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p>
歷史該怎么讀,歷史人物該怎么認知與評判。始終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問題。
盡管歷史是已經發生的過去,但這“過去”對今人來說早已不可觸摸,史書記載的只言片語不足夠使人對真相一窺全貌,更何況寫史之人還要經過自己主觀的刪選,將自己的主觀見解加諸其上。讀歷史的人,也各自秉持不同的歷史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看人、看事也會帶難以逃脫的個人色彩。如此一來,閱讀歷史,常常會陷入一種誤讀。這個問題,在郭沫若先生《歷史人物》一書中,異常突顯。他憑借唯物主義歷史觀去審視古人,審查史料,對許多人、許多事,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褒貶。
以《論曹植》篇為例。郭沫若對于曹植(192-232)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的“極豪華”的聲名,提出了質疑。關于曹植的文學造詣,傳說南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曾說過:“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既夸了曹植,也夸了自己。
鐘嶸《詩品》把曹植列為上品,把曹丕列為中品,把兩人的父親曹操列為下品。郭沫若先生認為鐘嶸主觀偏見太大,且鐘嶸所處齊、梁時代(南朝)的文風崇尚駢儷、藻飾,鐘嶸自然不能免俗地把最高贊譽給了喜歡藻飾的曹植。同時舉《詩品》把“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潛列為中品為證,鐘嶸的詩歌批評理論不盡然能夠讓人信服。同樣成書于南朝并略早于《詩品》的《文心雕龍》(劉勰著)也對曹植作品的評價高于魏文帝曹丕,但比前者更為客觀地看待了曹植和曹丕的文學風格:“子?。ú苤玻┧冀荻趴。婝惗硪荩蛔雍銥V詳而力緩,故不爭于先鳴……遂令文帝(指魏文帝曹丕)以位減才,思王(指陳思王曹植)以勢窘溢價……” 至于時隔久遠的隋代王通《文中子》有偽托嫌疑,明代李夢陽《曹集舊序》、清代丁晏《曹集銓評》又一路沿襲和發揮了王通的觀點,都不足論,且拿丁晏為例,丁晏歌頌曹植忠君的言論與清朝“超級奴化教育二百余年”荼毒下的學術界禁錮思維密不可分。
其次,郭沫若指出曹植性格方面的缺陷,恃才傲物,恃寵嬌縱,辦事能力一般,被曹操派遣去救助曹仁時(曹仁被關羽圍困),竟喝得酩酊大醉,而誤了事。為奪取帝位私通楊修,楊修時任曹操丞相府主薄??梢姴苤膊⒉皇钦嬲w光養晦之人,實則心機深重。曹植還把文人相輕的做派發揮到極致,口無遮攔的批評同期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以孔璋(陳琳字孔璋)之才,不閑于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即司馬相如)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辈苤驳乃枷胄逓橐膊桓呙?、不堅定,時而儒時而道,時而兩邊不著。
對于曹植的文學作品,郭沫若認為他文辭綺麗,悉數有一種未成品的面貌,即作品完成度不高,且模仿痕跡太重?!堵迳褓x》有模仿抄襲宋玉《神女賦》之嫌,《七啟》模仿枚乘(西漢辭賦家)《七發》,《酒賦》模仿楊雄的《酒賦》,《魏德論》模仿司馬相如《封禪文》,《骷髏說》完全是抄襲《莊子》而做了擴寫。著名的《七步詩》多有民間附會的成分,因為此詩不見于曹植詩歌本集,又缺失中間的二三句,流傳的版本也不一。如此一來,曹植在文學史上被賦予過高的地位就顯得名不副實了。
對于曹丕,郭沫若先生則大為贊賞,也引用了曹丕的文章來證明后人對曹丕的誤解。曹丕對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璨、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的評價有別于曹植,《與吳季重書》中有曹丕對各位的評價:“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 ,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即徐幹)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德璉(即應玚)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孔璋(即陳琳)章表殊健,微為繁富。