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此文系振委會推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春節貼對聯,持花燈,吃餃子湯圓,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那么清明做什么呢?對,祭祖、踏青、植樹。吃什么呢?
其他地方有沒有吃什么特別的食物我不知,在我的家鄉,每家每戶都要做“清明粑”祭奠先祖。這種粑的形狀很多,但最多的是餃子狀,所以也叫“餃子粑。”現在,這“餃子粑”成了我家鄉的一道美食,更成了游子魂牽夢縈的想念。據說,這美食還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節目。
“清明粑”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孝心粑”這得于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東晉名將陶侃是鄱陽湖畔有名的鄉賢。陶侃之母湛氏被尊稱為“中國四大賢母”。
公元306年,陶母病重,不能進食。辭官奉母的陶侃苦思良策,忽憶兒時母織布供其讀書,突發奇想:精選家鄉鄱陽湖邊所產粘米,粉碎后捏成薄皮,包以時鮮蔬菜,名之曰“米粑”,孝敬到母親床前。陶母見米粑皮薄餡鮮,小巧玲瓏,酷似自己織布時用的銀梭,高興得連食數個,稱陶侃所奉是“孝心米粑”。
陶母去世后歸葬家鄉鄱陽湖畔。陶侃守喪期間,常以“孝心米粑”供奉母親墳前,及至清明時節,更以鄱陽湖畔青蒿做成青團,青白米粑既寄托其對母親的哀思,又表示自己牢記母親教誨清白為官的決心。陶侃的孝心引起家鄉父老紛紛仿效,人們將陶侃發明的米粑命名為“孝心米粑”,又名“清明粑”。
小時候,我看著母親和奶奶做清明粑,稍大后,我幫媽媽磨粉,燒火蒸粑,也學著做,但怎么做都沒有媽媽做的好。媽媽做的模樣好看,皮薄餡多,富有彈性。我做的沒形不說,皮厚餡少,還被我用力把粉壓實了,沒有彈性。
每年清明節,媽媽總要留去年收的上等晚稻米用于做粑。傳統做法是,洗干凈大米,瀝干水,蒸熟磨粉(以前用石磨,后用機器磨),蒸米很有講究,不能蒸太熟,也不能不熟。媽媽告訴我,用手可抓擾成形或是吹氣吹得呼呼響就算熟。調粉要用開水,不能太濕,邊調邊加水,揉成光滑的粉團,然后像包餃子一樣,包進各種餡料,做成各種形狀。
“餃子粑”餡料有很多種,甜咸皆可,甜的有紅豆,芝麻的,咸的有,白蘿卜蝦米,豆角五花肉,蒜苔臘肉的,反正自己喜歡吃什么餡料的就做什么餡料。做好后,大火蒸十五分鐘,可以開吃。
哇!揭開鍋蓋,熱氣彌漫,滿屋飄香。晶瑩剔透的美味餃子粑,讓我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們圍在鍋邊,不顧燙手,伸手就要抓。但媽媽撿起一盤,先敬列祖列宗,再撿起幾盤,讓我們端給左鄰右舍后才可開吃。
吃著美味餃子粑,佩服陶大人的孝心,緬懷先祖,繼往開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吃“餃子粑”已不是“清明節”的專利,街上有專門買餃子粑的店,也有賣原料的。平時想吃,大家都可以動手做,或是到街上買現成的。但每到清明節,每家每戶都會做“孝心粑”,這已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據說,淘寶上有家店賣這種“餃子粑”粉,想試做的朋友可以買來試試。