和成功之間的關系,慣性思維覺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經研究證實,如果你覺得賺錢、做事很辛苦,說明很有可能你的方法錯了。成功也可以很輕松。雖然這本書是企業管理類圖書,但書中的心智力同樣適用于企業經營管理外的生活或工作。心智力決定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方式,是選擇和決策的依據,也是思考的依據標準。作者通過5個層次的心智模式,重新塑造升級企業家的心智力,讓成功變得不再那么苦。在抵達成功的路上,這本書用4個詞語刷新了通往成功所要經歷的路程:輕松、滿足、幸福和快樂。如果你輕松抵達目標,用這本書刷新和升級你的心智,那么對于辛苦和成功的關系,你也一定會有不同的見解。
?9.《六項精進》:作者是稻盛和夫。稻盛和夫用這本書告訴我們,成功抵達目標不可或缺的6個要素,無論是成長,還是在企業經營中,這6個要素都同樣適用。它們也是我們每個人一生必備的修煉,起碼于我個人而言,我愿意把這6個要素當作我人生前行的指引。
?10.《躍遷》:作者是古典。推薦這本書,是為了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在抵達成功的路上,突破困境和解決所遇見的難題。作者在本書中給予的方法,是一種叫作“破局思維”的思維模式。我們許多人一生被困在生存思維的困境中,盡管想出來,可是礙于生存的慣性思維,無法突破思維局限的禁錮,只能在渴望中苦苦掙扎,以致心力交瘁。作者提供了一套破除思維局限的方法,幫助還處于思維困境中的人,更快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改變自己的人生。
11.《經營者養成筆記》:作者是優衣庫總裁柳井正先生。書中記載了柳井正先生是如何一步步使優衣庫成為世界連鎖品牌的;在達成目標的路上,柳井正先生又用了哪些方法加速了成功的速度。盡管書中的28大經營守則是針對企業經營和管理層面的,但對于生活和工作,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思維方式,去找到達成不同目標的共同守則,因為很多重要的知識和概念,事實上都算是底層思維知識體系,可以通用于大多數領域。書中還記錄了柳井正先生的成長日記,這也是全書的亮點之一,我們可以通過柳井正先生的成長之路,找到自己成長的差異化,從縮小差異開始,加快抵達目標的速度。
12.《逆商》:作者是美國作家保羅·史托茲。這本書主要解決了我們處于逆境時,如何通過逆向思維突破逆境的問題。在實現人生理想的路上,不可能暢通無阻,更多的是需要解決處于逆境中的問題。面對逆境,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更加理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才能加快抵達目標的速度。所以,一個人的逆商決定了他成功的速度。而想要習得逆商只需要根據書中的步驟執行,如此,你就能夠在逆境中輕松拿回主動權。
?這世上所有的成功,都來自于合理的目標規劃和管理,無論是在閱讀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一個合理的目標,以及合理的目標執行規劃和管理,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你能夠把這張書單,整理成目標管理能力的知識體系,對于達成目標而言會輕松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