公幹(即劉楨)有逸氣,但未遒耳。元瑜(即阮瑀)書記翩翩,至足樂也。仲宣(即王璨)獨自擅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無以遠過。……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雋也?!?曹丕的這番話與曹植置評孔璋的“狂言”比起來,氣量和格局顯然大多了。郭沫若更言曹丕在文藝上的貢獻功不可沒,他開創了文藝批評之先風,他的詩辭氣質清新,是陶淵明一派田園詩人的先驅者。這一點鐘嶸《詩品》中也早已指出:“陶潛詩其源出于應璩,璩詩祖襲魏文(即魏文帝曹丕)?!? 不像曹植《七步詩》那樣人人耳熟能詳,曹丕的詩默然璀璨著,如《燕歌行》二首。
讀完《論曹植》篇,我被郭沫若先生的閱讀量震驚了。他對曹植的認知不是單憑一時好惡,而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和分析史料基礎之上,盡管不能完全脫離個人的主觀想法,但是整個論證過程旁征博引,足以自圓其說,足以動搖一個人從前對曹植單一的固有印象。
無獨有偶,在《隋代大音樂家萬寶?!泛汀都咨耆倌昙馈菲轮?,郭沫若都投注了匠人般的鉆研與專注?!端宕笠魳芳胰f寶常》篇梳理出中國音樂發展史(作者認為可分為四個時期:殷周古樂期、秦漢魏晉準古樂期、南北朝隋唐以降胡樂期,清末民國以降民樂期)、考證了古代音樂理論的沿革(“宮商角徵羽”五音與“三分損益法”十二音的融合演進)、論證了萬寶常以敏銳的樂感把龜茲五旦十三調擴充為八十四調的過程,古代音樂知識比比皆是(我不能完全看懂),甚至制作出了萬寶常的生卒履歷表,極類似于現在流行的mind-mapping思維導圖法?!都咨耆倌昙馈酚迷攲嵉氖妨险撟C了何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革命能夠推翻大明王朝的統治,又因何犯下了錯誤致使滿人伺機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
我們現在學習歷史,如果不下如此這般的苦功,應感赧顏抱慚。想要真正讀懂歷史、識別古人,首先需要靜下心來搜集和閱讀從古至今各個朝代的相關典籍,不能憑空臆想。其次,不能輕易疑古,不隨便把今天的價值觀念套在古人身上,要考慮到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定文化生態和政治生態所賦予的人物行為動機。真正以“無我”的姿態,去觸摸、感知那些過往的靈魂。最后,還要保持獨立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
郭沫若拿著放大鏡去研究歷史人物,我們讀郭先生的《歷史人物》,也仿佛同時拿著放大鏡在看他。這是一種奇特的鏡像。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也已經成為了歷史人物。但是他距離我們還不夠久遠,評價他恐怕比評價曹植要難。他個人經歷的傳奇性,涉獵學術和文學領域的多樣性(他涉及到近代史、現當代文學、古文字學、翻譯學),使得任何一個單一視角的審視都不能繪出全貌。
在文學成就上,與他并稱為”現代文學六大家”中的另外五人,對他如此評價:
茅盾:“新詩第一人。”
周揚:“中國的歌德?!?br>
聞一多:“郭沫若的詩才叫新詩,不光寫作上,精神上更是二十世紀新的精神。”
老舍:“他是獅子,撲什么都盡全力,他做什么都做的很好。寫作,作詩,學醫,翻譯西洋文學名著,考古……文字學上成就可說開辟新道路,甲骨文、金文,后來者比郭沫若多認識一個字都算專家。”
魯迅幾乎購買了郭沫若全部古文字著作,認為其在甲骨文、金文有偉大成就,值得大家師法。
輿論上,1980年后一度有人對他的私生活和數度的政治抉擇有些非議。正如看待曹植、萬寶常和李自成離不開當時的人與事之網,看待郭沫若的行為,也應該回溯到他置身的彼時。以電視劇《覺醒年代》的同理視角,去理解他的抉擇和他的行為,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郭沫若的以人民為本位的文學史觀也一定程度脫胎于他所處的時代,脫胎于他所篤信的理想。如果以21世紀多數人信奉的自由、民主和個人主義去框定他的抉擇,以純粹文藝美學去評價他的學術和文學成就,恐怕就無法還原歷史真相了,也無法給出相對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